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低情商 vs 高情商」的段子,似乎在网上挺火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
低情商:这个选题是不是之前写过了?
高情商:今天的文章比之前的讲得更透彻、更全面了!
低情商:新课的迭代更新怎么那么慢?
高情商:不用追求太完美,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更新留出空间。
……
好了,不开玩笑。
尽管「情商」这个词在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我们也经常用它来描述和形容别人。但是,你真的知道,「情商」究竟是什么吗?
日常生活中的情商,往往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交技巧 —— 比如:能否高效地察言观色,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明白现在的气氛;能否讲出妥当而得体的话,在有效传达信息的同时,让别人的感受更加舒适。等等。
不过,这些角度呢,其实都只是心理学中「情商」这个概念的一个侧面。心理学中的「情商」,要比这个日常的理解全面和深刻很多。
那么,究竟在心理学中,「情商」指的是什么呢?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够帮你打开一扇窗。
开宗明义,我们知道:「智商」实际上是一个衡量指标,它衡量的是一个人的智力。那么问题来了:情商显然也是一个衡量指标,那么,它衡量的能力是什么呢?
心理学中,把这种跟情商对应的能力,叫做「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什么叫情绪智力呢?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够感知、识别、理解和管理自我及他人情绪的能力。换言之,也就是对于情绪的掌控能力。
专门研究情绪智力的科学家 Daniel Goleman,提出了一个框架,用来分析情绪智力。
他认为,情绪智力主要包括这两个维度、四个方面的要素:
这四个方面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它们统一起来,就构成了你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是你主导情绪,还是情绪主导你?
举一个例子:
你有没有跟朋友闹过别扭?当你跟朋友因为观念不合产生冲突、闹别扭时,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想法?
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想法是这样的:他(包括男性和女性,下同)令我感到难受,因此我没办法轻易地原谅他,我希望他也得到惩罚,体会到跟我一样的难受、痛苦,这样我的心里才会好受一些。
这其实就是一种低情商的思维和处理方式。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朋友受到惩罚,对于你们的友情和关系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甚至有可能使到它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乃至于破裂。这种希望对方也「倒霉」「难受」从而感受到「扯平了」的心态,其实就是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蒙蔽和操纵了。
所以很多时候,这种现象就会导致什么呢?两个本来关系很好的朋友,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然后谁也不肯去主动求和、示好,从而慢慢疏远、淡漠,终于相忘于江湖。
这对于你自己有好处吗?没有的。可能在当下你会觉得「解气」,但随着时间推移,你最终也许会感到遗憾或后悔。
反过来,高情商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是能够冷静地把情绪撇到一边,用这样的思考方式考虑问题:
- 我们之间有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 如果没有,那么别扭的根源是什么?它是否重要?
- 如果重要,那么主要是谁的过错,谁应该为此改变?
- 如果不重要,那么以后可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然后,他能够不受到情绪的束缚和限制,而是采取在当下最有效、最正确的做法:比如向对方道歉,坦诚地讲出自己的感受,寻求对方的理解,互相交换想法和意见,期望达到一定的共识,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苦恼。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商,其实范围是比较窄的,大约只是社会觉知和社会管理能力的一部分。
并且,它的背后也不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社交技巧,而是建立在对情绪的理解、觉知和管理上面的一种主动性。
换言之,情商的本质是什么?是对情绪的理解和管理能力。你觉得一个高情商的人在谈话、交流中轻松自如、谈笑自若,其实是因为他能够感知到双方的情绪状态,并且能够不被这种情绪状态所影响,而是反过来去影响它。
也就是说:高情商跟低情商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其实就是:
高情商的人能够良好地驾驭情绪,不管是自己的情绪,还是别人的情绪;
而低情商的人被情绪所驾驭。
因此:如何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最本质的,就是要培养自己对情绪的主动掌控能力。
那么,说到跟情绪相关的能力,你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会直觉想到共情,或者说,同理心。
共情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情绪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情绪智力的四个侧面,基本都建立在共情之上。如果缺乏共情,你基本就不太可能具备高情商。
