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针的几种针法(针是岭南陈氏针法)(1)

扎针的几种针法(针是岭南陈氏针法)(2)

陈秀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百名高徒奖”获得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批“千百十培养对象”。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大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陈全新工作室负责人。

名医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栏目为当代名医立言。

本文是39健康《仁心》栏目组时隔十年,

继2010年对“岭南陈氏针法”

第三代传承人陈全新专访后,

对“岭南陈氏针法”第四代传承人陈秀华教授

的深度访谈。

时间还未来到8点,作为全国门诊量最高的一家医院,位于广州大德路上的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大楼已人声鼎沸,医生的、护士的、病人的、家属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喧杂的气氛中透着些许紧张……

走进北区三楼的传统疗法中心,里里外外的针灸床上已经躺满了患者。护士点燃艾条,丝丝烟雾袅袅升起,与走廊里飘荡的中医五音韵律夹杂混合,并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弥漫了整个楼层。

推门进屋的一个诊室里,陈秀华正在展示她的绝学,一根细细的银针,在她拇指、食指、中指的搓放之间飞入相应穴位的浅表皮肤,不痛不痒,恍如无物,而之前患处的病痛,仿佛像游丝般逐渐减轻直至全无。

针,是“岭南陈氏针法”;人,是“岭南陈氏针法”第四代传承人陈秀华。当谈及手中拿着的这根细若麦芒的银针时,她眼里顿时有了神彩,连音调也不自觉地升高了几度:“我一直有个飞针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体会和享受到‘岭南陈氏针法’的神奇效果和针灸魅力。”

- 1 -

从小到大,我一直体会到针灸的神奇

回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医眼科泰斗唐由之利用“金针拨障术”治好毛主席的眼疾后,这项古老的医术焕发新的生命。而岭南这片土地因其独特的地形、气候特征,中医药氛围尤为浓厚。地地道道的“西关小姐”陈秀华也在这个环境下与中医针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得了面瘫,看着妈妈口眼歪斜的样子我感到很害怕,后来妈妈通过每天去医院针灸,很快便恢复了正常。”年幼的她内心惊呼,“原来针灸是有魔法的!”自那时起,陈秀华心底便种下一颗“学习针灸”的种子;等到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

母亲身上发生的“神奇”再次出现在陈秀华身上。“大一最初学针灸,一般都是在自己身上扎,学姐自告奋勇地帮我扎针,当时扎的是合谷穴,中医‘四总歌’里非常普通的一个穴位,没想到顷刻之间,我的虎口处就出现了一条经络白线,经过手腕,一直沿着手臂往上延伸,使劲用力推揉按压都无法消散……”回忆起当时的一幕,陈秀华笑道,“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全都惊呆在原地。”

扎针的几种针法(针是岭南陈氏针法)(3)

◎ 合谷,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23RF

“经络白线”属于一种很奇特的经络现象。据统计,其临床出现的几率约三十至五十万分之一,仅发生在经络敏感人身上。“以前只是听老师提起过,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总会让人觉得过于神秘,所以一直是将信将疑。没想到自己第一次体验扎针就出现了经络现象,和针灸特殊的缘分更加坚定了我好好学习针灸的决心。”陈秀华说道。

1993年,陈秀华以“三好标兵”的优异成绩到广东省中医院工作,但被分配到了急诊科,她当时心里还嘀咕着,“我学的是针灸,应该去针灸科,去急诊科能做什么?”后来才知道,当时广东省中医院正在创建全国首家中医急症医疗中心,急诊科梅广源主任想在急症中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一针二灸三用药”,针灸正好能发挥作用。

“当时全身心扑在业务上,一边要不断提高针灸临床技能和水平,一边还要学习内科危急症的急救技能。”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无论是门急诊还是留观住院病人,陈秀华从没有停止思考,针对外感高热证、痛症、中风、喘证、血证和厥证六大急症,深入挖掘医籍文献,借助梅广源主任派遣到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急诊科和针灸科进修所学知识,开展急症临床应用,并在科主任和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六大急症针灸诊疗规范,最终形成临床路径。

扎针的几种针法(针是岭南陈氏针法)(4)

◎ 这一根根银针,在陈秀华的手里能造化出多少神奇,接受治疗的患者最有发言权。

历时5年内科急诊临床的打磨,犹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让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日渐老道。后来陈秀华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去到哪里都随身带着一个“百宝袋”,里面针具、棉签和皮肤消毒液等一应俱全,“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我可以随时拿出银针,飞针治病。”

