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新闻中心

这是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的编辑们提供给大家的一份书单,每月更新一期,希望能给诸位一点购书、阅读的参考。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1)

《厨房里的哲学家》(Physiologie du Goût

【法】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著 敦一夫、付丽娜/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3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语:

“文明世界的人类都可以分为三类:即正常排便者、便秘者、腹泻者。”作者如此写道,随后加以演绎:“喜剧诗人属于排便正常者,悲剧诗人属于便秘者,而田园牧歌及挽歌诗人属于腹泻者。而且可以说最悲的诗人与最喜的诗人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其消化水平的不同。”

这本或可译作《味理学》的小书,在数次英译出版间偶得了《厨房里的哲学家》的书名。相较于“味理学”的平淡无足观,大概“厨房里的哲学家”比较有一种“奇观”的感觉。

小书作者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年代,几乎走进政治的暴风眼,随后又经历逃亡、流放、赦免,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逐渐被抛至于低能量轨道,目睹过人类社会组织最壮丽的分解、重组、调和、定型,体会过味同嚼蜡的浮华,也品味过买椟还珠的精粹。

以下照例引用书中一段《肉汁鸡蛋》:

一天,我与两位女士结伴而行,送她们到默伦去。

我们出发得很早,到达蒙杰伦的时候很饿了,胃口大得惊人。

不过饿也没办法。我们下榻的旅馆虽然看起来干净整洁,但是所有的供应品却全部售罄了:三辆客车和许多送邮件的马车已经贪婪地消费了一切,就像古埃及的蝗虫捕食一样,厨师这样说道。

然而我看见一把烤肉叉在火堆里翻转,上面穿着一根大大的羊腿,女士们都垂涎欲滴地看得愣了神。

啊呀!肉叉突然被取下来扔在一边,原来烤羊肉是三个英国人的,他们正拿着香槟美美地坐等羊腿烤熟呢。

我半是生气半是恳求地说:“不过,至少我们能蘸着肉汁把这些鸡蛋烤熟了吃吧?仅此而已,外加一杯奶油咖啡,我们就求之不得了。”主人回答说:“那是自然,肉汁本是我们自己的。我可以马上按你说的办。”于是他开始打鸡蛋。

他手头正忙的时候,我向火堆方向靠了靠,从口袋里拿出一把旅行用的小刀,在紧紧连着的大块肉片上深深地割了十二刀,足以流干它最后一滴肉汁。

与此同时,我也小心仔细地协助他们烤鸡蛋,担惊受怕,唯恐我的计谋被发现而招致灭顶之灾,于是他们刚做好,我就赶紧端着盘子冲到我和同伴早已准备好的屋子里去。

在那里,我们美美地享用了这些鸡蛋,想象着其实我们才吃到了羊肉的精髓,那些英国朋友只是在咀嚼毫无价值的羊肉躯壳,我们禁不住开怀大笑。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2)

《德龄公主》

徐小斌/著,作家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部门里的“90后”同事说这本书是他小时候读过的,听来于我真是双重暴击。徐小斌的这部长篇,首版于2004年,彼时的我已经大学毕业工作好几年了。去年,这部小说以“徐小斌经典书系”之名再版时,我才第一次看,也才知道有徐小斌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汗颜!

《德龄公主》基于真实的历史,以清末驻法公使的两位女儿——德龄、容龄——受到慈禧的喜爱,被招入宫中做女官的经历为蓝本,从两位少女的视角去看紫禁城里最后的时光,看大清的落幕。相较于徐小斌其他作品或题材或语言或结构的另类、先锋,这部《德龄公主》比较传统,以明清话本体的语言来讲故事,看了开头,就会吸引人不停地读下去。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3)

《法国电影新浪潮》(修订版)

焦雄屏/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7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作者焦雄屏在《法国电影新浪潮》中详细梳理了法国电影的发展史,聚焦于法国历史上的喜剧、黑色电影以及历史古装剧。在引入“新浪潮”的历史和概念之后,焦雄屏详细介绍了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的重要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埃里克·侯麦、阿涅斯·瓦尔达以及阿伦·雷乃等等。

