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清话
语文的边界
就是世界的边界
编者按:这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一个教学设计,我觉得很有特点,训练点就是讲故事。一般语文教师就按照课后提示的线索讲故事,而这个老师还抓一个点:讲好故事,学语言表达。课文开头的四字词语很多,写得很美,于是,先从课文中提出来让学生读好、记住,再讲好开头。讲故事的经过,就是抓住文本的张力——“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给学生补充文言短文阅读,指向讲的生动具体。课文中禹治水只提疏通河道,而老师补充的文言短文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具体:“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把这句话加到课文里,为这节课增色不少。(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魏薇)
运用课文语言练习讲述故事:
部编本小学语文《大禹治水》 教学实录
执教 | 王 倩
点评 | 宋道晔
《大禹治水》是千百年来传诵的经典历史故事,语言凝练且颇具魅力,将其积累下来应该作为本文学习的重点。第一课时通过根据原文讲故事集中学习、积累原文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创设情境讲故事进一步学习、运用原文语言。以下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记关键信息,将故事读正确、流利。
2.借助看图和读小古文创设故事情境,读、讲好故事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重视积累并运用语言。
(课前诵读小古文《大禹治水》:
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师:小朋友们,课前发给大家的小古文读的怎么样了?一起来读读吧。
(生读小古文)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熟练,是不是已经记住了,闭上你们明亮的眼睛,一起来背一背吧!
(生背诵小古文)。
师:老师被你们的背诵震撼到了,太有气势了!小朋友们“十三年终克水患”,那可是四千七百多天啊,历经千辛万苦才治好了洪水,事出有因,听老师讲讲故事,看看你记住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抓住关键信息,讲好故事开头
1.听老师讲故事
师:听到这儿,你来说一说为什么要治水呀?
生 1: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
生 2:洪水经常泛滥。
生 3:毒蛇和猛兽伤害百姓。
生 4:人们的生活很痛苦。
师:朋友们都说出了治水的原因。要想讲好这一段呀,记住这些词语特别关键。
2.读记词语
(1)读词语
师:先跟老师一起来读。小朋友们就像这样借助拼音,自己再小声读一读,把词语读正确。
(生练习读词语)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读一读,集体订正:牲畜。第二行小朋友读得更加流利,声音也更加响亮了!小朋友们,如果你把这些词语读准记牢了,这一段也就会讲了,同桌两人互相多读几遍,一会儿我就把这些词语藏起来,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记住。
出示下列词语:
洪水泛滥 淹没田地 冲毁房屋
毒蛇猛兽 伤害牲畜 伤害百姓
(2)速记词语
师:这些词语你们记牢了吗?咱们一起试一试吧!
(生一起背背这些词语)
师:你们记得真牢,小脑袋真灵光!
3.用上词语讲好故事(课件出示第一段)
(1)师示范讲故事
师:老师再来讲一讲,小朋友们可以小声跟着我一起讲。(课件中,“很久很久、经常、到处”等词语随示范变红色)再自己来练一练吧!
(2)生自己练习
(3)指名讲
师:练到这个地方,咱们听一听同学们是怎么讲好这一段的吧!
课件出示句子支架:
很久很久以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评生 1:这位小朋友全都讲下来了,还是很棒的。那谁能讲得更流利?
评生 2:你讲得真流利,可流利呀不是讲得越来越快,还要看看故事讲的是什么,要讲得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比如“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师范讲)谁再起来讲?
评生 3:你讲出了对故事的理解“洪水让人们无家可归了”,但咱们呀先按课文原文来讲故事。谁再来讲?
评生 4:这位同学讲得太好了,洪水泛滥的画面好像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点评】《大禹治水》是千百年来传诵的经典历史故事,特别是故事的开头,语言凝练,寥寥数语就讲清了洪水的可怕与危害。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洪水的泛滥,感受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一段的处理由倾听入手,引领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运用“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形式指导学生练习讲故事,从而实现对原文语言的学习与积累。
二、结合“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画和小古文,变换形式学语言,讲好第三段故事。
师:就像小朋友们讲的,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这么多的灾难,必须得治好它。看着课文纸第二段,找一找谁第一个出来治水了?
生:鲧。
师:他是怎样治水的呢?
生:筑坝挡水。
师:(课件出示:鲧:筑坝挡水)可是筑坝挡水并没有用,鲧花了九年都没有治好洪水。于是,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师:禹又是怎么治水的呢?快读读第三段,看看这一段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出了第三段的前半部分。
师:这位小朋友读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小故事,那就是“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跟老师一起来写写。(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1.学习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1)读懂故事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禹第二次路过家门,他的妻子抱着孩子站在门外,他们只是匆匆见了一面,禹挥了挥手就走了。第一次是他在屋外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出生了,但他并没有见到孩子的面。而他第三次路过家门时,他的儿子已经长到十几岁了。
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他每次路过家门却都没有进去时心里在想什么?
生:他心里想还是治水要紧,有那么多老百姓在等着他。
师:你体会得非常好,禹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体会,带着你们的体会,谁再来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
(2)指名读,读出轻重缓急
评生 1:你读得很顺畅。小朋友们,要想读得更好些,咱们可以关注课件上变红的部分。
评生 2: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让禹每次路过家门时的画面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还有没有哪个小朋友读得更好?