那么问题来了:按理说,敏感的人会更容易共情。但在我们的直觉之中,我们通常不会觉得敏感的人普遍「高情商」,反之,我们总是比较容易把敏感和低情商联系起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敏感的人,往往使用的是情感共情,而不是认知共情。
我们可以把共情大致区分为两种,分别是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这两者分别激活的脑区是不一样的。
情感共情系统主要位于前岛叶和中扣带皮层,它的作用是「唤起你类似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比较敏感时,我们指的其实是:他很容易在相似的情境之下,唤起过往的情绪和感受,从而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对方的感受。
而认知共情呢,它主要位于内侧前额叶、额下回、前扣带回等一系列脑区。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帮助你理解对方的想法」。
换言之,认知共情的作用是:当你经历一个场景时,唤起你对应的记忆,从而告诉你「对方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打个比方。
面对同样一个尴尬的场景,情感共情能力强的人,会回想起之前遭遇过的情境,再一次陷入那种尴尬的感受之中,从而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对方此刻很可能就是这种感受」。
而认知共情强的人呢,则是回想起之前的记忆,让自己瞬间明白:这样的情境,是会令人尴尬的,所以,对方现在很可能正处于尴尬之中。
所以,到这里就很清楚了:敏感的人往往情感共情能力很强,这就导致他们常常遭受情绪的袭来和波动,而这种情绪的袭来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去消解的,因此,他们往往会缺乏认知资源,去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该做些什么」。
更进一步,敏感的人往往对情绪的承受能力较弱,所以一旦遭遇到情绪的袭来,他们很容易就会失去对思维和行动的主导权 —— 换句话说就是,还没开始行动,自己就先乱了阵脚。
但认知共情强的人呢,他只是调用起了「场景」和「情绪」的联系,并不需要让自己沉浸入那种情绪之中。因此,他受到的影响更小,可以更加好整以暇地应对当前的场面。
那么,如何让我们从情感共情,过渡到认知共情呢?一个最有效的锻炼方法,是进行视角的转换和抽离。
简单来说:当你沉浸入某种情绪之中时,不要任由自己身处其中,而是试着把自己抽离出来,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现在是我最好的朋友处于这种状态中,我会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是我心目中的榜样,或者是未来的我看见我这样,他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不一定要有答案,不一定非要能够解决目前手头上的问题,单单只是练习这种思维方式,就能够对我们大有裨益。
这样做,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情绪相关的脑区,激活理性思考相关的脑区,从而不断锻炼我们在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
前面讲了第一点,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的作用,是在对方和我们自己之间建立一条桥梁,从而使得沟通过程中的「情绪氛围」变得更加清晰、明确。
但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你能够体验到对方的情绪、明白对方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之中 —— 但是,你首先得能够理解这种状态。否则的话,这种共情能力也无法带给你有效的信息。
拿前面的例子来讲:你知道「对方现在可能感到尴尬」,但是,你首先得明白:喔,这种感觉就叫做尴尬。其次,你得能够理解:为什么对方会感到尴尬,这种尴尬来源于什么,影响它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这种能力,我们就叫做对情绪的识别分析。
还是前面的例子:假设你跟一个专家交流,谈话过程中,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口误,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那么你得能够理解:这个口误对他的专业性和形象有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是他所不愿意见到的,但他又不知道如何去掩饰或缓和它,因此才会感到尴尬。
当然,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 —— 但日常生活中,这种对情绪的识别和分析的要求,几乎无处不在。你必须理解:情绪从何而来,为何而生,然后,你才有可能去应对和处理它。
这种情绪识别分析能力,不是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突然顿悟、无师自通的,你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拿自己「练手」,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和复盘。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当你跟别人争论、感到生气时,不妨先冷静一下,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感到生气?这种愤怒是源于什么?是我感觉自己的权威被冒犯了吗?是我感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被否定了吗?