但是最打动我的,是焦雄屏为本书作的新序。她写道:(新浪潮的)始作俑者却逐渐老去凋零。从2008年起,每隔两年就会听到令人心碎的噩耗。罗布-格里耶因心脏病于2008年辞世,2010年世界折损了侯麦和夏布罗尔,2012年克里斯·马克再见,2014年雷乃溘然长逝,2016年里韦特在老年失智几年后也终告别离。到了2019年,在多媒体、展览、短片中嬉戏的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也因癌症逝世。焦雄屏回忆起瓦尔达在台北一个巷子中买下一把粉红扫帚,像中世纪战士一样握着扫帚站在街头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正如同焦雄屏所说的那样,即使这些前辈逐渐离开,新浪潮的精神和文化仍然会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英】罗伯特·戴博德/著 陈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在《柳林风声》文如其名的恬淡温煦中,蛤蟆是最浓墨重彩、元气淋漓的一个角色,“他有点爱吹牛和自高自大”,天生健谈,“总是受他的想象力左右”,“又精神又快活”,一旦“迷上新的东西”,就像“快乐地梦游”。而在这本借用《柳林风声》的角色设定来创作的所谓“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中,欢脱的蛤蟆先生抑郁了,全书就是围绕他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相约星期二”的面谈展开的。

书中从“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出发所讨论的原生家庭问题、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共情”能力、“自证预言”、独立性与共生性的关系等等,今天读来可能已经不新鲜了,但因此判断这本原文初版于1998年的小书太浅显或者已过时就未免可惜了,能够浅明、流畅又恰切地讲清楚基本道理才是普惠大众的事(上面提到的畅销书《相约星期二》同样是很好的例子)。有限的人生经验应该就足以证明,帮助人拨云见日解开困惑,提供信念行过晦暗的智慧多半不会超过“常识”的范围。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顺便说一句,尽管作者在书的一开头就说,“如果你没有看过《柳林风声》,也绝对不会影响你对本书的阅读和理解”,但这应该是就书中普及的心理学知识而言,毕竟让“同人文”里抖出的原著梗生生地冷场在那里是不得体的。既有心翻看这样一本大众心理学的书,何不一并感受《柳林风声》那出了名的、难以言传的治愈感——这是属于十一月的话术,尾款才是目的。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5)

《酒馆关门之前》

李唐/著,西苑出版社,2018年8月版

“90后”的作者李唐,用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一个有关爱与记忆的故事,生病的小号、厨房里出现的宇宙、代表一个人的分身的塑像……小说并不长,但阅读的过程时不时会被作者有趣的想象点亮。难怪有很多作家赞扬这位“90后”的写作,他也成了这个世代作家群里出版作品比较多的一位,几乎每年都有一两部书出版。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6)

《猎书人的假日》

【美】A.S.W.罗森巴哈/著 顾真/译,商务印书馆·草鹭文化,2020年9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语:

中学时自学《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是《可爱的怪人》(A Lovable Eccentric),尤其是开头那几句:“真正古怪的人从不有意引人注意。他们不顾社会习俗,意识不到自己所作所为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总能赢得别人的喜爱与尊敬,因为他们给平淡单一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True eccentrics never deliberately set out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mselves. They disregard social conventions without being conscious that they are doing anything extraordinary. This invariably wins them the love and respect of others, for they add colour to the dull routine of everyday life.)

从各个意义上来说,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书商”的罗森巴哈博士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怪人”,好友顾真选译的小册子《猎书人的假日》,将之体现得淋漓尽致。罗森巴哈博士走起路来笨拙得就像一只企鹅,看到好书却“跑得比追击野兔的猎狗还快”;他一辈子没有结婚,理由是,“他不想让任何女人对他指手画脚,告诉他什么时候该合上书本去睡觉”;他少年时代就在书商舅舅开的书店里,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读书,后来拿到博士学位,没有继续学术生涯,却转而进入旧书行当;他爱书如命,连游艇都要起名“第一对开本”(First Folio);他做生意,把顾客看作爱书的朋友,先聊几个小时的天,再貌似不经意间提出有一本好书,问对方感不感兴趣,因为他认为“自己首先是绅士,其次才是商人”……凡此种种,都足够怪,也足够可爱。

