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一个皇子能否C位出道的,并非他后天的才华,而是他有没有比别人早出生了一秒钟,于是才有了“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司马衷的存在,简直是“早生的人儿有食吃”的完美反映。
然而,在此之前,或许还存在着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制度——杀首子,即杀掉家里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对于长子来说,恐怕没有比这更凉凉的风俗了吧。不过,何以如此呢?
- 史料记载
对于杀首子的风俗,较早的记载出自《墨子·节葬下》,其中提到越国的东面有一个輆沭之国,在这个地方,长子一旦出生便被解而食之。
《墨子·鲁问》中记载说,楚国的南方也有这样的风俗,“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
这更碉堡了,不仅自己吃,还把它当美食献给国君吃,貌似比輆沭之国更加恐怖。
与楚之南的啖人之国类似的,还有《后汉书·南蛮传》所记的乌浒人,他们同样流行把那些吃起来爽滑可口的首子之肉贡献给君王。此外,《汉书·元后传》提到,羌胡也有杀首子的风俗,其意在保证血脉的纯正。
以上提到的杀首子的风俗,都是边疆部份地区的做法,那么中原地区是否曾有过杀首子的制度呢?
恐怕是有的。《庄子·盗跖》里就有“尧杀长子”的说法,后人进一步注解为“尧杀长子考监明”。而除了尧的时期,早期的周人可能也有同样风俗。
《封神演义》中有纣王杀西伯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并且做成肉羹让姬昌吃掉的情节。这当然是捏造。历史上的伯邑考确有其人,也是姬昌的长子,只是不知为何却没有被立为继承人。为了完善西周奠基人的高大上形象,后人于是才让纣王介入做了恶人。
不过,食子肉的情节无疑有些画蛇添足。有学者据此推测,这一情节恐怕便是周人早期杀首子风俗的反映。
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孟”这个字,其实是古代杀首子并食之习俗的生动写照。因为“孟”的上半部分是子,下半部分则是盛东西的器皿。用皿盛子,反映的场景可想而知。而由此,孟有了“首”、“始”、“长”的含义。
- 为了血统纯正?
为什么古代一度盛行杀死长子的风俗呢?一种比较常见的解释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血统的纯正,确保孩子一定是自己的。而这种血腥残暴的风俗,缘起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之际。
母系社会时期,子女“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当父权崛起并逐渐确立了它的稳固地位后,过去的各种婚姻制度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殆尽,女子在婚前仍会与多个男性发生关系,于是第一个孩子很可能不是丈夫的骨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丈夫便会将妻妾所生的首子杀掉,这便是杀首子习俗的由来。
这种解释看起来蛮有道理,然而却有一个关键漏洞。在史料所记载的杀首子事件中,除了要杀死长子外,通常还有紧随其后的食其肉情节,可上述解释却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很难让人信服。
-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想要真正破解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从另一习俗说起——献新祭。
世界各地曾经都存在过献新之祭,也就是把新收获的农作物、猎取到的动物以及牲畜的头生仔等率先献给鬼神。
如在中美的马耶人部落中,初次收获的粮食必须要先献祭给农业之神巴南毋,否则他就会降下灾祸。在北美的易洛魁人部落中,最受人们崇拜的则是战神,打猎之时,人们都要向他祈祷,并将猎取到的果实与野味第一时间献祭给他,然后才轮到自己食用。
又如在古希腊城邦时代,许多城邦都把他们收获到的头批大麦小麦送往埃莱夫西斯去,以祭祀德墨忒耳与珀尔塞福涅这两个负责农业和谷物丰产的女神。
而更为知名的献新祭无疑出现在《旧约》的《出埃及记》篇章,其中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以色列中凡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要分别为圣归我。”又说,“你要把你的第一批谷物和你第一次榨出的酒献给我,不可迟延;你要把头生的儿子献给我,你的牛、羊也是如此。”
此外,亚伯拉罕把他跟正妻撒拉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以撒作为祭品献给上帝,以及耶弗他将自己的独生女儿献祭耶和华的故事,恐怕都是这种献新祭习俗的反映。
中国自然也有献新之祭,古人对此还有专有名词——尝。
《礼记·少仪》说,“未尝不食新。”意思是新收获的粮食必须先祭祀祖先,而后人才能吃。
而祭祀之后,祭品怎么处理呢?常见的方式便是分而食之。因为在古人眼中,献祭过的食物含有神灵的加持,吃了就能得福。由此,能否吃到这供神的祭品,进一步成为身份的象征。
上学时学过曹刿论战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是用肉食者指代统治阶层。但为何会有这种用法呢?原因就在于,在当时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方能有资格分吃祭祀鬼神所用的胙肉,故而肉食者才成了区别社会阶层的称号,而不是说平头百姓不准或根本吃不上肉。
当我们明白了古代的献新之祭以及祭祀后分吃祭品的习俗后,杀首子的问题便一目了然了。显然,这种野蛮陋习其实就是献新祭的一种,即将头生的子女献给鬼神,以求之后能生出更多更加健康的子嗣。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礼记·少仪》《庄子·盗跖》《墨子·节葬下》《后汉书·南蛮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