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每日一练16课(高中语文每日一练)(1)

高中语文每日一练(十九)

一、(河北唐山2020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

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

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戊”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戊”像斧头之形,其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

B.“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戊,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

C.“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戊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

D.“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是成了“璧”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

B.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童趣。

C.卫侯参见周天子,更改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

D.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

B.作为斧形的器物,“戊”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戊”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

C.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戊”代称王是一样的。

D.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戊,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现,所以璧和戊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

二、(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月考)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4-5题。

州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永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4.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5.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6分)

三、(天一大联考2019届高三阶段测)名篇名句默写。(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为政》中说“_________,_________”,成为阐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经典语录。

(2)《劝学》中荀子指岀,螃蟹的身体虽比蚯蚓强健,但它们“___________”,这是螃蟹“_________”的缘故。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表达出物是人非、无限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安徽亳州二中2020届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C.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10.(黑龙江哈尔滨三中2020届高三调研)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则有一处不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作修改。(5分)

(1)校团委决定9月25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校团委通知)

(2)我社向广大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文学社征稿启事)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96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9月25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公交卡、手机、钥匙等,请失主到政教处找王主任认领。(招领启事)

(5)本人爱好文学,曾获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怜。(自荐信)

11.(湖南长沙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①______,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②______,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③______。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答 案 与 解 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是有的学者的观点。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采取臆测方法”不准,是“臆断的成分很重”;“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过于绝对。

3. 【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证实了”错误,原文为“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

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A选项“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上一句诗中的“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可知,此处的“旧鸣咽”是指想象中家乡的溪水的声音。故选A。

5.【参考答案】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了比较诗歌的感情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州桥》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抒写了州桥夜景和自己的感受,表面上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范成大的《州桥》,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6.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解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罔、殆、犹。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从语境来看,此处形容苏轼的书法自然流畅,应使用“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从语境来看,此处形容书法创作时的自然,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运用的成熟,应使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从语境来看,此处形容书法作品的自然,应使用“浑然天成”;“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从语境来看,此处应是形容清闲的状态,应使用“悠然自得”。故选C。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逻辑关系上看,前后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表因果,故排除BD两项;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应该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C项。故选A。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第一个问题是语序不当,“内容鲜明可感”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应放在前面,排除AC两项;第二个问题是成分残缺,缺介词“在”,应该是“在诗的内容中”,排除B项。故选D。

10. 【参考答案】(1)“莅临现场”改为“踊跃参加”;(2)“质询”改为“咨询”;(3)“全部”改为“全都”;(4)“500元”改为“若干”;(5)“垂怜”改为“垂青”。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莅临现场”,结合“各位同学”“校团委”分析,改为“踊跃参加”;“质询”,质疑询问的意思,结合“文学社征稿启事”分析,改为“咨询”;“全部”与“全不”同音,改为“全都”;“招领启事”中不能出现具体金额数,“500元”改为“若干”;“垂怜”,赐予怜悯,给予同情,结合“自荐信”分析,改为“垂青”。

11.【答案】①北京学界的大;②更因其富于包容;③也因北京的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阅读所给材料,找出语段陈述的话题,注意保持话题的前后一致,然后根据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选出答案,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测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解答。第①句由上文“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北京学界的大”的句子。第②由首句“大,即能包容”,又开启“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之意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更因其富于包容”的句子。第③文段倒数第二句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回归到“北京的大”这一中心话题,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当地的居民根据“也因北京的大”的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