读罢全书,有一点特别触动我,让我产生“缘,妙不可言”之感。罗森巴哈博士人生中第一本藏书,是他十一岁时在拍卖会上竞得的一部插图版《列那狐》(Reynard the Fox)。巧的是,这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童话故事,而且就在上个月,我刚刚购得了2015年出版的哈佛大学英语文学系教授James Simpson的英译本,封面装帧、插图极为精美,令我爱不释手。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7)

《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

【法】路易·阿尔都塞/著 霍炬、陈越/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推荐语:

今年是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1918-1990)逝世三十周年。阿尔都塞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当代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变革影响深远,福柯、德里达、朗西埃、巴里巴尔、巴丢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是阿尔都塞生前出版的第一部著作,用本书译者陈越的说法,它是“阿尔都塞进入理论成熟过程的里程碑”。阿尔都塞曾明确表示,他是把“研究十八世纪哲学与政治的工作”,“当作理解马克思思想所必需的预备科目来做的”。那孟德斯鸠这位十八世纪贵族自由的捍卫者,和十九世纪的革命导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陈越在译后记中有非常简明精彩的阐述:“孟德斯鸠只是马克思‘历史科学’的一个不自觉的先驱”,“他以全部的不自觉暴露了马克思将要自觉地表述出来的历史科学的一个真正秘密:历史行动的当事人总是会发现,‘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就像历史上那些真正的航海士,他们‘出发去了东方——却在西方为我们发现了西印度群岛’”。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译本修正了此前英译本的误译和漏译。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8)

《清朝遗迹的调查》

刘小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推荐语:

去年“私家历史”发布的一组两篇学者对谈(“清史”对话“明-清史”)中,刘小萌教授就分享过他的田野见闻和思考,当时编稿看到这一段文字就很感兴趣,但还不曾了解到刘教授关于清朝遗迹的田野调查已进行了20年。这本新出的《清朝遗迹的调查》即收入了其中15篇调查报告,内容很是丰富,厚厚一大本(600页,54万字)。因为是多年来不同的考察行程,调查报告从体例上来看,并不十分一致,有的以日志形式写,记下了许多途中细节,包括见的人、聊的天——个人很喜欢的部分,因为有故事;有的则是以遗迹分题叙述,有的内容详一点,也有略一点的。喜欢历史,也喜欢四处走走看看的读者,不妨在出发前读一读,行程中因此多留点心,又或是翻开书来再回顾一下自己曾经旅行的所见、读书的所得,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查漏补缺”吧。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9)

《人的境况》

【美】汉娜·阿伦特/著 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即使对于没有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不难读。阿伦特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哲学研究者很容易从这本书里找到海德格尔、马克斯·韦伯的影子,而一般读者可以借助阿伦特对劳动、制作的定义思考自己所在行业的前途、世界发展的大致方向等等。比如阿伦特认为“如果劳动力在生命的苦役上没有消耗完,就会自动地培育出其他‘更高级的’活动”是机械论哲学的幻觉,“劳动动物的空余时间只会花在消费上面,留给他的空闲时间越多,他的欲望就越贪婪越强烈。这些欲望也会变得更加精细,以至于消费不再限于生活必需品,而主要集中在多余的奢侈品上”。这里的消费(consumption)翻译成消耗可能更为合适,不是我们日常语境的“花钱”,而是指一种耗损的过程。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10)

《烧纸》

【韩】李沧东/著 金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语:

作为作家而非导演的李沧东,文字细腻尖锐,印象很深的是他写一位中年丧子的男人眼中的世界:“花店老板担心落尘会使鲜花凋谢,她却不知道春天里怒放的一束鲜花的残忍。”这本书中的短篇小说全部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那是韩国当代史上思潮涌动的岁月。抗议的学生,大邱的监狱,南北对峙与社会分裂,乃至切尔诺贝利的阴影,时代的印痕烙在每一个平凡主人公的故事中,作家的抱负也显而易见。但我觉得即便抛开“伤时愤俗”的部分,那些文字本身也值得一读。据说李沧东自开始拍电影后就再也没有写过小说,不知该庆幸多了一位好导演,还是该遗憾少了一些好小说。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11)

