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话的发展(川渝地区西南官话片区的划分)(1)

四川地区的西南官话分布地域广,使用人口多,但却是官话方言中内部一致性最高的方言。从下川东的万州到川西的雅安,从川北的广元到川南的泸州,通话基本没有问题。不过,其内部还是有一些差异,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区。通常以语音为标准,主要是根据声调,特别是古人声字在今音中的读音情况进行分区;也可根据声母的情况进行分类。

第一节 按声调总体情况分区

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由黄雪贞绘制并撰文,根据古人声字的今读和韵母的某些特点,把整个西南官话分为成渝、滇西、黔北、昆贵、灌赤、鄂北、武天、岑江、黔南、湘南、桂柳、常鹤等12片。四川的西南官话分属其中的4个片区,主要是成渝片和灌赤片,另有个别地方属昆贵片和黔北片。

一、成渝片区

成渝片区在西南官话中占绝对优势,分布在四川省和今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四川省中部、北部、东部、南部和重庆市的80余个县市。四川省成都、安县、安岳、巴中、北川、苍溪、达州、达县、大英、大竹、德阳、广安、广汉、广元、华蓥山、简阳、剑阁、江油、金堂、开江、阆中、乐至、邻水、罗江、绵阳、绵竹、南部、南充、南江、蓬安、蓬溪、平昌、平武、青川、渠县、三台、遂宁、通江、万源、旺苍、武胜、宣汉、仪陇、营山、岳池、中江、资阳、资中、梓潼等,重庆市城区、璧山、城口、大足、垫江、丰都、奉节、合川、忠县、开县、梁平、南川、彭水、荣昌、石柱、铜梁、潼南、万州、黔江、巫山、巫溪、武隆、永川、西阳、云阳等,均属成渝片区。

成渝片区的语音特点是古人声字如“一、六、七、八、十”等字,一般读成阳平,如成都、重庆、万州、广元、遂宁等地“一”=“移”,“七”=“其”,“十”=“时”。古入声整体归阳平通常也被认为是西南官话最基本的语音特征3。

成渝片在四川的西南官话中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影响也最大,尤其是作为强势方言的成都和重庆两个地点方言对四川官话区有重要影响。

语音上,成渝片内部也有一定差异。主要是以成都为代表的川西和以重庆为代表的老川东地区的区别,这里以成都话和重庆话为例对照说明川西和川东的主要差别。声母方面,成都话有舌尖鼻音n,也有舌面鼻音n,“年”nian“连”nian,“业”nie*“列”nie,重庆话只有舌尖鼻音n.“凝”=“林”nin,“凉”=“娘”nian。韵母方面比较明显的差别是前鼻韵尾an、ian、uan、yan.成都话通常只作势,不抵齿龈,如“山”s”、“帘”nia”、“乱”ma”、“员”ya”,而且在年轻一代成都人的口音中,韵尾脱落的倾向已非常明显;重庆话则发音到位,舌尖抵达齿龈收尼。此外,与湖北连界的地区,有受湖北话影响的情况。如万州的阳平念降升调213,与其他四川方言点通常为降调不同,应该是受湖北话的影响。

川北的方音也有一些特征,比如南江、巴中、仪陇等地有翘舌音,但发音部位靠前,气流较弱,四川人普遍能感受到其翘舌状态,但北方人听感上通常认为与平舌没有区别。与陕西接壤的地区,有受陕西话影响的情况,如广元有的地方把“水”的声母发成唇齿音f。

川中一些地方把普通话卷舌韵母。读作a,如南充、遂宁。x、f相混的情况,除了四川方言普追存在的xu读为fu外,在川中一些地区如遂宁、中江、资中等地。“昏”=“分”fan,“黄”=“房”fag,“回”=“肥”fei。

此外,中江等地没有撮口呼,“鱼”=“移”i,“泉”=“钱”cicn,“均”=“今”tcin。青川没有前鼻的母an,关”=“光”kuan.

西南官话的发展(川渝地区西南官话片区的划分)(2)

西南官话的发展(川渝地区西南官话片区的划分)(3)

西南官话的发展(川渝地区西南官话片区的划分)(4)

西南官话的发展(川渝地区西南官话片区的划分)(5)

西南官话的发展(川渝地区西南官话片区的划分)(6)

西南官话的发展(川渝地区西南官话片区的划分)(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