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由泰国本土人士建立的王朝,是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王朝从公元1238年到1438年,前后存续了近200年,历经9位国王。

泰可素王朝对国王的称号,先后经历过从室利·因陀罗提、拉玛甘亨再到达摩王的演变,从这些称号的变化,可以看出泰国这片土地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宗教信仰演变。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1)

吉祥因陀罗王

在古代东南亚宗教文化中,国王的称号往往具有神灵的元素,以此来标榜国王的与众不同,因此从国王的称号中,可以明显看出宗教因素的影响。

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国王坤·邦克郎·刀,正是他创立了素可泰王国,作为国王,他的官方称号是室利·因陀罗提。

这是一个深受印度王权观念影响而诞生的称号,印度王权观念起源于印度,是以印度教或佛教崇拜为特征,把国王神化从而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在古代印度,君主往往以《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等神话故事为模板,以梵语为文学表现形式,将自己神话为至高无上或者无所不能的神灵,以此来迷惑世人,达到巩固统治的作用。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2)

君主的独裁统治本就是以神性原则为背景的,这种王权观念得到了整个南亚和东南亚佛教国家政治观念的共同认同。

公元3世纪左右,印度王权观念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最早接受印度王权观念的东南亚国家是现今柬埔寨的古代王国扶南,印度王权观念对后来的真腊王朝、吴哥王朝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乃至当代的柬埔寨也还有印度王权观念的烙印。

今天泰国的国土在当时处于吴哥王朝的统治之下,坤·邦克郎·刀本人就是吴哥王朝属下的一名将领,公元1238年,他趁吴哥王朝衰弱的时候,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坤·邦克郎·刀定都在湄南河河谷的素可泰地区,称素可泰王国,取王号为“室利·因陀罗提”。

吴哥王朝本就深受印度王权观念的影响,坤·邦克郎·刀自然也将这种王权观念延续起来,将国王的称号与印度宗教中神灵的称号糅合起来,神化国王的统治。

据说,室利·因陀罗提这个素可泰王国建立者的称号,早在素可泰王国建立之前就获得了,是吴哥王朝的阇耶跋摩七世赐予的,由此可见印度王权观念在吴哥王朝和素可泰王国中的一脉相承。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3)

室利·因陀罗提意为“吉祥因陀罗王”,在梵语中“室利”意为“吉祥”,“因陀罗提” 就是“因陀罗神王”。

在素可泰王朝的首个国王称号中,国王自比为因陀罗神,在印度神话故事中,因陀罗不仅是英雄,而且还是统领天、地、空三界的神王。

在婆罗门教的神话故事中,因陀罗常被视为战胜敌人、扫除障碍、造福人类的神,在一次战斗中,他将敌人的多座城堡摧毁,捉住了1000名俘虏,赶走了50000人,杀死了30000人,把他们的牛羊掠夺一空,给自己的人民带来了财富。

因陀罗是印度婆罗门教中最重要的神灵之一。

从国王的尊号直接借用因陀罗神这一点来看,素可泰王国刚建立时,婆罗门教在宫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4)

拉玛甘亨王

素可泰王国的第三任国王拉玛甘亨,公元1279年至1298年在位,他是素可泰王朝历史上最有名的国王,也是泰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国王之一,他被现代泰国人认为是泰国历史上的大帝之一。

拉玛甘亨这个称号,是因为在一次战争中,他一次随父出征时,在士卒溃散的紧急情况下坚持不动摇,最终战胜了敌人,父亲在战后赐予了他这个尊贵的称号。

拉玛甘亨称号由来的历史经过,被记录在一个石碑上,这个石碑又被称为拉玛甘亨石碑,在1851年在素可泰旧城遗址中被发现了,现保存于泰国国家博物馆。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5)

拉玛甘亨的称号又叫“帕兰甘亨”,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勇敢的罗摩王”。“帕”是词头,表示该词与神灵、佛有关;“罗摩”是印度神话故事中毗湿奴的化身;“甘亨”意为勇敢。

在罗摩王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的主人公,他在史诗中战胜了恶魔罗婆那,救出了心爱的妻子悉多,罗摩英勇善战,神通广大,深受东南亚人民的喜爱,被视为战无不胜的英雄。

