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化技术的触角延伸到祖国大地的教室、黑板和书桌,教育正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挺进属于它的2.0时代。以AI算法、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支撑起中国教育的新变革,成为牵动其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一过程中,高科技企业也在寻找自己的坐标与发力点,希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普惠、优化教育结构。
如果为教育2.0寻找关键词,“数字化”一定榜上有名。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这一次行动是建立在已取得的数字化成果基础之上而做出的调整,更注重数字技术在传统教育变革中的作用。这样的调整,起源于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颠覆性改变,而这些将为分别位于教育现代化发展链条两端的学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带来怎样的挑战与难题?
“当前,教育正在数字化转型的风口,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在数字校园转型、区域智慧教育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创新等各个层面全面发力,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价值。”新华三集团教育事业部总经理邓伟表示,作为教育行业数字化变革的赋能者,新华三紧跟教育领域需求,依托“数字大脑”的全栈实力,以数字化技术为教育变革赋能,重构未来校园的管理、服务和教学模式。
新华三为我们提供了高新技术企业赋能教育的一种新范式,透过这种范式,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中国教育未来的模样。
“数字大脑”
推动教育从质变迈向“智”变
如果说数字化是我国教育变革的一个风口,那么“双减”就像一台鼓风机,带动教育模式更快转型。作业负担与课外培训负担的减少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的背后,映射着校内教育的“质效双增”。邓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要避免‘唯技术论’。对此,新华三始终秉持以数字化技术为科学教育理念服务的基本精神,专注服务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与重塑,帮助教师更高效、精准地备课、授课、评测,实现真正的“减负”。
在落实“双减”政策进程中,新华三集团以“数字大脑”全栈实力探索智慧教育和数字校园的变革新模式,用数字化手段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
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新华三设计了1云、1网、1中台赋能教学的6个场景,从网端开始,依托校园网络智慧教育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延伸至云端,支撑校园全域业务;继而在中枢发力,通过校园摩超脑打造智慧中枢,满足智慧校园、智慧管理、校园安全、智慧生活、校园文化、智慧环境六个场景的多元化应用;最后统一整合协调,运用智慧教学产品体系、校园中台、大数据(教学、管理、评价等维度)打造智慧校园全能力集。
在校园摩超脑的基础上,新华三集团携手紫光摩度教育打造出了“无边界课堂”,搭建出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共同体,化“平面式、训练式”的课堂为“立体式、多元化”的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全面实现减负增效,探索面向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新华三集团看来,智慧校园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个性化教学、管理优化、信息孤岛以及基础设施几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须通过技术深度赋能教育全流程、全场景,通过环境、资产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打造宜学宜居的校园环境,提升了学校治理效率,同时丰富易用的智慧应用更彻底重构了教与学的传统模式。
“学生的‘减负’绝不意味着‘减’教育质量。”邓伟表示,“双减”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内教育服务提质增效,才能实现“双减”政策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秉承这一理念,新华三在“数字大脑”的支撑下,规划了智能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环境5大智慧应用场景,通用能力支撑中心和全域数据中心两大能力支撑平台以及一个基础设施支撑底座,结合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组织机制保障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和前端应用的深度融合,帮助用户打造新型智慧校园,助力学校中心工作,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域赋能,助力教育从质变迈向“智”变。
大数据技术
解锁个性化教学的更多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学往往围绕着学习能力强、积极性高的学生而展开。但未来的教育模式,是关注全员的成长与成才,也就是如今经常提到的“个性化教学”。“新华三对学生的全学习环节、流程进行数据采集。”邓伟介绍,新华三依托大数据技术优势,对学生做追踪数据画像。画像将对学生认识自我、定位发展、职业规划起到辅助作用,也会为学校育人、家庭教育、企业用人提供重要参考。
个性化教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成长?在新华三教育团队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每一个践行者的日常行为中。
在位于闵行区的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每个孩子都有一张“数字画像”,这是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的对应教学课程和干预手段,用智慧化助推个性化教育。而在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现代化技术探索了分层教育新模式,开发出线上虚拟走班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切换选择课程难度;同时,线下的导学检测、分组学习、分层练习、实时互动等手段,又保障每个学生进入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轨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实现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回应个性化教育的时代要求,而解读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将成为每一个学校必备的能力。
