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脱贫攻坚的现状(梅州4万人脱贫背后的广州力量)(1)

张连胜和妻子高兴地展示劳动成果。郑四方 摄

从梅州市蕉岭县出发,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近一小时后到达三圳镇东岭村贫困户张连胜家门口,他第一时间拉出蜂箱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原先我只养了40箱蜂,扶贫工作组到来后,规模扩大到150箱,而且还不愁卖,现在天天都有干劲儿!”

张连胜的大儿子患有尿毒症,小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家庭开支巨大。一直以来,东岭村因地处偏僻,产品又缺乏销路,好蜂蜜卖不上好价钱。经过对口帮扶,今年,张连胜家能产出3800多斤蜂蜜,预计收入7万多元。

张连胜的案例只是梅州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截至10月底,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3492户41066人“八有”指标全部达标,按程序要求全部退出,脱贫率达100%。

“梅州贫困区已经处处插满了红旗!”指着《广州帮扶梅州脱贫攻坚作战图》,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副总指挥、广州派驻梅州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欧阳可员自豪地说。地图上,每一个贫困点上都清晰地标注着广州对口帮扶单位的名称、负责人和电话,已完成脱贫任务的用红色标示,未完成的用蓝色标示。

●郑四方 冯艳丹

党建铸魂▶▷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我们压根没见过灵芝,谁知道怎么种呀?”“过几年你们走了,到时候谁还管我们呀?”“真有那么好的东西,你们自己为啥不干呢?”……

广州市委办公厅驻旧寨村第一书记郭纯宇至今还记得那一场景,当他宣布灵芝作为村里脱贫致富产业时,村民们疑虑重重。

旧寨村耕地少且分布散乱,难以集约;林地面积大,但地势起伏大,发展林下经济也有诸多局限。种植灵芝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如何打开局面是个问题。

在广州市委办公厅和梅州的推动下,旧寨村创新发展“党建+扶贫”双轮驱动模式,把党支部升格成党总支,并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了蜜柚党支部、灵芝党支部等党组织,做到“党员在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

旧寨村村民罗应河妻子罹患肺病,女儿上学读书,家庭陷入贫困。为了生活,他做起了苦力,一次次扛起每捆80斤重的竹子,一天才挣几十元。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党员吴纵才带头与罗应河结对帮扶,将罗应河家的二楼清扫出来,改成了种植灵芝的家庭作坊。一年下来,罗应河家生产的灵芝和灵芝孢子粉实现丰产。

试点的效益显现后,旧寨村趁热打铁投入90万元建设1500平方米的有机灵芝种植基地,将更多贫困户纳入。单是灵芝种植一项,如今的年收入已达到60万元。罗应河也成了其中的骨干成员,种植采摘样样拿手,收入也有了保障。

广州市在对口帮扶梅州扶贫开发工作中,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突出“头雁”、创新机制、建好队伍,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五华县湖中村由软弱涣散村蝶变为党建示范村,蕉岭县东岭村建立党建扶贫产业园,大埔县太宁村建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打造百姓议事亭“板凳会议”……如今,党建之花开满梅州大地。村里的干部更年轻了、作风更扎实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就算我们撤了以后,村里有这样一批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相信也不再受穷了。”郭纯宇感慨地说。

产业强体▶▷村村联动打造亿级产业群

“以前就只能做做家务,啥钱都挣不到。现在在柚子园里干活,每天能挣160元,一个月干20来天,就能挣3000多元。”中午的太阳仍然火辣,戴着草帽的郭大姐锄头飞舞,她停下来看了一下时间说,“该回家吃饭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多好!”

梅州市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沙田柚生长,并于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金柚之乡”。又是一年丰收季,在距郭大姐家30公里外的梅县区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千上万颗柚子堆成了金色的小山。一台台机器根据甜度和个头正对柚子进行自动分拣归类,诱人的果香扑面而来。

松口镇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明介绍,以往农民种植柚子较为分散,而且没有定价权,收入不高。目前,大黄村有36家合作社进驻了产业园,大黄村一年销售2亿斤梅州柚,不仅提高了大黄村村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乡镇村民的收入增加。

梅州市不仅仅有柚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8月份公布了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和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1322个专业村和100个专业镇经过各地申报推荐、专家评审及网上公示等程序,获准认定。梅州市以158个专业村的数量位列第一。

各村党支部牵头,在相近产业实现“村村联动”,不仅让产业聚合度更高,同时增强了农村经济体抗风险的能力。产业更大了,脱贫动能更大了。

截至目前,梅州市272条相对贫困村引进产业化组织423个,带动或吸纳有意愿在家劳动的贫困户7917户脱贫。建设资产性收益项目642个,参与的贫困户达11096户。

平台固根▶▷长效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广州市北三环新安服务区,在人流涌动的核心位置,金灿灿的梅县柚、总养殖周期达到180天的同福鸡、富硒的蕉岭县灵芝、香糯软烂的五华高山红薯等186款梅州市扶贫产品有序排列,这是广东省内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消费扶贫平台——“驻村人 扶贫馆”。

“驻村人 扶贫馆”今年6月15日正式营业,至今销售额已达到401.35万元。“我们要求在服务区售卖的梅州扶贫产品价格,不能比其他地方更贵。”广州交投集团驻五华县棉洋镇竹坑村驻村第一书记岑宇铿介绍,同时要把“驻村人 ”品牌做起来,开更多分店,形成长效联动。

天河区设立了兴宁扶贫产品展销中心,番禺区、增城区等相继设立消费扶贫专区、专馆、专柜,广州在人流密集的商业旺地定期举办扶贫产品展销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展销会。据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共帮助梅州销售扶贫农产品26亿元,其中销往广州9亿元,带动贫困户71784人。

不仅是农产品,广州市努力推动梅州贫困地区建设更大平台,产生更强推力,实现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规划面积76.1平方公里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下称“广梅产业园”),成为穗梅产业共建的主战场和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的主引擎。

漫步在广梅产业园,左边长满野草的小土丘和右边雄伟气派的办公大楼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地区的嬗变如此鲜明。欧阳可员介绍,“2020年1月至10月,穗梅产业共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包括广药、广汽在内的广州八大国企已经全部入驻,为了帮扶梅州,广州把自己的家底都搬过来了。”

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不仅使数万群众脱离了贫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地区留下更有力的党组织、更具实力的产业以及带动能力更强更持久的平台,让致富门路更宽、更广,让地区发展后劲更大。如今,272条省定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37元,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3531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1.4倍和2.8倍,比2020年省考核目标分别高出39%和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