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词语/句子的含义题目类型 经典设问:,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项训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项训练(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

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项训练

考点一:词语/句子的含义

题目类型 经典设问:

3、揣摩下列句子,说说你对其含义的理解。

4、根据你的理解,体会下面句子的言外之意。

5、文章的第×段为什么说“……”? 1、根据上下文,理解……(某词)的含义

2、赏析加点词。

变式设问: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加点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 本义 语境义( 感情色彩,褒义贬用,贬义褒用,大词小用)

手法(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手法五种)

词语描述对象特点 塑造人物形象

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 细读文本,定位到具体文段,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推知具体于语境义,再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二: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

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

经典设问: 1、开头一段(或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写道:“……”,有什么作用?

3、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在内容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1、开头作用

(1)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

(2)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2、结尾作用

(1)结构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2)内容上:点明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旨。情节徒生波澜,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意味绵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中间段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

(2)内容上:结合改段具体内容分析。

标题的作用 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

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主旨);

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

4,点明时间地点,表明写作对象。

5,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6,作为文章的线索。

考点三:分清线索,理清记叙顺序

题目类型 经典设问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以……为题”的用意。

变式设问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2.本文以 为线索,以为 , , , 展开情节描写。

线索的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联系在一起,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线索形式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2. 以人物思想情感变化为线

2.以具体事物为线索;4. 以象征事物为线索;

5.以某一事件为线索;

6.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考点四:理清记叙顺序

题目类型 经典设问 1.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变式设问 1. 文中插入了一段……情节,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的第几段能删去吗,请结合记叙顺序简要分析。

记叙顺序的作用

顺叙 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1、补充了……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交代了……的原因

3、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 更加丰富。

4、突显了文章的主题。

5、使文章结构起伏多变。

补叙 起补充说明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

考点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文章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侧面描写(考点)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例题:

例:2018年福建省中考文言文题伯牙与钟子期》,考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伯牙的琴技的高超。

例:阅读题《母亲的茶事》通过我贪婪地吮吸,嗅等动作表现母亲炒茶技术的高超。

考点六、修辞手法的作用(常和考点一结合考)

(1) 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七:写作手法的作用

常用具体如下:

1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例:《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的对比。

2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思想感情等。

3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特点:设置疑团吧,不做解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例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父亲总是重复那句永不变更的那句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么多叫人惊喜啊!”这句话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5 象征:借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例 “梅花”象征高洁、淡雅。

6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的象征义来表现某种胸怀情志。借描写某景物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借歌颂某个事物来寄托某种志向。

例(爱莲说,白杨赞礼,借白杨树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形象表现军民质朴。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作用:突出重点,兴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 2018年福建省中考题《好沉一抔土》第二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欲扬先抑,强调黄河土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欲抑先扬:先赞美,后批评指责

作用: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形象到之后他的多变,使一极大的讽刺,这种手法叫做“欲抑先扬”。

8 衬托(正衬、反衬)

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叫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例《藤野先生》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特点: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

举例:《背影》文中出现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

10伏笔

特点1、伏笔是“隐性”的。埋下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2、伏笔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

例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次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这是一处伏笔,它暗示了我将要和闰土见面。

11 铺垫

特点:铺垫是“显性”的,铺垫所使用笔墨多,大肆渲染。

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例《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写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为下文骗子行骗做铺垫。

12 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考点八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了……气氛

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为下文……情节开展作铺垫,

表现……的人物形象,

突出了……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