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前中国的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学术腐败、医疗腐败、教育腐败等等,都可以归结为特殊行业人士没有特殊行业人士的样子:科学家不像科学家,工程师不像工程师,医生不像医生,护士不像护士……只是将行业当成谋生手段,而不承当相应责任,没有行业自律,还被公众容忍,岂止是教师这个行业。(:当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也说“范跑跑”事件)

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译本看翻译乱象)(1)

通过一个很容易就能辨识出的翻译错误,可一窥翻译行业之乱象。

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译本看翻译乱象)(2)

王克迪翻译的《原理》版本

如果用火药力从山顶上发射铅弹,给定其速度,方向与地平面平行,铅弹将沿曲线在落地前飞行2英里;同样,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发射速度加倍或加到十倍,则铅弹飞行距离也加倍或加十倍。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王克迪翻译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之八大定义,读者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就能看出问题之所在:

沿曲线在落地前飞行2英里”,那为什么一定“将”飞行2英里呢?为什么不是“将”飞行1英里或3英里呢?这也太奇怪了,牛顿又不是研发大炮的,还专门设计了一款射程为2英里的炮弹[捂脸]

然后,接着突然就抛出了结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发射速度加倍或加到十倍,则铅弹飞行距离也加倍或加十倍”。

前言不搭后语,前边讲的事例跟后边得出的结论没有紧密的关系,像是硬把两者拉扯在了一起,莫名其妙。

以上王克迪翻译之内容所对应之英文版内容,出自弗洛里安·卡约里(Florian Cajori ,1859 – 1930) 修订的《原理》英译本:

If a leaden ball,projected from the top of a mountain by the force of gunpowder,with a given velocity,and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horizon,is carried in a curved line to the distance of two miles before it falls to the ground;the same, if the resistance of the air were taken away,with a double or decuple velocity,would fly twice or ten times as far.

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译本看翻译乱象)(3)

赵振江翻译的《原理》版本

还是《原理》中的这段话,赵振江的翻译就很合理:

如果一个铅球,以给定的速度自某一山的山巅沿地平线由炮的火药的力被抛射,在落到地面之前沿一条曲线前进二哩的一个距离;这个抛射体以二倍的速度前进二倍远,且以十倍的速度前进十倍远,只要空气的阻力被消除。

从句子的逻辑结构来看,铅球被发射出去二哩是前提条件,照此前提,加大速度,铅球飞行出的距离就会增大:2哩 x 2 =4(哩);2哩 x 10 = 20(哩)。所以赵振江的翻译是合理的,赵振江的翻译与研究《原理》的专家伯纳德·科恩用现代英语翻译出的意思相一致,与卡约里修订版之文意也相一致,赵振江与伯纳德·科恩所据的都是1726年出版的拉丁文《原理》第三版。

伯纳德·科恩(I. Bernard Cohen,1914年—2003年)的翻译:

If a lead ball were projected with a given velocity along a horizontal line from the top of some mountain by the force of gunpowder and went in a curved line for a distance of two miles before falling to the earth, then the same ball projected with twice the velocity would go about twice as far and with ten times the velocity about ten times as far, provided that the resistance of the air were removed.

可能是因为赵振江的简历不好找吧,大家都不知道赵振江是何许人,搜来搜去只能搜到一个北京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教授叫赵振江,然后大家就将翻译《原理》的赵振江默认为了文科教授,通常文科出身的人都不懂物理,所以网上大多数人就说理科出身的王克迪翻译的版本比赵振江翻译的版本厉害。

其实翻译《原理》的赵振江也是理科出身,以前他很神秘,在网上搜不到他的信息,现在可以搜到了,翻译《原理》的赵振江不是北京大学的赵振江。

因为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钱钟书:《围城》)

可能是因为大家都觉得王克迪翻译的版本厉害吧,如此一来搞笑的事情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译本看翻译乱象)(4)

任海洋翻译的《原理》版本

还是《原理》中的这段话,我们再看任海洋翻译的版本,他的翻译在本质上跟王克迪的翻译没啥区别,估计他没动过脑子,好像是直接拷贝了王克迪的错误翻译:

