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武侠大家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一个不太起眼的小人物——游坦之,但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光他的名字就非常耐人寻味,众所周知,在《笑傲江湖》里主角令狐冲有一个情敌叫林平之。林平之,游坦之,平之,坦之,平,坦……这两人名字的中间二字连起来,就是“平坦“一词,这点让我很动容。金庸老先生也许设计这俩角色的时候,是借他们长辈的祈愿,希望他们一生平坦,可看过这两部小说的读者都知道,这两人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游坦之不是主角,可他的故事却历久弥新,每每想起总难免一声嗟叹!

天龙八部游坦之结局片段(天龙八部中将痴)(1)

游坦之,聚贤庄的少庄主,虽不是大富大贵,可也是锦衣玉食供养起来的少年郎。因自小环境优越,不愁吃穿,没经受过什么磨难,故也没啥远大志向,到了十八岁还是“文既不识,武又不会”。直到聚贤庄对萧峰一役,其伯父与父亲“游氏双雄”羞愤自尽,母亲撞柱殉夫,自此这位少年郎庄毁人亡,走上了复仇之路。

若自此他拿的是《哈姆雷特》的剧本,专注他的复仇事业,那也算求仁得仁,偏偏世事无常,天不遂人愿。

一、我们以为的“得”,不过是他的“失”

游坦之欲复仇,武力值却与仇人萧峰相距甚远,只能装点儿石灰粉玩偷袭。萧峰是一位光明磊落的大英雄,自是不与他计较。在游坦之苦于报仇无门,百无聊赖之际,意外拾获萧峰无意间跌落的《易筋经》。年少时看到这一幕,觉得老天是公平的,不会永远只眷顾某些幸运儿,也偶尔会分一些运气给那些可怜人。可随着后续故事的发展,慢慢发现最初的想法是多么地幼稚,正是这次的“得到”让游坦之真正走上了悲剧人生。

天龙八部游坦之结局片段(天龙八部中将痴)(2)

遇到阿紫,游坦之以为是得;习得《易筋经》,游坦之以为是得;坐上丐帮帮主之位,游坦之以为是得。殊不知,这些老天的馈赠,实际都是他一步步失去对人生把控的一个个“小开端”。这不禁让我想到近年来频发的新闻,许多平头百姓,在中之前,生活平淡,尚算和美。中之后,却德不配位,要么忽然极尽挥霍,要么沉溺美色,更有甚者痴迷毒品,最后往往落得一个被毁掉的人生。

原以为游坦之习得《易筋经》是老天爷的厚爱,事实却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爷才不关注谁比较可怜,万物于它不过是案台上的贡品。老天的馈赠,也不过是正常的竞争法则的规律,用以淘汰弱者,做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罢了。

聚贤庄一役前,游坦之是个锦衣少年郎,聚贤庄一役后,游坦之的人生就开始不断地失去,即使偶有所“得”,也是为了让他体验更大“失”。人都说世事无常,但游坦之身上的无常让人背脊发凉。正应了《新约马太福音》中的“马太效应”,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同时,也迎合了《道德经》中说的“张弓效应”,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二、我们看到的“傻”,不过是他的“痴”

游坦之,放在今天就是个没人会费心关注的路人甲,可他将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他就有了姓名。游坦之瞧见阿紫的第一眼,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见钟情,浪漫美好,放在《牡丹亭》里也能唱出个姹紫嫣红开遍;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也能有个世仇消弭的美好结局;可放到了《天龙八部》里,他就只剩下了一个“痴”。

天龙八部游坦之结局片段(天龙八部中将痴)(3)

佛家说蒙蔽本心的五毒“贪嗔痴慢疑”,游坦之就将这个“痴”,发挥到了极致。

1.痴迷皮囊,识人不清

游坦之的”痴“最初体现在他对阿紫的一见钟情。他痴迷于阿紫天真俏丽的皮囊,却不去看她性格中的狠辣与残忍,也从未仔细思考过阿紫是否值得他这般卑微地去爱。

在寻仇之际遇到阿紫,竟忘了仇怨,只记挂着:“她……她这样好看!”

萧峰放他,阿紫抓他,放人鸢,让他撞个头破血流,殴打他,导致高烧不退,神智不清,可当他再看到堂上赤足而坐的阿紫时,竟发了疯一般去亲吻阿紫的双脚,还放狂言:”你很好看,我就看着你!“

直到后来阿紫残忍地给游坦之套上了烧红的铁头,鞭打他,让他伸头进狮笼折辱于他,他都只恨萧峰,固执地认为阿紫才是来搭救他的仙子,救他性命,他好生感激,还赞阿紫是“天下第一美人”,希望成为她的仆人,天天见到她。

天龙八部游坦之结局片段(天龙八部中将痴)(4)

再看回现今社会风气对皮囊的看重与追求,比如,对女性贴的标签“肤白貌美大长腿”和对男性的标准“俊俏个儿高手美”;人们渐渐分不清现实与虚妄的执迷,不同时代的“痴”会幻化成不同的样子潜伏在我们的身边。比如,现在流行的霸道爱情修仙网文和王者吃鸡综艺,这又何尝不是这一代人的”痴“呢?

