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刘蓓还没看过自己的户口本,还以为自己叫“刘培”。
于是她在作业本上写的都是“培”字。
长大一点儿,刘蓓看到户口本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原来叫“刘蓓”,bei四声。
但这时大家早已叫顺口了,根本改不过来,刘蓓也没在意,觉得名字这东西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叫什么都行,反正只要别人叫的是自己,那就答应。
刘蓓的性格有点大大咧咧,一米七的大个儿,经常坐在人群中和别人谈论各种段子,把周围的人逗得前仰后合。
但一开始,刘蓓的人生轨迹并不与演员沾边儿,她也不属于漂亮的那一类,可就是透着一股子亲和劲儿,有着典型北京女孩的特点。
1967年,刘蓓出生于北京,从小就在艺术氛围中熏陶下长大。
父亲是导演,同时也精通各种民族乐器,母亲是话剧演员。
后来由于父母离异,刘蓓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姥姥一起生活。
从小就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刘蓓,却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她觉得在家里做作业,不如在外面翻跟头。
刘蓓10岁那年,自作主张地考入了可以让她经常翻跟头的学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专业。
当时母亲并不同意她去这所学校,因为母亲知道学京剧是一个很苦的事情。
父亲很理智,但也不同意自己的女儿去学习京剧,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不能吃苦。
在学校里,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年的甄别期,父母害怕若刘蓓半途而废的话,再转入别的普通小学,学习不但会跟不上,还要蹲班留级。
但刘蓓一直向父母保证自己的信心,一直坚持要学京剧,父母才勉强同意。
自幼进入专业学校学习京剧的刘蓓,开始了7年的戏校生活。
学戏期间所要吃的苦头,是刘蓓一开始没有想到的。
每天练功练得大汗淋漓,喜欢翻跟头的刘蓓,也是每天能在地上摔八瓣儿,住宿条件也不是很好,8个学生要挤在一个宿舍里。
在这7年间,父母也是为她操碎了心,生怕哪天女儿打退堂鼓。
要知道,练好一个专业京剧演员的扎实基本功,身上必然就会磕磕碰碰,弄得一身伤。但刘蓓打小性格就很倔,决定做好的事就一定能坚持下来。
时隔多年,刘蓓的京剧老师在节目中还说过:“要是刘蓓没有转行,继续从事京剧艺术的话,她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京剧演员。”
刘蓓的条件很好,无论是个头,嗓子还是身条。
但因为刘蓓总爱偷懒,因此很多同学都跑到老师的面前去给刘蓓打小报告。
1985年,不到18岁的刘蓓,从戏校毕业。
当时他们班上有70多名学生,但学校只留下了一半优秀学员,成立了实习剧团。
其中只有两个人学程派青衣,刘蓓就是其中一个。
在京剧各个流派当中,学习程派青衣的人极少,讲究气息声韵,行腔婉转悠曳,这和刘蓓平时的性格反差很大。
可想而知,一个大大咧咧爱说爱笑的刘蓓,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剧团很看重刘蓓,因为她能能驾驭青衣和花旦,若重点培养,在今后的梨园界必能闯出个大名堂。
但当时京剧行业很不景气,刘蓓空有一身武艺,却没有施展的机会,这不免让她有些失落。
所以,电影院成为了她打发时光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爱看电影的小嗜好,才有机会让刘蓓出演了人生第一部戏《格萨尔王》。
那天特别热,刘蓓和母亲一起去看电影,看完之后突然有人上前拽住刘蓓的胳膊说:“小姑娘你等一会,有人想跟你说话。”
母亲转头一看,拉住刘蓓胳膊的人正是他们铁路话剧团的熟人。
来找刘蓓的人是青海电视台的,他们想拍一部史诗叫《格萨尔王》,想请她饰演珠姆。
第一次经历这种情况的刘蓓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母亲帮她要来了剧本。
了解了剧本,经母亲同意,刘蓓打电话告诉电视台的人来学校签合同。
但电视台去了几次,合同依然没签成,原因就是学校不让去。
但此时刘蓓的心早就飞向了大西北,她不想再错过机会。
据说,当年在刘蓓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有影视剧找过她,是李翰祥执导的《火烧圆明园》,当时电影中要挑选丽妃的扮演者,必须要有戏曲功底。
可是京剧院不放人,最后才定了演员周洁。
因此,当《格萨尔王》找到刘蓓的时候,她不愿意再将到手的机会拱手让人,即使单位反对,她还是用自己暑假的时间拍了这部电视剧。
但暑假的时间终归很短暂,电视剧根本拍不完,这时刘蓓给学校写了信,撒了个小谎,称自己暂时不能来学校上课。
学校接到信之后,马上就把刘蓓的谎言揭穿了,于是给刘蓓母亲打了电话说:“让孩子回来吧,回来把合同签了。”
刘蓓被老师的话感动,不仅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同意她签合同。
刘蓓回到学校之后,老师发自肺腑的对她说:“学校培养了你7年,成立了程派青衣,40个同学你们同窗了7年,你就这么走了你的同学怎么办?京剧事业怎么办?”
