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文印,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这个称呼的是元代篆刻大师吾衍的《三十五举》(我曾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篆刻教材),原文如下:

三十三举曰: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二名,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单名者,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若曰“姓某私印”,不可印文墨,只宜封书,亦不可回文写。名印内不可着“氏”字,表德内可加“氏”字,亦当详审之。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1)

(吾衍画像)

吾衍和赵孟頫是真正的文人篆刻的鼻祖,他的这段话讨论的只是姓名印,略受局限,但是后来回文印又再发展,到清代已开始广泛应用于词语印,回文印由此发展成了一种典型印式,历来讨论者较多,初学者提问也比较多,今天我们就把有关回文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汇总出来(【老李刻堂】261曾讨论过这个问题),留作资料:

一、什么是回文印?

我们讨论的回文印指的一般是四字印(当然,三字印也有回文印),四字印与三字印的印面字序排列如下图: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2)

(正常字序与回文字序)

正常的印面文字排序,是右上-右下-左上-左下,这跟我们读旧书的竖版书的文字顺序一致。也跟古人写字排版的顺序一致,如图: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3)

(古竖版书读书从上至下,从右至左)

实际用在印章中的顺序就是: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4)

(汉印:戴义之印)

而回文印的四字印读取顺序则是右上-左上-左下-右下,如图: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5)

(汉印:杨始乐印)

简言之:这种逆时针旋转排列印面文字的印,我们称它们为“回文印”。

二、为什么会出现回文印?

回文印的出现,基于两个原因:

(1)基于人们的生活审美习惯。如果按照常规的印面文字排序,如果一个人的名字是三个字,则很大可能是姓占一字余姓名字中的两个字拆开,一占右下,一占左上,显然,两个字分开了,这让一部分人觉得不舒服(或者觉得不吉利),于是他们选择了将姓刻在右上,名字两字放在左侧,印字放在姓下,这实际上就构成了回文印。例如下面这方周君严印: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6)

(汉印:周君严印)

(2)以成熟的印章样式界定姓名印。这一条比较麻烦,需要仔细说:

通常的姓名印,在姓名之后,可以加后缀,名字是三个字的,后缀可以是“印、玺、章”等一个字,凑足四字,这不容易出现误读。

问题出在名字是两个字的印上,名字是两个字的印,要补足四字,则需要加后缀“之印、私印、私玺、印信、印玺”等两个字,补足四个字。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两字名后面加了“之印”两字,很有可能其中的“之”字会引起误读,比如上面所列的戴义之印,它究竟是戴义-之印(印主是“戴义”),还是戴义之-印(印主是“戴义之”)呢?

于是古人约定俗成了一条规则,即上述《三十五举》中所说:单名者,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简单说,就是如果是单名,加了“之印”,不能用回文印格式(也有一说:单名印,只能加“印”,不可以加“之印”)。那么,上面举的戴义之印,没有用回文印式,显然就是“戴义-之印”,印主是“戴义”。同理,下面这一方,郝胜之印: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7)

(汉印:郝胜之印)

应当读为“郝胜之-印”,它的印主是“郝胜之”,不是“郝胜”。

总结一下,作用有两个:(1)样式上保证姓名列于印面左侧,不使分离,更好读,更吉利。(2)用以界定姓名印中的人名。

三、回文印的章法妙用

前面说了,回文印最初只用于姓名印。到了清代,回文印被许多大篆刻家们采用,理由很简单,有了回文格式,篆刻创作的章法余地更大了。举例子来说一下: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8)

(丁敬:汪彭寿印)

这是浙派宗师丁敬先生的汪彭寿印,大师将“汪”字与“寿”字稍稍拉长,形成了占地面积上的对角呼应,当然,还有“彭”与“印”两字的斜线呼应。细想,如果没有回文印式,这些章法上的难点如何突破呢。

再看吴昌硕大师的两方回文印: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9)

(吴昌硕大师像)

第一方,冯文蔚印: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10)

(吴昌硕:冯文蔚印)

这一方很容易看出,吴昌硕大师采用了对角呼应的章法,“冯”、“蔚”两个字形繁密的字由于采用的回文印式,分处对右上-左下,对角呼应明显。

再看第二方,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11)

(吴昌硕:樊家榖印)

如法炮制,仍然是四字中一、三繁密、二、四稀疏。用了回文样式,天然对角呼应,印面疏密节奏清晰。大家可以思考,如果不用回文样式,印面文字布排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当然,后来清代的篆刻大师们又将回文印式引入到四字词语印中,比如浙派大师黄易的作品,卖画买山: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12)

(黄易:卖画买山)

如果不是回文印式,完全依照正常字序,“卖”与“买”两字同列上部,下面的“画”、“山”两字明显难承重压,整个印面头重脚轻,几无美感可言了。

吴昌硕先生有一方“回头是岸”,用的是回文章法,似乎并无精彩可言,但实质上,这是一方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篆刻作品,回文与回头有象征意义。如图: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13)

(吴昌硕:回头是岸)

综上,回文印式给章法安排带来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当印文不好布排之时,可以考虑这种方法,但姓名印之外用回文是否可行,印坛众说纷纭,赞成的认为既然有利于章法,当然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印面精彩就好;反对者回文词语印不仅会造成篆刻释读混乱,甚至还显得取巧过分,小家子气。估计,这个争论还会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只提出这种做法,好坏暂不定评。

四、回文印的问题

1、单名印不可回文。这是主要的禁忌,就是上面讲的单名印加了之印之后,不可以用回文样式,因为这样会让人误读,将“之”字归入名字之内。这一点上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不再别举例。

2、词语印用回文印式的争论引起的问题:其一可能导致词义的误读。因为词语印用回文印式一直存在争议,初学者如果用回文印式,要避免造成词序的误解。比如成语“大公无私”,用回文印式刻印,依照正常字序来读,就是“大私功无”,词义全反;其二,如果用回文印式的词语印参赛,高概率淘汰,初学者要小心。

3、界格的问题。我们来看这一方印,印文是:祝君进步(作者不详):

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的知识(篆刻入门关于回文印)(14)

(祝君进步)

加界格当然有想法,目的在于规整大篆字形带来的混乱,但这一条竖界格加上之后,依照人们的视觉习惯,读起来就成了祝步君进,显然弄巧成拙!

(【老李刻堂】之33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