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褚清源)一个剧情简单的影片承载着一个沉重的教育话题。2022年10月13日上午,讲述如何拯救抑郁症少年的电影短片《微风吹过“撒欢谷”》首映式在北京博纳电影院举行。

豆瓣最高的校园电影(教育电影微风吹过)(1)

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中心王红霞主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聂延军、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校长范胜武、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校长祝莉娟、北京灿烂阳光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刘艳霞等领导、专家、教师、家长以及全体摄制组成员100余人参加了首映式。

首映式首先播放了《微风吹过“撒欢谷”》。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乐乐的初中学生,在家庭造成的压力下出现了情绪障碍 ——自卑、抑郁、失眠、悲观厌世,甚至企图自杀。妈妈采取的治疗方法就是看医生、服药,但是效果并不好。就在乐乐妈妈走投无路的时候,乐乐姥爷认识一位退休的老校长,在郊区一个名为“撒欢谷”的农场里晴耕雨读,老校长建议把乐乐送到“撒欢谷”试试。于是,妈妈把乐乐送到了“撒欢谷”,临时中断了学业,开始在田野里撒野般地生活。在“撒欢谷”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环境中,乐乐与老校长一起劳动、读书,和小伙伴婷婷在田间游戏、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草长莺飞的环境里、在劳动艰苦的磨练中,乐乐慢慢地找到了自我,重建自信,扔掉药包,眼睛亮了,脸庞挂上了笑容。

故事情节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却是一次对儿童抑郁治愈样本的精准提炼。影片由名校长、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教育联盟总校长高峰担纲编剧和出品人。影片来自真实的案例。玉泉小学在北京延庆有一个农场校区,名叫“撒欢谷”。在不断组织学生到“撒欢谷”农场劳动过程中,高峰校长发现,特殊儿童、心理失调儿童在一周的、一系列的劳动课程中,悄悄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一个五年级社交退缩、有自闭倾向的女生,很难与他人互动和交往,但是在“爬树课程”中像变了另一个人一样,在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勇敢地爬到了树上。后来家长告诉学校,从“撒欢谷”农场课程实践后,孩子变得能说能笑,学会了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慢慢地从社交退缩、自闭倾向中走出来。

高峰校长在致辞中说,据教育部2018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拥有中小学生2.2亿。按照《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提供的比例,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则为1300—6000万人之间。疫情期间,目前保守估计我国青少年罹患或曾经罹患抑郁症人数应在3000—6000万人之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在校的中小学生,到2035—2050年,正是国家建设的主体,落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当今天的孩子抑郁了,家长应该怎么办?学校应该怎么办?社会又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和谐美满,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切到未来国家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显然,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在社会、家庭、个人之间构成良好的动态沟通系统,相互影响、促进改变。如何帮助罹患抑郁症的青少年,让和煦的风吹化青少年心中的那片冰,从而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出抑郁的沼泽,重新站在阳光下。电影短片《微风吹过“撒欢谷”》给了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让孩子回到大自然,亲近泥土、躬身实践。

首映式上,央视军事频道编导、负责本影片编剧和导演的金丽娜在发言中对全体演职人员、影片的投资方、慈善机构表达了谢意。在资金受限、条件受限、人力受限的情况下,经过一年多筹备和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能够向观众送上了一部专注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电影实属不易。

豆瓣最高的校园电影(教育电影微风吹过)(2)

剧照

“知心姐姐”卢勤观影后说,父母眼里有光才能发现孩子的高光时刻。她详细分析了影片中协助抑郁症少年乐乐走出黑洞的四大力量:一是环境的力量,即大自然是有疗愈功能的,换一个环境就可能改变生命状态;二是倾听的力量,即有人愿意倾听孩子才可能向你倾诉;三是伙伴的力量,即孩子是在与伙伴交往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四是体验的力量,即让孩子在做事情中体验成就感。

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中心王红霞主任、北京市灿烂阳光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刘艳霞也在首映式上发表了观后感言,对这部影片传递的教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据悉,《微风吹过“撒欢谷”》是一部通过众筹方式融资、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公益影片。随后,影片将通过多个媒体平台向社会展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