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编者按 如今,随着“打卡网红”成为青年一代喜闻乐见的都市游览方式,城市文化工作者、文旅产品开发者不得不细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变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启幕一座城市的生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启幕一座城市的生活(打开一座城市的更好方式)

启幕一座城市的生活

来源:解放日报

编者按 如今,随着“打卡网红”成为青年一代喜闻乐见的都市游览方式,城市文化工作者、文旅产品开发者不得不细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变化——

能否灵活调用各种资源,让城市风景的呈现与当下都市人的喜好积极互动,是一方面。能否寻找更聪明的方式“点亮”城市风景、“提炼”城市品格,不简单迎合受众、追逐潮流,是另一方面。

上述两方面本不矛盾,寻找两者之间合宜的结合点却并不容易。如何寻找“打开”一座城市的文化风景的合宜方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师施晖是一位资深旅行爱好者,且开设“阅读与旅行”课程多年。教学相长的过程,推动他不断思考着上述话题。

“打卡”易,玩出门道难

今年夏天,我回了一趟西藏,距离我上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已时隔20年。西藏的巨变令人惊叹,特别是自治区首府拉萨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除去疫情防控带来的些许限制和影响,“日光之城”里还是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我发现“旅拍式打卡”变成了一个新近的热点。花费不多,游客就能身穿民族服装、着精美妆容,拍摄至少3组不同背景的特色照片。八廓街上“写真照相馆”多且热闹,摄影师也都按照一套固定的流程作业。当然,最重要的,还数大多游客都会前往布达拉宫前打个卡。

“旅拍式打卡”跟过去在广场上拍摄民族服装照立等可取并无本质差别。区别大概仅仅在于,当人们身处信息时代,这种别致的“打卡旅游”方式具有额外的实时传播效应。“打卡”完毕后,赶快数一数朋友圈收获了多少点赞。如果一下子想不到别出心裁的拍照姿势,可以看看“小红书”平台上又给出了哪些新的拍照姿势建议。拍照、上传、等待点赞……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游客便心满意足地达成了宣告:“雪域西藏我来了!圣城拉萨我来了!”

如果把视线移回上海,你不需要身着“奇装异服”,“打卡”的目的地就很丰富多彩。而且,打卡的目的地也在不断变化着,从迪士尼乐园到武康大楼,从外滩陆家嘴、苏州河沿岸到各种“新晋网红”地标。一如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所言,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而到了魔都上海,就算走马观花,也要找点“捷径”、抓住重点,不是吗?

倘若有人问我“旅游是不是一种刚需”,“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我不仅要把阿兰·德波顿的这番话复述一遍,还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他,“是的”,尤其在“后疫情时代”,这种“刚需”更可能成为加深人们幸福体验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我自己就憋得慌,不然怎么会一放暑假就飞去拉萨?既然出境旅游暂时不那么容易实现,不妨好好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吧。可是,怎么玩?怎么玩得好?其中是有学问的。

快速消费般的游览很难留下回味

我在我们学校的会展与旅游学院开设“阅读与旅行”这门选修课5年了。几乎每一学期的课程中,我都会把“上海”单列为一个专题,与同学们做重要分享。学期中间,我还会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大家设计一条“有意思、有内涵、有故事”的“上海一日游”线路。

这时,我一般就会发现他们内心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如果只是偷个懒,做一条“上海旅游打卡线路”或是简单地从网络上复制粘贴,那么,对象往往就只会集中在外滩、武康路、中共一大会址、四行仓库等;另一方面,学生们也知道,这样很难拿到高分,得在线路规划上动脑筋、找寻新的亮点和特色才行。

这其实也是“打卡网红景点”背后那个现实困境的缩影:互联网的高度发达、移动通信的便捷、新技术的加持(比如航拍新视角的介入)、VLOG短视频的兴起,很容易建构、传播、炒热所谓的“景点”,但在游客蜂拥而至、拍出千篇一律的照片、完成快速消费般的游览之后,很难留下经得起回味的东西,很可能只是“游了一个寂寞”。

毕竟,路上几小时、排队半小时、拍照两分钟、修图十分钟,再将“打卡成果”晒到朋友圈,流程几乎已成定式,紧接着的步骤,无外乎赶去下一个“网红景点”。如此循环往复,旅游变成了一件累人的事。

我们其实都明白,这一切似乎与“深度旅行”无关。而且,在这样一种走马观花般的打卡中,上海本身的风景成了一道华丽的背景板。也许,有人会说,“没关系,这至少可以证明我来过、我看见过、我体验过啊”。如果每一位旅人的目标不过如此,那么,打卡这个动作确实可算作达成目的了。

在上海的快节奏中也能找到慢生活的心境

事实上,要设计别出心裁的“上海一日游”并不轻松。以我的课程为例,我特别强调了要体现出“阅读”的概念和元素。一座城市当然是可以阅读的,但细心品读的时候才能咀嚼出味道。一座城市让你印象深刻的自然也不该是浮光掠影。现代化的繁华瑰丽固然让人叹为观止,但我们与城市真正的链接可能仍然更多地发端于情感与故事,是属于个体的私人经历。

