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白皮肤的黄种人(我们明明不是黄皮肤)(1)

歌曲《黄孩子》中有这样一句词,“在白人的大街上,有许多蓝色目光……在黄人的家庭里,有许多黑色目光。”我们黄种人与白人之间有着明显差异。在名噪一时的《龙的传人》歌曲中,我们更是以作为“黄皮肤”的黄种人而自豪。在大中小学,孩子们也常常被老师教导自己是黄皮肤的“黄种人”,与黑人、白人有着明显的差别。

尽管我们不断在尝试去认同自己的黄种人身份,事实上这也确实已经有了很大效果。但是当我们每每低下头来查看身体各个部分时,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自己身体看起来一点儿也不黄,甚至很多时候比白种人还要白。那为何我们这样一个肉眼看去皮肤很白的族群会跟“黄”搭上边,甚至被冠以“黄种人”的奇怪称号?

白皮肤的黄种人(我们明明不是黄皮肤)(2)

一、由“白”变“黄”的过程

“黄种人”即指皮肤为黄色的人种。在18世纪以前,西方旅行家们多以“白皙”来描绘中国人的肤色,当时被西方人士归为黄色人种的恰恰是印度人。但是到了19世纪,中国人却变成了“黄种人”,而印度人则摇身一变,成为了西方眼中的“白人”。

在西方传统之中,白色意味着纯洁、高贵和智慧等一切美好;黄色象征着邪恶、野蛮和低贱;黑色则代表恐怖、低俗和病态。18世纪以前,中国被西方认为同样是高级文明,甚至就连伏尔泰等人都对中国赞赏有加。因此,在此时,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也是白色的。但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西方中心主义由此兴起,因此落后愚昧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已经不配拥有白色这一高贵颜色。

但是在1858年,英属印度正式建立之后,印度开始成为英帝国的一部分,印度人民也成了英王的子民。因此,在英国的授意下,印度人被纳入了“白人”的圈子。

白皮肤的黄种人(我们明明不是黄皮肤)(3)

既然不能用白色,那该用什么颜色来描绘中国人的肤色呢?灰色、铅色、茶色等各种颜色,都被西方人拿来描述中国人的肤色,总之就是不用白色。但显而易见,黄色并非中国人身上肉眼可见的肤色,因此这时期还没有人用黄色来描述中国人的肤色。中国人是何种肤色,依然是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

二、“黄种人”从何而来

进入18世纪,西方动植物分类学、人类学等自然学科迅速发展,取代了古典科学,因此,原来的经验观察也被逻辑分析所代替。正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中国人“被”完成了由“白”向“黄”的转变。

最早将中国人称为黄种人的是瑞典动植物学家林奈。1735年,林奈的巨著《自然系统》出版,在这仅有13页的书中,林奈根据肤色将人分为四种:欧洲白人、美洲红种人、亚洲棕色人种、非洲黑人。此时中国人的肤色被归为了棕色一类。但是1740年出版的德文《自然系统》中,棕色变成了黄色,中国人第一次成为了“黄种人”。林奈书中的“黄色”,有着不健康、疾病等隐藏含义。“黄色”已经超出了颜色的范畴,变成了傲慢的西方人搞种族歧视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可看见深受西方中心思想影响的林奈对于中国人充满歧视和不屑。

白皮肤的黄种人(我们明明不是黄皮肤)(4)

林奈

1750年,林奈的弟子奥洛夫·托伦受其委派于到达中国,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他对中国人的肤色做了更细致的划分,他认为中国男人是黄色的,贵族女性是棕色的,而低等妇女则是黑色的。显而易见,托伦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老师的影响。

18世纪末,德国天才人类学家布鲁门巴赫不可思议地根据头骨的形态把人类分为五种:高加索人、埃塞俄比亚人、美洲人、马来人和蒙古人。但是布鲁门巴赫依然没有跳脱以肤色划分人种的桎梏,他将头骨分析与肤色相结合,参考林奈的分类法,把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亚人分为“黄色蒙古人种”一类。在他的人种分类中,白色高加索人被认为是最为高贵,智力水平也优越于其他人种。而黑色埃塞俄比亚人智力最低下,近似猿类。黄色蒙古人种则居于中间,但依然是一个十分固执死板、性格阴暗的人种。

为何“蒙古人种”会成为西方描述中国人的一种标签?其中根本原因是蒙古人西征给欧洲人带来的巨大创伤,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让他们深深恐惧。

白皮肤的黄种人(我们明明不是黄皮肤)(5)

成吉思汗

由于林奈与布鲁门巴赫的巨大影响力,“黄色”与“蒙古人种”逐渐都成为了中国人的标签。“黄种人”由此而来。

从本质上看,林奈和布鲁门巴赫的人种分类都带有严重的傲慢与偏见。两人作为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但却在科学名义的掩护下做着肮脏的勾当,将自己令人恐怖的偏见与歧视强加给白人以外的世界。把皮肤白皙的中国人归为“黄色人种”根本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因为“黄色”在西方是下流的颜色。另外,不知二人根据何种“科学真理”将人种与智力、性格等因素结合起来,刻意营造出人种对立,白人至上的局面。可以说,今天频频困扰世界各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离不开这二人的“贡献”。

白皮肤的黄种人(我们明明不是黄皮肤)(6)

反种族歧视

三、拥抱:中国人对于“黄种人”的接受

既然黄种人的称呼是西方强加给我们的偏见,为什么我们还接受了这个称呼,并以之为自豪?

在古代中国,如果形容一人外貌为“面黄”,那么他肯定不高兴,因为在古代脸色发黄是身体不健康的标志,如“面黄肌瘦”就常被用来描述他人营养不良或身患疾病。但是近代以来,情况发生了逆转,对于舶来品“黄种人”这一称号我们很乐意地接受了,并且我们中华儿女开始以黄色皮肤而自豪,以身为黄种人而骄傲。这其中的转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在古代中国,虽然“黄色”有少许消极含义,但“黄”依然是高贵的。黄帝、黄河、黄土地和《黄帝内经》等带有“黄”字的专属名词受到古人的崇敬,黄色在很长时间里也是皇帝的专用色,这更加强了黄色在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到了近代,象征着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也用了黄色作为其中一种颜色,黄色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白皮肤的黄种人(我们明明不是黄皮肤)(7)

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的枪炮威势之下,中国人开启了“师夷长技”的历程,其中就包括引进西方的人种分类学说,“中国人是黄种人”这一说法在当时被当作“科学”,因此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将其引进中国。但是“黄种人”在被引入我国时,康有为等人刻意抹去了其中的种族歧视部分。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幻想着能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大同世界,在“天下大同”的社会里,黄人和白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西方人认为的高低贵贱之分。

基于黄色长期以来在中国就是高贵颜色,以及康有为等人对西方人种分类学说的改造,才使“黄种人”这一说法在中国逐渐生根发芽,为人所普遍接受。

白皮肤的黄种人(我们明明不是黄皮肤)(8)

康有为

文史君说

“黄种人”的背后本充满西方人对我们中国人的蔑视与敌意,是西方在“科学”外衣的掩盖之下刻意创造出来贬低中国人的一个概念。我们的皮肤其实并不黄,但却被自以为是的西方人毫无根据地称为“黄种人”。可以说“黄种人”是一个包含种族歧视意味的词汇。但当它远渡重洋到了中国,经过国人的创造性转化以后,却变成了一个积极健康的词汇,而为我们乐于接受。我们就是炎黄的子孙,是黄皮肤的黄种人,高低贵贱不在他人的评价,而在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参考文献

[美]奇迈克:《成为黄种人:亚洲种族思维简史》,方天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重振丁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