如果在一个山顶借助火药力来发射铅弹,对它的速度作一定限定,并让它处于与地平线平行的方向,那么,在它坠地前,它将沿曲线飞行二英里。同样,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抛射速度增加1倍或增加到10倍,铅弹的飞行距离也会增加1倍或增加到 10倍。(这段翻译厉害的地方是:加多了一个“那么”,将错误放得更大更明显了,因为这个“那么”在句子里所处的位置是错误的[大笑])

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译本看翻译乱象)(5)

曾琼瑶、王莹、王美霞翻译的《原理》版本

任海洋的翻译与曾琼瑶、王莹、王美霞的翻译一字不差,每个字都对得上,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抄了谁,也有可能是同一本译本,只是换了一个封面而已,把翻译者的姓名给换掉了,换了3个美女的名字[大笑][大笑]:

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译本看翻译乱象)(6)

曾琼瑶、王莹、王美霞翻译的《原理》版本

在网上还能看到其他人翻译的《原理》中文版,我就不一 一检查了,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上我只列举了一处很容易就能辨识出的错误,其实只要读者仔细一点,就会发现以上《原理》的中译本中充斥着大量的错误。

这些糟糕的翻译简直是在侮辱牛顿,要是牛顿一下活过来的话,会被这些翻译一下又气死回去。

设想一下,可能有很多有志的青少年正在阅读这些乱七八糟的翻译版本,这些翻译正在毒害着青少年......唉!真的是可笑可悲可叹。

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译本看翻译乱象)(7)

据说这是京师大学堂的老师在讲授《几何原本》

为什么一定要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准确翻译出来?

因为爱因斯坦认为牛顿的理论很厉害:

不要以为牛顿的伟大工作真的能够被这一理论(相对论)或者任何别的理论所代替。作为自然哲学领域里我们整个近代概念结构的基础,他的伟大而明晰的观念,对于一切时代都将保持着它的独特的意义。(《爱因斯坦文集 · 第一卷》,许良英等编译)

Albert Einstein:No one must think that Newton’s great creation can be overthrown in any real sense by this or by any other theory.His clear and wide ideas will forever retain their significance a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our modern conceptions of physics have been built.

因为高涌泉说翻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文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从两千年前的希腊哲人到十六世纪的加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认识(或是说猜测)到数学的重要性与根本性的自然哲学家不能说很稀少。但是他们都未能举出重要的例子以为佐证,所以自然哲学还是不能明确地过渡到科学。一直要等到1687年牛顿(I.Newton,1642-1727)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这一巨著(以下简称《原理》),数学的必要性オ算确立。依照著名物理学家万伯格(S.Weinberg,1933-)的看法,牛顿的工作引发了有史以来仅有的一次科学革命,其他所谓的“革命”只能算是牛顿革命的馀波而已。

......

了解些许数学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牛顿也是微积分的发现者之一(莱布尼兹(G.Leibniz,1646-1716)稍后也独立发现了微积分)。在《原理》中的许多证明当然涵括了微积分的精神。但是读者可能还是会讶异牛顿在书中没有明明白白地使用微积分的语言。这使得现代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到困难。名天文学者强得拉色卡(S.Chandrasekhar,1910-1995)在过世前数年曾仔细研读《原理》。他的方法是在看到一个定理叙述之后,先尝试自己证明一遍(当然他佔了三百多年“后见之明”的便宜),然后再对照牛顿的证明。他发现牛顿的证明往往是更高明的,由此他才能更深切地体认牛顿的数学天才。强得拉色卡还以他的经验为一般读者写了一本《原理》现代版(Newton's Principia for the Common reader),不过读者会发现这本现代版还是不好读。

......

对现代读者(如我)而言,使用现代词汇的新译本显然是更易入手的。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类似的摩登中文译本。(高涌泉:《另一种鼓声——科学笔记》)

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译本看翻译乱象)(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