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杜甫,在我们眼前涌现的就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他佝偻着的腰背,他布满皱纹的脸庞,他斑白的双鬓,无一不在诉说着生活给予他的苦难。也正是因为他自己就生活在苦难之中,所以才对于最普通人的苦难生活有了最为真切的感知,也才能写出那么多真正感动人心的忧国忧民的唐诗之作。

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转变(杜甫的这首诗虽然表达的是好心)(1)

不过对于杜甫来说,他的神话恐怕仅限于唐诗之中。他在唐诗中名气甚高,被誉为“诗圣”,但是在生活之中,却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失意者,一个几乎养不起家的男人。一个让儿女挨饿的男人,即便是有再高的文学成就,都不免会让人对他的印象打了低分。

而且,杜甫有时候又单纯的可爱。比如他的这首诗虽然表达的是好心,但若发生在今天必然会有很多争议。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转变(杜甫的这首诗虽然表达的是好心)(2)

这是一首唐诗,题目是《又呈吴郎》,是杜甫送给一个姓吴的亲戚的诗篇。当时的杜甫已经55岁,距离生命的终结只有3年。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晚年还有一颗赤诚之心。在他曾经居住的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时常打枣他从不干涉;后来他把草堂让给了一个姓吴的亲戚,这个亲戚却把枣树围了起来不让那妇人打枣。那妇人向杜甫哭诉,杜甫就写下这首诗劝那个亲戚,希望能让那妇人继续打枣……

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转变(杜甫的这首诗虽然表达的是好心)(3)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是杜甫表达的对妇人的同情,表达的是对亲戚的劝告。“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开篇写诗人自己之前在这里的时候,曾经“扑枣任西邻”,随便她打枣;毕竟她是“无食无儿一妇人”,没有生活来源,杜甫这么做是可怜她。

而后杜甫为她辩白,继续来写妇人的穷困生活。“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这妇人若不是因为太过贫困怎么会如此?正是因为她生活这么艰难,我们才需要帮助她。虽然我们的日子过得也不宽裕,但是至少要比这妇人好一些。

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转变(杜甫的这首诗虽然表达的是好心)(4)

而后写妇人和这个姓吴的亲戚之间的故事,“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你看那妇人见到你来了就躲避你好像是多此一举,但是你扎了篱笆把那枣树围了起来不让她打枣吃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啊!

而后两句是杜甫依然为那妇人说情,“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那妇人眼泪汪汪的说现在负担太重让她一贫如洗,再加上现在的兵荒马乱更让她的内心愁绪满怀。

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转变(杜甫的这首诗虽然表达的是好心)(5)

这首诗是杜甫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的作品,体现了杜甫内心深处的赤子之心,纯洁得有点可爱。但是若这件事情发生在今天,恐怕就不会那么简单,恐怕会有很多争议了。

杜甫既然把这房子、枣树出让给了亲戚,显然亲戚就有全部处置权,亲戚扎起围栏不让那妇人打枣,杜甫无权干涉。而且那个贫苦的妇人之前一直在杜甫的院子打枣,现在不让打了就去找杜甫哭诉,显然已经把那枣树视为己有了,这么做在今天势必会遭受口诛笔伐。

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转变(杜甫的这首诗虽然表达的是好心)(6)

不过从诗歌本身来说,对于杜甫自身的品格是一种积极展现,但是这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若这就是杜甫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方式,那么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并非没有原因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