没想到,用针灸急救竟先发生在自己身上,“我第一胎临产过程中出现难产,第一波剧烈宫缩之后,接近3个小时都没有再次出现宫缩,床边胎监检查发现胎心加速,胎儿有缺氧征兆,当时能使用的方法都用上了,但因为胎儿及头部特别大,无法顺产。”陈秀华说,妇产科医生建议转手术室剖宫产,但她自己希望尝试通过针灸催产。在与主治医生和护士充分沟通后,陈秀华请医生给自己扎了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三针,随即迎来的是一阵剧烈的宫缩,胎儿顺利生产。

几年后,一位乘客在飞机上突发晕厥,呼之不应,脉微欲绝,陈秀华恰好在那趟航班上,血压测量3次都为0,她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及时施救,最终乘客转危为安。事后经媒体报道,陈秀华的名字和万米高空飞针救人的事迹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现在,预约我挂号看病的一般都是疑难杂症。”在陈秀华看来,治愈常见病、多发病不算啥,能治疑难杂症和治愈别人治不好的病,才更有挑战,也更有成就感,当疑难病患者康复或治愈,她觉得比吃人参还要“补”。

扎针的几种针法(针是岭南陈氏针法)(5)

◎ 因为高超的临床技能和水平,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患者慕名找到陈秀华。

- 2 -

针灸之难,难在传承,

“岭南陈氏针法”的十年答卷

作为“岭南陈氏针法”的第三代传承人,时年77岁高龄的陈全新教授在2010年接受《仁心》栏目专访时,曾感慨说自己没有退休的时间表,因为“针灸之难,难在传承”,陈全新希望以余生之力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如今十年过去,以陈秀华为代表的第四代传承人已身扛大旗,稳步将“岭南陈氏针法”带到了更新的高度。

在陈秀华诊室墙上挂着一幅名叫《银针随想曲》的漫画,是一位曾患面瘫的画家朱先生经治痊愈后的画作。这幅画作陈秀华一直悬挂在诊室里,珍爱有加,画中除了将“岭南陈氏针法”独有的手法表现得丝丝入扣外,还时时让她联想起当年与恩师陈全新的缘分。

扎针的几种针法(针是岭南陈氏针法)(6)

◎ 这幅《银针随想曲》深得陈秀华喜爱,将“岭南陈氏飞针法”独有的手法刻画得栩栩如生。

“和陈全新老师初识,最早是在大学本科实习阶段,我偷偷地跑到他诊室看他施针,一看就入迷了。直到2001年,因为机缘巧合,与老师共用一个诊室。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名气很大,找他的病人特别多。老师每次施针时我就在一旁观察,仔细记录,闲下来时就帮着老师抄方撰写医案。遇到一些有疑问的患者,老师一时抽不出时间解答,我就根据患者整个治疗经过,耐心解答,从中对老师的诊疗思路也有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做事专注、勤奋认真的陈秀华当时给陈全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老很严谨,对人品和技术的要求特别高,当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带徒,陈老都没有带,等到2004年国家局第三批师带徒时,他才答应带徒把我招了进去,并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陈秀华说着说着红了眼眶,“三年跟师学习是非常辛苦的,不仅是针灸技艺的传承,还要整理医案、总结经验、完成跟师笔记。按照国家局三年跟师计划,我们每周要写一篇周记,每月要写一篇月记,写完后都需要老师亲力亲为地修改。三年下来,老师要修改150篇周记和36篇月记,一旦中间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跟师中断或没写好跟师笔记,有可能延迟出师,可以说我这一身飞针技艺都是老师呕心沥血、一针一穴、手把手教出来的。

此后,进修医生和轮科学生越来越多,陈秀华进一步创新性地提炼“练针四部曲”,将“岭南陈氏针法”的培训周期由3年缩短到3个月,针对不同层次、学历和临床经验的人群,结合他们已有的基础,辨证施治、因材施教,“岭南陈氏针法”的传承推广由此进入崭新的局面。“我经常教导我的学生,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掌握这门绝技,就像我老师陈全新病了,我给他针灸,帮助他康复;我也有生病的一天,以后有一天我病了,你们也要用我们流派的针法给我针灸、帮我治病。”

扎针的几种针法(针是岭南陈氏针法)(7)