在这之前,刘蓓从没意识到自己在学校的重要性,老师的一番话让她热血沸腾。
于是,刘蓓给剧组打电话,问:“如果我回不去了会不会有很大损失?”然而那边剧组却说:“如果你真回不来,就别回来了。”
刘蓓觉得既然自己在那边这么不重要,就决定留在学校。
虽然刘蓓选择留在学校,老师也很欣慰,但是还是要给她一个处分。
在当时,处分对于学生来讲太可怕了,因为那时候的档案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不背这个档案,刘蓓选择“抛弃”这个铁饭碗,去做一个个体演员。
刘蓓做演员有着极高的天赋,虽然她的第一部戏《格萨尔王》并没有很大反响,但她的名字意外地被传了出去。
辞职的同一年,刘蓓参演了自己第一部电影作品《两宫皇太后》,影片中她饰演慈禧的妹妹。
这时候已经小有名气的刘蓓,在家人的影响下考取了电影学院。
这时,电视剧《破烂王》又找到了刘蓓,到底是上学还是演戏,刘蓓也左右为难。
但年幼就已经经济独立的刘蓓觉得,让家人供自己上学,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于是还是选择了去演戏。
刘蓓算是一个跨界演员,从戏曲到演戏,事业似乎一帆风顺。
但一次意外受伤,却导致她差点再次转行。
1992年的一天,在重庆的某医院中,医生为刘蓓这么一个“血人”忙碌着,只听医生说了一句:“眼睛破了,必须马上手术摘除。”
这不光对刘蓓来说是晴天霹雳,就是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也接受不了。
当时刘蓓正在拍摄电影《喋血嘉陵江》,每天跟着武师们一起练功,然后自己摔。
刘蓓的亲和劲儿,让大家都很喜欢她,就想请刘蓓一起吃个饭。
刘蓓知道这些武师们很辛苦挣钱也没自己多,于是到了饭馆只点了一碗面。
正当这时,从外边突然进来了一个男人就要跟刘蓓喝酒,眼看局势不对,坐在刘蓓身边的一个年龄稍大点的男孩就想息事宁人,拿起酒杯替刘蓓挡酒。
刚起身,刘蓓回头看到另一个人在挡酒男孩的身后拿着酒瓶照着脑袋就打了下去,刘蓓一边让男孩小心,一边用手捂住脸,挡住那些碎玻璃渣。
当刘蓓抬起脸之后,全场人都安静了下来,只见刘蓓满脸是血,一小块碎玻璃溅进了她眼睛里。
第二天早上,刘蓓做了最简单的处理之后,被人蒙着双眼带去了医院。
当时医生说:“因为他是一个演员所以才给她保住这个眼睛,不然我们一定会摘除。”
要知道,刘蓓眼睛的伤十分严重,而且虹膜也流了很多出来。
刘蓓却说:“不摘!就算出事故,我今后也不会找你们麻烦,你们先给我缝上试试!”
一再坚持之后,医生才勉强同意,但要刘蓓的父母亲自签字才行。
但此时刘蓓的父母还在北京,而且也不能让父母知道自己眼睛受伤一起跟着着急。
这时候,有一位上了岁数的制片人说:“刘蓓啊,我岁数也大了,我来签吧。”
刘蓓听后,感激地对他说:“谢谢您,您放心以后出了任何问题,我都不会找你。”
签字之后,刘蓓被人推进了手术室,但没过多一会儿,又被推了出来,说:“手术做不了!还是要摘除。”
医生觉得,作为一个女演员一定生性娇气,在手术过程中必须打麻药,但这过程中虹膜还是会流出很多,与其这样不如直接摘除。
但刘蓓却说:“那就不打麻药吧!”
