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死的时候眼闭了吗(咸丰的败局并没有因为去世而结束)(1)

文 / 子玉

作为皇帝,咸丰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在清朝历史的咸丰区间,清王朝的内忧外患达到了顶峰。咸丰死后,这种恶性循环依然在持续,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行宫,享年31岁,在位时间共十一年零六个月。

咸丰驾崩,看似是英年早逝的悲剧,实际上对自身是一种解脱,因为,从他即位的那一刻起就经受着命运一轮接一轮的暴击——

1850年2月26日,道光帝驾崩的第二天咸丰就收到了湖南李沅发的起义军进入广西的消息;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此后,太平军就以席卷之势在清王朝的版图上刮起了狂风暴雨,至1853年3月28日,太平军已进入南京城,以太平天国的标签定鼎江南,与清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18日,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全力营造耗资两亿两白银的举世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军一把火给化为了灰烬;

......

同时,折磨咸丰帝的还有捻军、天地会等在全国各地燃烧的起义浪潮。咸丰的职业生涯不仅经历了圆明园被焚烧殆尽的惨剧,同时他还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面临危局仓皇出逃的皇帝。那些大大小小的起义浪潮,在关内十八行省中的其中十四省留下了烈火焚烧的痕迹,至咸丰驾崩时,太平军、捻军的火焰依然是熊熊燃烧的状态。

而且,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等列强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权益,从此更加肆无忌惮。

咸丰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本就是一个文弱书生,他那脆弱的心脏是如何也承受不了命运不断地对其肉体进行的撕扯。

最终,这种挫败感和无力感转化成了用酗酒、美色、音乐等物质享受来逃避现实的行为。

都说咸丰是病死的,实际上他是用酒精和美色过度透支身体最终杀死了自己。他是“自杀”身亡。

纵观咸丰帝的一生,他不仅时刻经受着命运的暴击,使清王朝的肌体变得遍体鳞伤,他一生所做的各种决策也没有一样被认为是英明的决定,反而是不断加速局势恶化的节奏。

是的,咸丰的综合素质不足以支撑他接棒祖宗的万里江山。就是他临死前搭建的权力格局在他死后也被现实击得是粉碎。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1861年8月21日晚上,自感大限将至的咸丰帝紧急召见大臣,交代后事,他在立唯一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的同时又安排了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大臣共同辅政的格局。

咸丰死的时候眼闭了吗(咸丰的败局并没有因为去世而结束)(2)

▲慈安 图源/剧照

为了对八大臣形成钳制,咸丰又赐给皇后钮祜禄氏“御赏”、皇子载淳“同道堂”的印章,并要求:凡是八大臣拟定的圣旨必须同时钤上这两枚印章方可生效

载淳的印章由其生母那拉氏保管,咸丰帝的意思其实就是让两宫太后和八大臣之间形成互相钳制的格局。

对,就是平衡。

但这看似完美的安排在咸丰驾崩后不久就被迅速打破平衡,而原因正是朝廷两大势力之间的角逐厮杀。

当英法联军迫近京师咸丰帝慌忙逃往热河时,清王朝的权力格局实际上已经被分割为两个部分:以咸丰皇帝为首的热河派,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京师派——

咸丰在热河遥控着帝国的一切,奕䜣在京师主持着朝廷的大局

而变数就在奕䜣与入侵的英法联军议和一事。

咸丰在仓皇出逃时,将京师的烂摊子一股脑扔给了他的六弟奕䜣。经过与列强的一番艰难角逐,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以和列强签订的《北京条约》画上了句号。

虽然这是一纸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奕䜣毕竟是以一己之力解决了自清王朝入关以来的最大危局。在条约签订之后,奕䜣更是在第一时间稳定了京师,使清王朝的组织架构接着正常运转。

这在时人看来就是能抗事、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表现,大多数人都在内心给奕䜣打了一个高分。

再加上奕䜣随后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设立“同文馆”的举动使他又收获了一片点赞,中外归心。

此时,奕䜣的身旁不仅站着岳父文华殿大学士桂良,军机大臣、户部侍郎文祥,那些思想开明的官员也默默地站了奕䜣的队。

更为重要的是,那批被肃顺得罪过的重臣如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也果断站了恭亲王的队。

怎么说呢,这是完全不兼容的两大势力:对皇帝忠心耿耿又权力欲极强的肃顺牢牢掌控着热河的一切,京师的那帮大臣们又急切想将恭亲王推上前台代表他们的利益

是的,就像李世民当年的秦王府,秦王府的那帮文臣武将想保住性命又能在大唐的庙堂进阶,唯一的选择就是将李世民推上皇位。

如今,奕䜣的情况其实也和当年的李世民差不多,都是对自己的境遇心有不满又要顾及整个团队的利益。只是,奕䜣的目标小了点而已,他只想也只能成为大清朝政的重要参与者而已。