◎ “陈全新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陈秀华在授课带徒、讲解针法要领。/ 广东省中医院

2015年,陈秀华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将“岭南陈氏针法”积极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要想申请为国家级非遗,一定要有亮点和特色,‘飞针法’以无痛、无菌、准确、快速旋转为特点,瞬间的进针手法,病人在毫不察觉时,针已经刺入穴位,而且这种手法可以确保手指不直接接触针体,避免针灸二次污染。”对于“岭南陈氏针法”的技术特点,陈秀华如数家珍:“除了飞针法,‘岭南陈氏针法’体系还包含分级补泻法和导气法。受明代杨继洲‘刺有大小’启发,以辨证施治为基础,遵循中医补虚泻实原则,将补泻法进行量化,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三类,以及轻、平、大三级,实现针刺手法量化和规范化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国家级非遗相隔了5年才一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让全国的非遗评审专家能更多了解岭南针灸流派的特色和优势,这五年,为非遗项目在省内外的传承推广出差特别多,年终总结,翻看非遗工作时间表,发现连续十个周末都在出差。”一路艰辛,支撑陈秀华的信念,源于老师陈全新的一番嘱咐,“你不是一个人,你要带领一个团队,要把‘岭南陈氏针法’高度凝练和提高,要把它传播推广得更远。”

2021年6月10日,“岭南陈氏针法”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拓展名录,喜讯传来的那一刻,陈秀华感慨万千,“这是我回馈师恩师门最好的礼物,可以说无愧于师门,更是传承百年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 3 -

先看见再相信,让更多人亲眼见证或体验针灸的神奇功效和魅力

针灸理论强调“得气”才是最佳疗效。但什么是“气”?现代科学目前仍无法给出合理解释。所谓“得气”,打个比方,对患者而言就是体验到酸、麻、胀、蚁行、流水等不同针感的感觉;但因个人体质、医生技术水平等差异,往往造成有些人体验不到神奇功效或者疗效甚微,进而极易形成针灸乃至中医是“伪科学”的错误认知。

看见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我们认知建立的逻辑往往是“先看见再相信”,或者“看不见所以不相信”而不是“先相信再看见”。除了与业内针灸同行和专家学术交流“岭南陈氏针法”,能让更多老百姓亲眼见证或体验针灸的神奇魅力,为针灸正名,便成了陈秀华告诫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扎针的几种针法(针是岭南陈氏针法)(8)

◎ 一根小小的银针,承载了陈秀华更多的梦想。

英国、法国、瑞士、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拉萨、北京、上海、安徽合肥、四川成都、广东梅州、韶关乳源……一长串的国家、地区和地名,是近些年来陈秀华在工作之余,传承推广“岭南陈氏针法”走过的足迹。开设非遗学堂、学术讲座、义诊咨询、现场演示、互动答疑,陈秀华展示飞针绝技,用实力收获一大批粉丝。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安宁副院长就是其中之一,在一次“非遗进校园”现场针灸体验之后,安宁感慨道:“我以前在电视剧里看到针灸的神奇功效,就像武侠小说里描绘的绝世武功,我以为是戏剧故事、是假的,今天体验过后我才知道,原来是真的!”

扎针的几种针法(针是岭南陈氏针法)(9)

◎ 陈秀华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展示了“岭南陈氏针法”的“飞针”技法,俄罗斯留学生被邀请上台。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现在最紧迫的是制定标准化,背后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来验证针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陈秀华坦言这一步非常艰难:“发布一个国际标准或团体标准,从申报标书到课题结题,然后发表论文、制定标准,再面向全国与全世界推广应用,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目前,陈秀华团队对睡眠障碍、颈椎病、面瘫、多囊卵巢综合症、特异性皮炎共五个病症已制订诊疗方案和技术操作规范;其中“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颈椎病技术操作规范”在2020年9月获得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立项。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针灸治疗病种有77种之多,其中43种疾病被认为是针灸的适应症,针灸的临床研究与标准化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访谈临近结束的时候,“岭南陈氏针法”非遗工作室秘书、广东省中医院大院传统疗法中心李颖副主任医师向我们分享了一段视频,视频里陈秀华5岁的二胎女儿带着自己的小小急救包,一边喃喃自语:我是小小中医生,一边学着妈妈有模有样地在布娃娃上扎着针。

“生活工作化,工作生活化”,陈主任说这就是自己和二胎女儿的亲子日常。

通讯员:查冠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