拉玛甘亨和因陀罗这个称号一样,具有浓重的印度王权色彩,将半神半人的英雄名字与国王称号联系起来,让人联想到难以置信的冒险和超自然力量,让人民相信自己的国王也具有超人的力量和计谋。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6)

在历史上的拉玛甘亨王,的确建立了一番丰功伟绩,他屡立战功的勇武和领导才能都被世人赞颂不已,再加上宗教赋予的道义权威,拉玛甘亨建立了不可动摇的统治基础,甚至被称颂为神王。

在拉玛甘亨统治时期,佛教在素可泰王国中已经很受欢迎,但此时婆罗门教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从拉玛甘亨这个称号就可以看出,通过经典作品和礼仪把国王奉为神王的印度王权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素可泰王朝的第三世王的称号取为“拉玛甘亨”,就是一方面要说明自己是战无不胜的英雄,另一方面也要证明自己是具有超人力量的半人半神,把自己神化,他所用的神灵名号,也是来自婆罗门教的。

在素可泰王国前三位国王的历史时期,婆罗门教显然还占据了主要支配地位。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7)

达摩王

到了素可泰王国的中后期,国王的称号变成了达摩王,而且从达摩王这个称号出现开始,之后的历代素可泰国王都延续了这个称号。

第一位获得达摩称号的素可泰国王被称为达摩王一世,在他之后是达摩王二世、达摩王三世、达摩王四世这样的称号。

达摩王一世,是素可泰王国的第五世国王还是第六世国王,在历史学界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无论是达摩王一世是第几任素可泰国王,他是凭借对佛教的虔诚而赢得了达摩王的称号,是历史学家们的共识。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8)

达摩一词,在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教义之中都有出现。

达摩最早出现在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之中,是梵文的音译,最初的意思是“支持”、“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的秩序”等,自佛教、印度教出现后,沿用了这个词。

婆罗门教将支配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视为达摩,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达摩,婆罗门教认为人是不平等的,自降生就因为种姓不同有了纯洁、污浊、高贵、低贱之分,无法改变,人的达摩就是按种姓规定的义务行事。

因此,婆罗门教中的“达摩”就是带有明显的古代印度文化特征的种姓制度的行为规范,是限制各种姓之间交流的鸿沟,更是限制低种姓改变地位低下的藩篱。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9)

在古印度的阿育王时代,阿育王赋予了达摩新的含义,这也是佛教中达摩含义的源头。

阿育王在征服羯陵迦王国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无辜者的伤亡,据记载,有15万人被从他们的家中强制带走,10万人死于战场,还有许多人稍后死去。

这让阿育王开始悔悟,他放弃了用暴力而采取和平的正法手段来征服世界。

阿育王通过颁布敕令的方式来宣传他的正法,他把这些敕令镌刻在石柱上,将石柱竖立在自己的疆土上,这些石柱被称为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上的正法政策,也就是阿育王碑中的达摩,总结起来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

阿育王达摩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少行不义、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诚、纯洁,阿育王不仅在国内实行达摩政策,还推广到国外。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10)

为了推广达摩,阿育王还在国家机构中特设了“达摩大臣”这个职位,专门负责达摩政策的宣传。

阿育王的达摩和婆罗门教中的达摩是相冲突的,因为婆罗门教中的达摩是支持祭祀万能的,有祭祀就会杀生,而阿育王是反对杀生和祭祀,他所奉行的达摩并不是婆罗门教所奉行的达摩。

因此,阿育王所实行的达摩是佛教中的达摩,他因此被称为“达摩阿育”。

之后,佛教中的达摩发展为佛教对人生所处痛苦境地的认识和总结,是佛教关于现实世界充满痛苦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痛苦的理论,素可泰国王的达摩称号,也是佛教中的达摩而非婆罗门教中。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11)

自拉玛甘亨王之后,来自印度的小乘佛教在素可泰王国广泛传播,不论是贫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接受小乘佛教。

到了达摩王一世时,他虔诚信奉佛教、专注于佛教事业,而赢得了佛教中的“达摩王”称号。

因为佛教事业,达摩王一世甚至还出家为僧,此举开创了泰国国王在位期间出家为僧的先河,这一惯例甚至一直沿袭至今。

达摩王称号的出现,标志着由于佛教的影响,素可泰国王的称号开始由具有婆罗门教(印度教)色彩的文化元素向具有佛教色彩的文化元素转变。

普吉宋神号历史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有什么关联(12)

参考资料: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