《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李虹/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一直感觉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在两汉基本成型的,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是,很多学者研究认为冥府观念形成于东汉末年,与此同时,道教兴起,佛教也传入中国。如果按照宗教社会学的思路,可以说,多方争夺生死观解释权的竞赛也在彼时开始了。《死与重生》一书讨论的就是道教视角下,汉代墓葬所反映的生死观念。第二章“清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很有趣,“解除……是秦汉魏晋时的一种避祸除殃方术,也是汉代墓葬信仰的核心内容。汉代人认为,人死后,各种恶鬼是灵魂升仙的最大障碍,必须为死者行解除仪式”(74页)。作者详细介绍了四种解除术的使用方法:假人代形(替身)、药石厌镇、符箓劾鬼、镇墓文。其中镇墓文包括解注文和买地券,买地券即向阴间购入地产,有些买地券的见证人竟然是“东王公、西王母”这样的仙界高层(117页)。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主管地下世界的冥府官吏多为“冢丞、冢令、丘丞、墓伯、墓门亭长”之类的胥吏、小官,甚至多用“地下主”这样质朴无文的称呼。神仙世界的成熟发达与冥府初创时的简陋,相映成趣。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墓葬仪式及形制是为了炼形重生:“墓室在人们努力之下成为连接仙界的桥梁,沟通人与天,成为死者由俗转圣的过渡区。”(160页)不过,其中似乎有不太能自洽的地方,比如作者在介绍一幅墓室壁画描绘的天地人场景后说:“它一方面向地下世界报告墓主的死去,一方面又在画面上描绘出天界,它所表明的可能是当时人一方面相信死后魄入地,一方面又希望魂可以上天,这样一个人在死后可以同时上天入地。”(173页)同时上天入地的说法,有点勉强了。东汉以来,生死观解释权的比赛才刚刚开始,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正在入场,道教的修仙、炼形等法术尚不至于遥遥领先。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12)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美】巫鸿/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去年冬天,在苏州博物馆看了芝加哥大学美术史家巫鸿策划的展览“画屏:传统与未来”,发觉从图像载体和空间的角度观看中国绘画确实别有一番天地。意犹未尽时看到这本年初出版的新书,又是一直关注的性别视角,便自然而然地摆上了书架。可能是沉甸甸的大部头令人胆怯,再打开时已是此去经年。

意想不到的是,这居然是一本十分好读的书,最大原因当然是精美的插图占了很大篇幅,而明白晓畅的文字和循序渐进的线索也同样功不可没。巫鸿在绪言回答了为什么要重新研究女性题材绘画这个问题:一方面,传统美术史将女性题材绘画统称为“仕女画”或“美人画”,但这两个先后于宋代和明清时期诞生的概念,显然无法将滥觞于东周至魏晋隋唐、已蔚然可观的女性绘画都包括在内;另一方面,将一幅作品定义为“仕女画”或“美人画”,也就意味着将观看的焦点聚集在了画中的女性形象本身,而这幅作品的空间构成、画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字和图像的互动就会被忽略不见。全书的十个章节只遵循大略的时间顺序,分别以西王母画像代表的宇宙空间、列女图代表的说教空间、山水神女代表的欲望空间、宫闱丽人的独立空间、杨贵妃代表的再造性别空间、“织”代表的女德空间、青楼图像、美人画的程式化过程、陈洪绶的女性世界以及清代帝王的幻想后宫为主题,对中国古代的女性题材绘画进行了一次鞭辟入里的重新检视。阅读的过程也像是一次不疾不徐的观展,即使持续了五百页也不感到漫长。

各领域推荐书单(澎湃编辑们在读的13本书)(13)

《最后一名女知青》

阎连科/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首先是写法。阎连科先讲一段故事的结局,再慢慢展开这段故事的前因后果,随之带出下一段故事,如此往复,类似于诺兰的“钳形行动”,让人不得不一直读下去,直到读完本书,才敢长出一口气,惊叹于作者讲故事的能力。

其次是时代感。要了解历史和时代,有时候读小说比读历史著作更有效。女知青李娅梅的人生故事紧扣时代,农村还是城市,感情还是事业,她的选择当然是个人的,但是也逃不过“户口和房子”,那些时代加之于人的东西,普通百姓怎能逃得过?李娅梅是那一代人的缩影,虽然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他们面临的境遇却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如果“90后”、“00后”想要了解当过知青的祖辈,本书可以带来更多直接的观感。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刘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