1 : 宝带桥
澹台湖西通太湖,东通大海,湖面辽阔水急,风大不好行船,湖宽不好拉纤,老百姓一直想造一座桥,可是湖水又深又急,不好打桩,造桥难啊!
澹台湖边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个老和尚。有一天深夜,听见有人敲门。
他就纳了闷了,这里前不靠村后不着镇的,对面是白茫茫的澹台湖,很少有行人,半夜三更,怎么会有人敲门呢?
宝带桥
老和尚起床开门一看,门外一共有八个人,有老人,有小伙子,还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姑娘。
老和尚以为他们是来借宿的,因为不知他们是些什么人,就推脱说:“不是不招待,实在是没有被子。”
八个人说,我们只要在大殿上乘乘风凉,歇歇脚,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宝带桥
说完,脚就跨进门来 ,进入殿内,他们又说:“我们赶了不少的路,还没有吃晚饭呢,太饿了。”
老和尚弄不明白,这七个男的夹着一个女的算什么?古代人都讲究男女有别,因此,他的心里就有点不高兴。
回答说:“庙里没有米,怎么办?”其中有一个人从葫芦里倒出米来说:“请师父烧点粥吧!”
宝带桥
老和尚拿了米开始准备煮粥,边煮边嘀咕:“没有菜,怎么办呢?”这时又有一个人拿出一包红枣倒在粥锅里,对老和尚说:“烧枣子粥吧,要吃自己盛。”
老和尚把粥烧好了,满屋子喷香,八个人坐在一桌没多长时间,把粥就吃光了,枣核吐了一台子。
老和尚拿了簸箕,抹布要去擦,他们急忙摆手说:“这枣核有用呢,不用擦。”老和尚还心想,这群人真古怪,老话说:“炒熟黄豆勿作种”。难道烧熟的枣核还能长出枣树?
宝带桥
八个人吃完了粥,就在殿堂里叽叽咕咕的商量,具体商量什么事,却一点都听不清。
天刚刚亮的时候,他们每个人手里拿了一把枣核,向老和尚道了谢,走出庙门就朝澹台湖走去。
老和尚看他们快走到湖边了,正要喊住他们,想告诉他们走错路了,再给他们指示道路。
宝带桥
还没来得及开口,却见他们一个跟着一个下了湖,在湖面上走就像在平地上一样,并且一边走一边把枣核丢在湖里。
没多一会儿就看不见了,老和尚还想这些古怪的人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在干什么呀?
当东方出了太阳,老和尚抬头往前一望,天呐,稀奇事,不得了了,湖面上竟然竖起了一排粗粗的木桩。
宝带桥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都听说了八个神仙打木桩,一个枣核一个桩。
这事新鲜事儿被苏州刺史王仲叔听到了,他晓得老百姓们一心想造桥,于是他也把自己镶满珍珠、翡翠的宝带捐了出来。
城里的富商一看刺史带头捐,绅士富豪也都跟着,就这样,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澹台湖上一座曲拱大长桥终于造成了。
宝带桥简笔画
这座大长桥一共有100多丈长,到了八月中旬,月亮最亮的时候,就会出现“宝带串月”,一个桥洞一个圆圆的月亮,那才真叫一个好看啊!
可真是清风明月,好像到了仙境一样
2 : 落瓜桥
来过苏州观前街的人,都知道街的西面是察院场,街的东头连着醋坊桥。
离着醋坊桥不远的南端小河上,还有座玲珑剔透的小石桥,名叫落瓜桥。
传说在南宋时观前街是一条狭窄的小街,街的南面有一座破窑,里面住着一对小夫妻。
落瓜桥
男的叫吕蒙正,是个穷书生。女的叫刘月娥,是一家富商的千金。 刘月娥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要嫁给吕蒙正。
刘月娥的父亲非常生气,于是就把她赶出了家门 ,平日里,吕蒙正替别人写字教书,刘月娥在家绣花织布 ,夫妻俩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
一天,吕蒙正拿了一个南瓜去河边洗刷,准备当午饭吃,谁知洗着洗着一不留神,瓜一咕噜滑进了河里。
落瓜桥
吕蒙正想,瓜比水轻,等它浮起来再捞也不迟。可是他等啊等啊,却老不见南瓜浮上来。
吕蒙正望着潺潺流水,不由得想到,自己虽然熟读四书五经,却至今未能得志,而被老丈人看不起。
这只南瓜也好像嫌弃他穷,蹲在河底河底不肯上来。想着想着,一阵悲愤袭来,顿时潸然泪下。
落瓜桥
妻子在家里等候了半天,不见丈夫回来,急忙跑到河边探望。她一看,吕蒙正站在河边的石阶上,望着河水发愣。
刘月娥赶紧把她拉上来,问他为什么发愣?吕蒙正把落瓜之事说了一遍。
刘月娥深知丈夫的苦恼,便借题发挥道:“南瓜落水久久不肯浮起来,是因为重了,丈夫至今未发迹,是大器晚成。”
落瓜桥
吕蒙正听了,心中释然,从此更加发奋攻读。就在那一年,吕蒙正进京应考名列榜首,他非常高兴,连夜坐船赶回苏州。
为了纪念这对患难的小夫妻,从此后苏州人把吕蒙正落瓜旁边的那座小石桥就叫做“落瓜桥”。
3 : 皋桥
苏州的阊门城里,有座很有名气的石拱桥叫皋桥,又叫伯通桥。因为东汉年间有个退休官僚名叫皋伯通的,曾住在那里,所以得名。
传说,一对品德高尚的夫妻,梁鸿和孟光,也曾在皋伯通家里隐居过。
梁鸿是个穷书生,皇帝知道他才华出众,下了诏书,请他去做官。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愿意同流合污,竟跑到陕西霸陵山躲藏起来。
皋桥,又叫伯通桥
有一天,他到当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孟老秀才家去做客。
有几个书生也在那里,书生们问他:“梁鸿呀!你有一肚子好学问,为啥不肯去做官享福,偏要到这里来吃苦呢?”