咸丰死的时候眼闭了吗(咸丰的败局并没有因为去世而结束)(3)

▲奕䜣 图源/剧照

而且,大家都明白一个事实,咸丰皇帝就快不行了,决战就在眼前。同时大家也明白,肃顺处处阻挡咸丰帝回京师就是不想奕䜣被皇帝重用,从而导致自己有可能的失势。

如果从实力的角度来看,肃顺明显占有优势,因为他不仅成功将咸丰的生命定格在了热河行宫,而且也如愿成为顾命大臣。至于载垣那些人,他们都唯肃顺马首是瞻,以肃顺的意志为行事标准。

更为重要的是,恭亲王奕䜣没有被咸丰列入顾命大臣的名单。而原因也很简单,咸丰怕清朝出现第二个多尔衮。

也就是说,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在同治皇帝亲政前的漫长岁月中,大清庙堂的主导肯定是肃顺

可肃顺的身边依然有一颗炸弹,那就是两宫皇太后: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和圣母皇太后那拉氏(慈禧太后)。

而两宫皇太后之所以对肃顺执掌朝局的格局严重不满并在行动上给肃顺处处设阻的原因正是在于,肃顺平常太嚣张了,简直不将她们放在眼里。

可见,一个人性格的缺陷给他造成的影响往往也会在关键时刻要了他的命

怎么说呢,慈安是一个单纯到极致的人,她并没有什么权力欲望,而慈禧却在帮着咸丰看奏折的过程中慢慢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咸丰帝驾崩之后,她手中拿着儿子载淳的那枚“同道堂”印章,一心想的都是如何深度参与大清的朝政。

利用慈安和肃顺之间的个人矛盾,慈禧很快就和慈安发展成为了战友的关系,将矛头一致对准了肃顺。慈禧要求:两宫皇太后不仅要看奏折,还要对八大臣所拟定的圣旨进行审核

此时的慈安24岁,慈禧26岁,两个年轻女孩抱着一个小孩子联手向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这道坚固的城墙发起了进攻。

看起来,胜算的可能性也很小,但重要的是,慈禧和京师的恭亲王搭上了线。

1861年9月5日,恭亲王奕䜣来到了热河行宫,在咸丰皇帝灵柩前尽情输出自己的眼泪之后,他如愿见到了两位嫂子,并与她们密谋长达两个小时之久,主题正是:

清洗肃顺等八大臣,改变咸丰皇帝生前安排的权力格局

这是亲王加太后的组合,这个组合不仅有京师一班大臣的支持,同时还获得了手中有兵的实力派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那些外国公使也对奕䜣这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亲王表示支持。

各股势力叠加在一起这就要命了,而肃顺此时却对即将来临的危险全然不知,还在复制着以前的嚣张行为。

1861年10月26日,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先行动身回京,而肃顺却护送着咸丰皇帝的灵柩在后方缓慢移动。

11月2日,跟随两宫太后先行回京的八大臣中的载垣和端华先被拿下,接着,睿亲王仁寿和醇郡王奕譞又带兵将还在密云睡大觉的肃顺抓了起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

结果是,肃顺被杀,载垣和端华被赐自尽,八大臣中的其他成员也被革职查办。

经过这局的洗牌,大清的庙堂形成了两宫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辅政的新格局。同时,桂良、文祥等“京师派”的核心成员也走入了军机处共同掌舵大清的未来。

怎么说呢,奕䜣和慈禧其实都是吃了“辛酉政变”的红利:奕䜣成了议政王大臣,慈禧开启了垂帘听政的岁月。两人都打破了常规,越过了他们自身身份的红线,笑傲乾坤。

咸丰死的时候眼闭了吗(咸丰的败局并没有因为去世而结束)(4)

▲慈禧垂帘 图源/剧照

但是没办法,历史的剧情有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意外和人力都是修改剧本的主力。显然,辛酉政变是咸丰认知范围之外的意外,慈禧和奕䜣的表现也是咸丰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更让人意外的是,四年后慈禧竟然以霹雳手段将奕䜣给踢出了局,开始独掌乾坤。而事实又是,慈禧掌权正是大清灾难的开始。

怎么说呢,不管是肃顺掌权还是奕䜣主导局面,结果大概率都会比慈禧更好。但是呢,咸丰对自己手底下的这帮人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于自己身后上演的风暴更是没有一点预感。

这绝对是给自己的认知买单的节奏。

是的,咸丰的综合素质不足以支撑皇帝这个角色。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