当你面对着未来不确定的危机,感到焦虑时,不妨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感到焦虑?我在担心和害怕什么?这种担心和害怕是合理的吗?如果不是,导致它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诸如此类。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叫做「情绪ABC」理论。它认为:引起情绪的事件(A),和你的情绪反应(C),并不是直接相连的,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信念(B)。
正是一个人的信念,决定了他会如何去解读和理解外界的事件,从而引发不同的情绪。
那么,什么是信念呢?简单来说,就是你内心深处坚定相信着的那些原则。它们不一定正确,但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已经内化成了你理解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你坚信的观点被别人反驳时,你可能会感到火冒三丈,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这么一个信念:
「我相信的事情就是真实的,它是不容质疑的,质疑它的人一定是别有用心,因此他很可能是我的敌人」。
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信念调整一下, 变成:
「我相信的事情很可能只是真理的一个侧面,别人跟我有不同观点,很可能只是他看到了另一个侧面而已」。
那么,当别人再次反驳、质疑你时,你就不容易生气 —— 反之,你甚至会感到兴奋,因为你可以有机会来「补全」你的这个侧面了。
这就是一种对情绪的识别分析能力。说白了,它的本质就是,通过不断去探寻内心深处的信念,明白自己这些信念的存在,理解它们如何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在什么场景下会容易被引发,并将这种结论,推广到跟你交流的对方身上。
当你具备了共情能力,识别分析能力之后,第三种关于情商的能力是什么呢?也很简单,就是你要知道:我如何行动,才能有效地影响别人,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我把它简单地叫做「有效沟通」能力。
永远要记得一个原则:我想什么、说什么并不重要,对方能够从我的言行之中感受到什么、接收到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
但很多人下意识的习惯是什么呢?是「你如何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把我想说的表达出来」 —— 但在大多数场合下,这种心态其实都没有什么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这就是一种低情商的思维习惯,它的本质,还是贪图方便和省力 —— 毕竟,思考对方可能会如何理解,很麻烦;但只是自顾自地表达,则方便很多。
但高情商的习惯,一定是把对方放在第一位,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我的信息传达有没有到位?能否让对方更好地理解我的意图?能否更好地达到我的目标?
其实,你可能会发现:一旦你具备了认知共情和识别分析能力,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你都能够做到这两件事情:
1)了解对方现在可能处于什么状态之中。
2)通过调用自己的经验,理解这种状态的来源,并知道如何消除和改变这种状态。
所以,有效沟通能力的实质是什么呢?也就是把你已经练成的这种能力,转化成具体的信息,传达给对方。
这可能是最接近社交技巧的了。但它其实也不是社交技巧,而是一种心态。
简单来说,要训练「有效沟通」的能力,你需要做到:
1)认同对方是跟自己同等重要、甚至比自己重要的,我要认真地进行沟通表达。
2)试着换位思考,考虑:如果我是对方,当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时,我可能会有什么感受?
3)试着通过获取对方的信息,跟自己数据库里面的信息做比对,判断对方可能属于什么类型,有哪些过往的成功案例可以参考。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每一次交流、沟通,其实都是什么呢?都是一次实验。
一方面,你把数据库里已有的行为模式拿出来,试验,再观察在对方身上是否奏效,能否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另一方面,你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接收对方的信息,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数据库,让自己的数据库更全面、严谨。
甚至,如果你真的想锻炼情商和社交能力的话,你还可以专门做一个交流笔记,每一次进行社交之后,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复盘。包括: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经历了什么场景、自己尝试了什么方式、有没有取得想要的成果、试着去解释为什么……
比如:
你觉得对方没有领会到你话语中的重点,那么问题可能是什么?是你把重点糅杂在太多无用信息里面,让对方一时间领会不到呢;还是因为你表述得太委婉,对方没有明白你的意思。
你觉得对方的理解跟你想表达的有偏差,那么问题可能是什么?是你表达时的态度太不自然、导致对方以为你在客套;还是因为你讲的话有歧义,让对方产生了误解?
诸如此类。
慢慢练习,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让你不断增进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提高对这个世界影响力的过程。
有点麻烦,但也很有意思。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情商是一个衡量指标,它衡量的是什么?是一个人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是什么呢?它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的要素,分别是自我觉知、社会觉知、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
在这背后的实质和原理,是对情绪的主动掌控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和锻炼这种掌控能力呢?你需要:
1)锻炼共情能力,主要是认知共情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情绪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通过不断扩充和完善数据库,来强化你的有效沟通能力。
你在生活中有犯过「低情商」的错误吗?
又或者,你见到过哪些特别高情商的例子?
欢迎在评论区里面分享出来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