我们一边笑着游坦之的“傻”,却看不到自己的“痴”。

2.不识他人,不识自己

游坦之的“痴”不仅仅只表现在不识他人,他甚至不曾看清他自己。在这份感情中变成了什么样子。

“虫豸凝寒掌作冰”一章中,阿紫取出从星宿老怪那儿头来的神木王鼎练毒虫,而这毒虫又都需要活人鲜血喂养,喂一只毒虫,死一个人。此事累及无辜性命,阿紫则不以为然,仍坚持修习此歪门邪术,足见其幼年环境让她心中并无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爱惜,试问一个心中无爱的人,又如何有爱可以分享给他人呢?游坦之看不出阿紫对他毫无情意,又或者他根本不愿承认。

天龙八部游坦之结局片段(天龙八部中将痴)(5)

阿紫甚至要求游坦之为她用生命去饲养冰蚕,来证明他对她的忠心。身体发肤本也受之父母,理当爱惜,况且游家也仅剩他这一个独苗儿,他却丝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心甘情愿用生命做交换,只为博取红颜一笑。事情从根儿上开始就是一段完全不对等的孽缘,游坦之的自尊、自爱、复仇、未来,都已经看不到了。

这中间,游坦之有许多机会离开阿紫,可他总是一次次回到阿紫身边。这有点儿像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叫人质综合症。他不认可自己的价值,他的眼中心中只有阿紫,只有阿紫理他,他才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只有阿紫对他笑,他才觉得他活着还是有盼头的。

人说,少年情怀总是诗。恋爱的感觉是美好的,会让人情不自禁戴上滤镜,屏蔽掉那些不太对劲儿的感觉,可当一个人过于沉迷于虚无缥缈的情结,动物的本能都趋于麻木,往往就容易忽略掉现实中的危险信号,之后还可能遇上灭顶之灾。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亲手败掉了自己的江山。

天龙八部游坦之结局片段(天龙八部中将痴)(6)

游坦之在这段感情中,他看不穿美丽的皮囊下藏着狡诈阴狠的灵魂,看不到自己的底线不断再后退,从最初的落难少庄主,变成了被烙上铁头毁了容的契丹奴仆,再到后来因试毒导致自己体内剧毒无比,乃至后来他为阿紫贡献了双眼。由始至终,他看不到他自己正被这段关系掰扯得越来越卑微,越来越扭曲,不仅是身体上的损伤,还有心灵上的偏执。试问如果是一段好的关系,又如何会让一个少年郎变成了一个地狱里的魔鬼?

现在总有很人多在问,身边这个人是不是对的人?游坦之的故事将告诉你,唯一能解答这个问题的人,只有自己。回头看看与对方一起的岁月里,自己有所成长吗?是往前走了,还是往后退了?自己的性格是更包容了?还是更计较了?

一切的答案,其实你自己早已知道。

三、我们以为的悲剧,也许正是他的圆满

因识人不清,也摆不准自己的位置,在之后的剧情里游坦之不断地被人利用,机缘巧合成为丐帮帮主,可这一切也不过是浮云过眼,扭曲至极的人能为丐帮做什么呢?这本身就是一场闹剧。另一边,金庸先生观人于微,每次游坦之遇上阿紫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他细微的心理变化,化名庄聚贤时诚惶诚恐地怕她认出来,又怕她认不出来,怕自己伤了她,硬生生扛下了自己的掌风,阿紫眼盲,他亦是不离不弃。这样的游坦之,很卑微。

天龙八部游坦之结局片段(天龙八部中将痴)(7)

整个过程,游坦之眼里只有清秀可人的阿紫,而阿紫眼里只有她的姐夫萧峰,萧峰眼里由始至终都只有死去的阿朱。游坦之为阿紫失去双眼和性命也在所不惜,阿紫为她姐夫一句话“不欠别人的”,也甘心自剜双目跳崖追随萧峰而去。

想要的永远得不到,这两人的结局是那么相似,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对自我的肯定极度匮乏,就不断渴望从他人身上获得认可,游坦之渴望阿紫能看到他,阿紫则渴望萧峰能看到她。最后,游坦之惊觉阿紫剜目跳崖,他人生唯一一道光也湮灭了,他也随之跳崖,应了最初他心中所想:“与她一起,就是走到地狱的十八层,我也是愿意的。”

无明却又极尽的痴让人眼瞎心盲,游坦之用一生演尽了什么叫“卑微到尘埃里的爱”,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曾回过头。追随阿紫而去,在我们看来是他性格、人生的终极悲剧,但于游坦之而言,是他人生最终的圆满。

如果游坦之还有来生,也盼他:他生莫作有情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