接触的学生多了,我可以看到他们的活动半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甚至很多上海本地的学生,对这座生养他们的城市也缺乏了解。纵然新的“网红热点”还在被持续地创造、生成,但很多人对旅游的认识无非停留在从自己待腻的地方转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份作业来自一位生长在云南昆明的学生。她巧妙地从自己喜欢的程耳的电影切入,讲述了对上海的变迁、对海派文化的认识。可见,电影和书籍是比较好的媒介,充分的阅读则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理解上海。

在我的建议下,有一些学生对外滩的今昔做了比较研究。结果他们就发现,撇开那几个最有名的拍照打卡点,竟然有那么多的好去处(如滨江新步道)。我总是鼓励他们多去走一走、散散心,再坐一下2块钱的浦江渡轮从浦东到浦西。坐浦江渡轮总会撩拨起“70后”“80后”上海人对黄浦江上交通工具变迁的追忆,而“2块钱的浪漫”不知道现下的年轻人还能不能体会。

作为休闲度假目的地的上海,如果只是来去匆匆地“打卡”就“巨亏”了。但凡有过沉浸式体验的游客和居民,都明白今时今日之上海可游玩之处,较之我们父辈那个时代已经越来越多。城市里林立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影院、剧院等公共文化空间,有的本身就是历史建筑,理应成为这座人文城市的底蕴与华彩所在。更何况,它们也都很适合“打卡”。

在学生的作业里,我看见他们把朵云书店、思南书局、钟书阁等上海特色书店串联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有人开发了“城市水乡”主题路线,一路上不仅可以有朱家角,还可以有枫泾、练塘和金泽古镇。今年,我也特意组织了五支学生团队对松江区的五座古塔(护珠塔、秀道者塔、圆应塔、方塔、李塔)进行考察,并提出周边旅游线路设计规划或旅游开发的建议。

随着与学生教学相长,我倡导他们更多地从建筑、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欣赏“万国建筑博览群”,鼓励他们走进各个区的特色博物馆。他们也尝试着在旅行前做一些必要的阅读,来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点所在。慢慢地,他们形成了新的习惯:在旅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旅行后,利用文献资料来为自己答疑解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打卡”更像是第一步,是一个用来建立链接的“动作”。而如果你在这座城市可以停留得更久,或是长期生活于此,你应该试着学会在上海的快节奏中找到慢生活的心境——

你可以在秋天欣赏41条“落叶不扫”的马路,也可以在春天走出鲁迅公园去万寿斋吃一客小笼;

夏天的武康路附近有很多条马路,拥有遮阴避暑的华盖似的法式梧桐,喝咖啡的好去处可能就在那些老洋房和旧别墅里;

冬天去老城厢寻找渐行渐远的年味……

如果可以,再读一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或金宇澄的《繁花》,抑或是翻出许鞍华的《美丽上海》。观看老电视剧《孽债》要很有耐心,要去看沪语版的。相关的阅读、游历越多越深入,你对上海就会越多几分亲切。

错过了“莫奈和印象派大师展”?没关系,最近年轻人热衷去看现场的“脱口秀”。还有,当你掌握的资讯越来越多,就不会诧异于上海最高的山并不是佘山,上海人的周末度假新宠现在是宝岛崇明。

总之,年轻人需要的是娱乐,中年人要的是喘息,朋友圈可以晒的不仅是风景,还有智慧与审美。

上海之美不只在“摩登”

上海人确实会为了杏花楼的月饼排队,但对所谓“网红”的热情只有3分钟热度。我和学生在课堂上有过很多关于欣赏“上海之美”的讨论。他们的回应也给予我诸多新的启发。

比如,他们提出,滨江步道模式能否在更大范围推广?以松江区为例,五座古塔中的李塔就因为交通不够便利、周边景点稀疏分散等原因乏人问津,如果能在“沿江漫游公路”上做点文章,则可以串联起李塔、延寿寺、浦江之首、腰泾村、米市渡松南郊野公园等景点,融合车行公路、慢行绿道与绿化景观等内容。便利的自行车道或景观步道的开发,不仅能够“入景区、穿田园、过村落、聚产业”,协调人文与自然,打造一条畅、安、舒、美的精致旅游之路,还能促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带动松江经济、产业发展。

又如,有学生提出,一场完美的旅行需要由“阅读—旅行—再阅读”三个环节构成。一个学生写道,“如果仅仅是‘预习—打卡—复习后再打卡’,我们不过是迷上了速度这个‘魔鬼’,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会忘了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出发。而一旦慢下来,阅读与旅行也就达致了平衡。”

这位考察佘山秀道者塔的小组队长真的就先后造访了这座沪上最知名的“小山坡”两次。她不仅了解了以秀道者塔为代表的佘山佛教文化,也研究了佘山上天主教兴起的历史渊源。初游时囫囵吞枣的上山线路,被复盘时更加合乎逻辑的运动线路所替代,她的收获自然不止是在山水之间大汗淋漓地做了一次锻炼而已。

上海之美,不只在“摩登”,从历史、文化、生活,到想象和现实交织,可以有多个维度。我们都可以去尝试体验。

如今,上海主导的旅游模式依然以城市观光、休闲、度假为主,未来目标则以“高质量旅游发展、高品质旅游生活、高频次旅游消费、高水平旅游交流”为发展主线,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旅游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旅游战略链接点。因此,“打卡式旅游”始终只能是走近上海的“初级阶段”。如果愿意走进上海,并花一些时间认真体会这座城市的魅力和便捷,感受绣花针般细致的城市治理,那么,可以走走、停停、看看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