再一次躺在手术台上时,刘蓓看不见给她做手术的那个医生多大岁数,长什么样子,只知道这位医生很严厉的对她说:“那就不打麻药!但是你不能动。”
刘蓓的手紧紧捏住肚子那里的衣服,乖乖地躺在那里。
手术最后,医生告诉她有视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保住眼睛的几率也仅仅10%。
在术后恢复期,对于刘蓓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眼睛不能流一滴眼泪,那样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以至于躺着睡觉也不行,刘蓓只能坐在椅子上睡觉。
这种日子刘蓓过了一个月。
事后,刘蓓没有向剧组索赔一分钱,因为她觉得既然在拍戏之外受的伤,就不应该由剧组负责。
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她推掉了所有片约,在家安心养伤,这也是她事业的低谷期。
这一年,刘蓓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实在不行,手里还有两三千块钱转行去卖粥,开个粥店。
刘蓓觉得开粥店,食材上不用花费太多钱,姥姥家住的还是临街的房子,门脸房还不用租,能省下一大笔钱。
但这种想法也就停留在了想象阶段,因为她的眼睛神奇的恢复好了。
刘蓓的性格有一点调皮,幽默,聪明,蔫坏。
后来,她在电影中把这些特点也都展现了出来。
赵宝刚的《过把瘾》,尤小刚的《京都纪事》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让刘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刚女郎”,也将她推上了国内一线演员的位置。
影片中,只要刘蓓一出场就有彩。
虽然刘蓓没有过青春,但她却说自己不是吃青春饭的人。
刘蓓的眼睛还没有完全恢复时,由于担心自己的将来,失落又憔悴,于是在陈燕民导演的推荐下,她再次回归到了演艺圈。
1993年,刘蓓参演了尤小刚的《京都纪事》之后宣告正式复出。。
她娴熟自然的演技,再一次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也包括导演赵宝刚。
其实在拍摄《过把瘾》之前,刘蓓就已经和赵宝刚有过合作,那就是在1991年拍摄的《编辑部的故事》中,刘蓓客串过一位歌手,和葛优搭戏。
当时葛优觉得,在这部电视剧中,分集的演员都是赵宝刚定,他自己也想做一回主,定一个演员。
于是赵宝刚就让葛优看看刘蓓怎么样,葛优一看说:“哟!这人行!适合这个人物,个子还高,样儿也行!”
于是葛优就这么“越权”定下了刘蓓。
拍完《京都纪事》之后,刘蓓又与赵宝刚合作了《过把瘾》,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万人空巷的偶像风潮。
刘蓓凭借这部戏获得了第12届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奖项,迎来了事业的高峰。
后来也因为这部电视剧,与江珊等人成为了特别好的朋友。
因为从小父母离异,刘蓓很渴望家庭的温馨。
她性格很开朗,很爱笑,但回到家里就喜欢做做饭,看看书。
刘蓓称自己很馋,喜欢没事琢磨做饭,觉得做饭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但对于她的感情,刘蓓却很少提及。
网上流传了一些传闻称当时刘蓓的初恋帮助她进入了《过把瘾》的剧组。
后来两个人交往的事遭到男方的家人反对,性格刚烈的刘蓓就把人家给甩了。
事情的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1993年,年仅25岁的刘蓓,正在事业高峰期时,悄然地走进了婚姻,嫁给了第一任丈夫张建,就是现在青年演员张若昀的父亲。
张健和刘蓓结婚之前已经有过一段婚姻,并有一子,就是张若昀。
据说,张若昀的生母叫黄鸣,是一个圈外人,一直都很低调。
刘蓓的第一段婚姻始终没有熬过七年之痒,与张建在一起6年,选择了离婚。
2003年,刘蓓与导演张黎走到了一起,事业和感情第二次绽放。
在此之前,张黎已经有过四段婚姻,而刘蓓是她第五任妻子。
2007年,张黎拍摄《中国往事》时,和小宋佳传出绯闻,刚开始二人还矢口否认。
随着二人被曝光的画面越来越多,小宋佳也不再遮遮掩掩说:“爱就爱了,我不想后果。”
就这样,刘蓓希望能一直走到白头的婚姻,但最终还是以“一声叹息”结束。
最终,刘蓓带着孩子选择了离婚。
感情的不顺,让刘蓓倍感失落,这几年里,陈小艺,江珊,那英,徐帆等圈中几个知己一直陪着她
2008年的春节,几个闺蜜打牌,包饺子,聊天,吃年夜饭,让刘蓓再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没想到,数十年之后,刘蓓再一次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那就是第一任丈夫张建。
说到与张建复合,刘蓓称在这之前两个人已经6年没有联系过了,但再次重逢后,发现两人已经成为了亲人,朋友。
加上刘蓓本身就是一个怀旧的人,无论是人还是事,最初的那个才是最好的。
被伤害了一圈之后,发现最合适她的,依然是最初的那个人。
出入演艺圈这么多年,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
不再给自己制造烦恼,也不会给自己制造麻烦。
奔波了大半生,也算是活的明明白白的。
在这个圈子里,能像刘蓓这样的女星不多,以前少,现在更少。
即随性,又洒脱,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格局。
图片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