在新华三教育团队眼中,为学生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和扶持,才能真正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智慧教育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最终作用于学习者,让学习者获得与自身匹配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技术深度赋能
助力教师养成数字化思维
一场疫情将讲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当备授课模式发生改变,学校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锻炼数字化能力和方法,同时要求学校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数字化思维”并不是简单地从形式上改变教学方式,而是通过技术改变教师的教育模式,让技术持续完善、优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数字化能力”也不是技术与教育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让技术渗透于教育的内容、教学、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而优化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
教学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更快更好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高科技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
“对学校来说,重点是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邓伟介绍,新华三致力于通过优化和升级学校的基本设施、硬件设备、网络条件等,持续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和智慧生活场所,打造时空和教学深度融合、线下和线上虚实融合的智能学习空间。
邓伟还从国家和区域的层面谈了新华三的思考——从国家层面来说,重点是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制定教育大数据确权、开放、对接和保护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平台间的数据融通;从区域层面来说,重点是整合优化教育数字化组织机构,建立信息、知识、资源交换机制,促进区域内机构间业务的高效协同。
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新华三旨在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催生智能时代的教育制度,构建由国家、区域和学校提供的提升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系统。
在基础教育阶段,新华三进行了智慧教育的整体布局。“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其主战场是教室。“参透这一要义后,新华三打通备课、授课、测试、练习、教研五个环节,构建出完整的智慧教室;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外延到校园安防、教务、办公、管理这一块,构建出更加完整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再外延到区域管理,打造智慧区域教育方案。“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立足教室、学校辐射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教育现代化
乡村孩子通往大世界的入口
乡村孩子的世界,或许仅仅是从家到学校的泥泞山路,抑或是几方尚待开垦的田地。他们生活的世界很小,但真实的世界很大。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终于找到了通往大世界的入口。
信息技术之于乡村孩子,是不断拓宽世界地图的战车,让他们的目光所及从一个家延伸至一个村庄,从一座山蔓延到一片星空,从有限的认知拓展到无限的可能……互联网浸润他们的成长,一点点打开他们的视野和想象。
但打开通往世界的入口,并没有那么容易。
尽管政策大力推进教育普惠,但偏远地区实际上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一方面,偏远地区的现代化教学资源配置不足;另一方面,偏远地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也落后于大城市。
经过团队研究,新华三提出了方案:首先通过“五备合一”解决备课需求,用超过40万套资源全面引导规划整个教学过程,将优质资源、音视频、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学情信息等进行合理规划、整合输出;再通过“智慧教室”击破授课难题,运用智慧教与学系统同步备课资源,再结合智能笔盒搜集课程中的学情数据,充分利用智能终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分析学生能力模型,实现精准教学;进而用AI辅助组卷集中解决测试难、练习难的问题,实现智能组卷、智能批改、精准分析,生成学生、班级、学科、学年的学情报告,形成校级一体化题库,通过将云资源、区本资源、校本资源打通,形成本校个性化数据资产;最后以课前、课中、课后全场景数据智能分析来支撑教学反思,在全场景进行学情追踪,同时利用AI辅助分析,描摹个人知识点图谱、进行成长画像分析以及学业发展智能建议。
“从智慧屏、电子白板到录播系统,整个智慧课堂都应用了我们的笔盒,Pad也是由我们自己生产的。“邓伟介绍,编辑课堂应用的软件系统也是新华三开发的,其中储存了很多课程,可以开发讲义、教程,教师可以跟学生互动;云课堂则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屏式)的传播,新华三的一个云课堂可以支持40个分课堂的整个讲解,一个人可以和数千人在线交流,包括答题与求助,实现一对多的整体互动。“西部教学条件的落后,你无法想象。”最近新华三参与了教育部在青海玉树县的公益活动,捐赠了一批新华三PC。“当地教师工资才一千多,教学条件堪忧。”邓伟判断国家未来会重点关注,将优质教育资源以线上共享的方式输送到西部。
随着计算能力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时空的壁垒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被打破。新华三通过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结合,加速推进着教育普惠的进程。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为教育插上翅膀,构建起一座通往未来的“隐形桥梁”,为推进教育普惠、消除不同地区间的教育鸿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智慧教育带来的改变,或许暂时还无法衡量,但这份由内而外的改变,正随着时间推移而持续累积,指向更长远的未来。“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建了一个云端教室、送了几台电脑,更希望改变能从此开始。”邓伟说。
来源 | 特约发布
作者 | 石淼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