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在中国思想史上流传千古,众多的思想大家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构建出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在几千年之前便站到了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的高峰。
治理一公司如同治一国。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理念来于西方,进入中国企业并逐渐被重视,近十年又逐渐兴起人力三支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理念。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形成较晚,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思想,其实在诸子百家时期便已形成。
而其中最为典型、最为被人熟知的莫过于“儒、道、法”三家。
01
儒家的管理思想——人性化的管理
儒家思想对中华名族的文化影响极其深远。举几个例子,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思想、厚葬思想、宿命论等都是儒家的典型代表。
儒家思想之精髓无外乎三个字:礼,仁,乐。
孔子所说的“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正是“礼”字的内核。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同样期望用人方能够善待员工,同时员工要对企业忠诚。
“礼”是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是互相的。上下级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正是这个道理。
上下级如果走的太近,当下达指令的时候可能会被下属讨价还价,奖惩措施落地的时候也有可能存在诸多阻力,这都是不利于管理落位的。
而孟子所说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正是“仁”字的内核,倡导天下君王以仁政治理天下。“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指爱人,他集中反映了孔子本人的哲学观点。儒家以“仁”为管理思想的核心,站在较高的管理层次上突出了管理对人的关爱,强调了人本理念。
儒家思想抓住了“人”这个根本的因素,在管理体系构建方面没有将具体事务的操作规程作为研究重点,而将事务的执行主体“人”作为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
02
道家的管理艺术——无为而治
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倡“无为”,庄子提倡“自由”,而“无为、自由”正是道家学派的精髓。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道至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换个角度来理解,便是除衍存简,也就是企业管理中经常提及的“简政”,让组织架构更扁平,让管理流程更精短,这些都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
再说自由,说的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保持一种多变的形态,要与时迁异,而能做到与时迁异的前提是自身要足够强大。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策略都要相应的作出调整,而且这个调整的动作一定要快,快则生,慢则死。
03
法家:法莫如显,奖惩并举
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家都非常熟悉,即商鞅和韩非子。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可以窥见法家思想的核心:
秦孝公: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孝公: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孝公: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孝公:不能特赦?卫鞅:法外无恩!
这段话的背景是秦国村民因聚众私斗触犯秦法,要一次性斩首百余人。而秦国初次变法,举国上下不知法为何物,也正是商鞅的强制推行,让秦法树立威信,从此秦国再无私斗。
当然,当时商鞅推行之法令因为在封建社会,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反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公司所行之制度,是否发挥了监管作用?是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奖惩措施是否到位?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制度不落实,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有制度选择性落实,制度同样会失去公信。
04
如何识人用人
古代经典论著中关于领导能力的经典理念是“知人善任、尊贤任能”。荀子曾强调“无能不官”的用人原则,分析了小才大用的后害,认为小才大用会有无法挽回的后果。这些重要思想体现出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当时用人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思路。
我国古代对于领导能力要求方面的论述,还可以概括为道德、能力、文化学识和身体素质等四个方面:
道德要求。古代思想认为领导者必须具有“德”。“为政以德”(孔子)、用人“当以德器为本”,强调以德治国方面的重要性。
能力要求。领导者与执政者要具有全局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断能力等,为此,荀子有“故由天子至庶人,英不聘其能行其志,安乐其事,是所同也”的论述。
学识要求。封建社会步入比较规范的时期就发现“马上可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因此,唐代官僚制度出现了“四替”的选人条件,提出以“德行、学识”为本。
体质要求。对上述标准的补充,还有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等,比如,秦汉时就规定,选官吏要选壮年之人入仕。明太祖朱元璋提出“中老年参用”,等主张。
05
结语
时至今日,华夏文明中遗留下来的很多哲学思想,都是非常宝贵的民族财富,诸子百家学说正是其中最绚丽的瑰宝。(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