梁鸿说:“我肚子里的才血太少了,做不得官呀!”
大家听了十分惊异,都说:“你真是谦虚得太过分了,连皇帝也知道你是天下第一等的人才,所以才下诏书请你。”
皋桥
梁鸿叹口气说:“诸位怎么还不知道,当今做官一定要才气多的把良心都挤掉了,才做的香呢。”
大家一下子哄堂大笑起来,这时坐在帘子后面的孟老夫子的女儿,对梁鸿这几句话却十分赞赏,认为他非常有志气。
他早就听父亲说起过梁鸿的为人,对他十分尊敬,今日一见更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
皋桥
老秀才看出女儿的心思,准备替她招梁鸿为夫婿。等那些书生一走,老秀才就把这意思告诉了梁鸿。
梁鸿说:“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一日三餐,糙糠野菜,怎能委屈小姐跟我受苦呢?”
老秀才忙说:“人穷志高不算苦,松柏何须慕桃李,小女子只爱才不爱财,这点你尽可放心。”
皋桥附近
梁鸿想:浇花浇根,交友交心,配亲容易,知心难得。于是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女方有陪嫁,梁鸿要求老秀才以粗衣布裙做陪嫁,老秀才知道他的脾气,一口答应。
不久,梁鸿捡了个黄道吉日,喜滋滋地把新娘迎进家里。孟小姐一到梁家,梁鸿看到她不觉呆了。
皋桥
只见她满头金灿灿的首饰,一身绫罗绸缎,一股高兴劲儿,霎时就扫得一干二净。
他憋着一肚子闷气,一连七八天对新娘子一句话都没说。新娘子猜不透他这闷葫芦里边藏的什么药。
但她毕竟是聪明人,终于想起来了:定亲时,父亲答应他只以粗布衣服陪嫁,现在自己打扮的这个样子,新郎一定心里有疙瘩。
皋桥
想到这里,她不仅面孔一红,立刻卸掉这些漂亮的服饰,换上了荆钗布裙。梁鸿这才和她说话。
他说:“小姐原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为何到了我家会突然变得暗淡无光了呢?今天看来你仍旧光彩夺目,但愿你永远闪闪生辉,以后就叫夫人孟光如何?”
孟光笑着点点头。从此,夫妻俩白天一起种田织布,晚上在灯下读书写字,日子虽然很清苦,互敬互爱倒也十分欢娱。
皋桥附近
俗话说好事多磨,夫妻俩打算一辈子就这样在山里住下去,不料,皇帝得知梁鸿隐居在此,又派人来请。
当差的连骗带逼,搞得梁鸿很头疼。夫妻俩偷偷一商量,觉得江南山明水秀,离皇城又远,于是就连夜逃出霸陵山,奔波几千里,来到了苏州。
到了苏州的时候,正值腊月,天寒地冻,夫妻俩仅有的盘缠已经用完了。
北码头
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梁鸿看见很多人到阊门城里 ,有一家大户人家去打短工,于是他也跟去报了名。
这家人家就是皋桥头,皋伯通的家。主人见梁鸿年轻力壮,干活卖力,知道他无处栖身,就允许他夫妻俩住在下房。
梁鸿每天给皋家舂米,孟光做家务。每天吃饭不管落雨下雪,孟光总要走过皋桥,替梁鸿送饭,而且总是恭恭敬敬地把碗筷举得和眉毛一样高,递给梁鸿。
北码头
时间一长,皋家人看在眼里,甚觉稀奇,暗想,一个舂米的短工,夫妻之间的礼节比有身份的人还要讲究,一定不是平凡的人。
皋伯通几次派人去请他,他梁鸿总是不来,说:“如果小明舂的米不好,只管指出重舂便是,不必有劳东家吩咐。”
皋伯通就亲自去见他,对他十分敬重,一再询问他的出身和来历。
阊门
梁鸿见主人十分爱财,心里很感动,直到无法再隐瞒下去了,就讲出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皋伯通得知梁鸿的底细,不禁肃然起敬,将他尊为上宾。
于是梁鸿就在皋家住下来,安心闭门写书,直到晚年。梁鸿和孟光夫妇的高尚品德为皋桥的名声又增了一分光。
皋桥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