评生 3:这位小朋友读得很有气势,很豪迈,但最后一句话我们可以这样来读。(师示范读: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3)自己练习读、讲
师:就像这样,自己再多读几遍,记住了就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点评】“三过家门而不入”部分生字不多,语言也通俗,可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指导学生关注“十三年”“到处奔走”“ 三次路过”“ 一次也没有”等说明大禹治水不容易的词句,反复朗读。“三过家门”是哪三过?课文中没有讲。因此,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大禹“三过家门”的故事:“传说,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时……他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并出示大禹妻儿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情境,为理解人物感情、生动讲述故事打下基础。
2.禹用开通河道的方法治水
师:禹在十三年里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用了什么治水方法呢?快来读读第三段的后半部分。
(1)读懂故事
师:你发现禹的治水方法了吗?
生: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入了大海。(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鲧用了筑坝挡水的方法九年没有成功,禹的方法则是开通河道。
(板书:开通河道。课件隐去前述句子,出示“鲧:筑坝挡水 禹:开通河道“)
(2)借助小古文强调治水的艰辛
师:禹是怎样开通河道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小古文。
生读小古文。
师:孩子们,禹正是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不知劈开了多少座大山,挖通了多少条大河,才开通了那么多的河道,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我们把小古文放进课文里来读两遍吧!
生读: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入了大海。(课件出示)
(3)生再读原文
师:孩子们,禹十三年里不曾停歇,三过家门而不入,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读课文原文吧!
(生自己练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评生 1:你读得很流利,教教大家这个词(疏导)怎么读。(生领读“疏导”)
评生 2:这位小朋友注意到了”千千万万“、”很多河道“,读得很生动。还有小朋友能读得更精彩吗?
评生 3:哇!你的朗读让那个大禹治水的画面就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点评】第三自然段对大禹治水的描述只有一句话:“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他们是怎样开通河道的课文中没有描述。此时巧妙地将课前诵读的小古文融入原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引领学生朗读,给学生时间反复练习讲述,如此,学生既积累了语言也理解了课文。
3.分层讲讲第三段
(1)分层
师:(指着板书)小朋友们,第三段故事就是由这两个部分组成,有点儿长,咱们分两层来讲,看着图先讲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再来讲禹治水的方法。过会儿我们请同学一人讲一部分,合作讲好第三段故事。
(生自己练习,讲给同桌听。)
(2)生展示讲故事
评生 1:你讲得很流利,”十三年里,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师范讲)谁能这样讲一讲?
评生 2:你讲得真好,还有更会讲故事的朋友吗?
师:谁想讲讲后半部分故事?
评生 3:你把故事全讲下来了,给你点赞!
评生 4:这位小朋友讲得也很流利,可是他漏掉了一个细节,谁听出来了?(生提醒:他到处奔走)那给你一个机会,再讲一遍吧!(再评:这遍讲得非常生动啦!)
师:谁想接下去讲?
评生 5:这位小朋友是在老师的提示下讲完的故事。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自己练习讲讲后半部分故事。
师:练到这儿,把故事记下来了吗?咱们一起试试能不能讲好这部分故事吧!
(生集体讲后半部分故事)
【点评】不管是用原文语言讲故事,还是变换形式讲故事,其出发点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因此教学时要既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能力及兴趣特点,又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切忌为了形式变化而增加语言学习的难度。
四、根据句子提示,讲讲故事
(1)读读提示句
师:孩子们,这篇课文有一道课后题,告诉我们怎么讲好整个故事,我们先来读读这几个句子吧。(课件出示)
◇ 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 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 禹用开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2)按照提示句,练习完整讲故事
师:不忍心打断朋友们,可是呀要下课了。今天回家请朋友们按这个提示继续练习讲整个故事,下周回来请班主任老师组织一场大禹治水的故事会,好吗?
生:好!
(下课,问候)
【点评】紧扣课后题,告诉孩子可以运用句子提示讲故事的方法,讲好整个故事。根据心理学研究,入学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关键期对儿童语言神经系统缺乏适当的刺激,那么这种潜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低段学习语言的途径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执教者简介:王倩, 青岛东川路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参加工作以来,跟随宋道晔老师学习,先后执教区、市、省级研究课、公开课多节。在《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青岛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参与国家级课题《读写融通:习作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主持开发校本课程《耳朵的旅程》获青岛市第二届中小学精品校本课程一等奖。
点评者简介:宋道晔,山东青岛李沧区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全国首届中小学写作教学名师,山东省首届十大教育科研名师,国培项目专家。1993年开始作文教学研究,近30年致力于“基于读写融通的小学习作课程构建与实施”。主持市九五、十五课题,省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国家十三五课题,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5部,主编补充教材、教学用书等系列丛书6套。
“语文清话” 微信公众号
ID:ljyuwenqinghua
语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欢迎个人微信转发朋友圈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请勿以任何方式摘编本文内容
授权 | 投稿 | 合作:lijie109@qq.com
/特约编辑:魏薇(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编排:巴山
推荐阅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和读书 | 《温儒敏谈读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小学语文“读写融通”教学设计案例:《夹竹桃》
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一)
小学生不愿背古诗词?那是方法不对头(二)
基于“任务单”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中国的世界遗产
名师文选 | 小学语文教育三得三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