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一盏灯完整版电影(江湖一盏灯)(1)

让人垂涎闪舌的烧烤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中,“江湖一盏灯”是让我怦然心动、一见钟情的店名儿。其质感生动,呼之欲出,且摇曳生姿,氤氲一袭义薄云天的豪气。

据悉:30年前,一位尹女士仅凭三张桌子一盏灯,造就了昆明烧烤界的江湖传奇——当时整条巷子街灯寥落,就这小馆的一盏灯如星星之火,引领着许多夜归人到店里撸几串烧烤、喝几杯小酒、侃几句大山,减压,解忧,祛疺……久而久之,烧烤店便唤作“江湖一盏灯”,名动春城!

2020年夏至,一家人浮生偷闲,暂离尘世繁芜来到碛口古镇。饱览国画大师吴冠中惊为“汉墓”的古村落李家山之后,和同窗好友卫明、卫平一起,于“流水极天横晚照”的黄河岸边,于“一弯新月半亭风”的深夜客栈,推杯换盏,痛饮畅谈,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江湖一盏灯”的个中妙趣。

李家山的面世,归功于吴冠中先生独具慧眼:“这里从外面看像是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吴冠中曾经是我国身价最高的画坛巨匠,中国美术界最后一位学贯中西的泰斗级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的梵高”。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不为健在画家办展的惯例,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1999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200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老先生钟爱写生,足迹遍及祖国锦绣山河,号称“画家中的徐霞客”。毕生有颇为自得的三大“发现”:一个“名珠”,湖南武陵源张家界;一个“汉墓”,山西临县碛口李家山村;一个“金矿”,横亘山西陕西内蒙等省的黄土高原。

江湖一盏灯完整版电影(江湖一盏灯)(2)

正是先生对李家山的赏识及一幅“窑洞人家”的横空出世,立刻“马价十倍”——让待字深山人不知的李家山声名鹊起,波委云集。

李家山村隐于碛口古镇往南3公里的山坳里,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村庄坐北朝南,将盛行于北方的砖瓦民居与西北窑洞合璧,在几百米约70度的黄土高坡上依山就势而建,从沟底一直延绵到山顶,层楼叠榭,错落有致。

每一户都有几孔在山体内开凿出来的窑洞,和一块在山坡上开辟出来的庭院。各家的窑院呈阶梯状分布,我家的院子即是你家的屋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和谐、又美观。

这层层叠叠的窑洞,完美地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俨然与山脉浑然一体。巧夺天工,冬暖夏凉。据说以往在黄土高原的民居窑洞建筑,只有一层,最多二层,而李家山的窑洞竟标新立异建了十一层,这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无疑是个奇迹。惟其如此,游客把这座像是从山壁上长出来的立体村落,评价为黄土高原的“小布达拉宫”。

李家山早在二、三百年前就因地制宜,在村落的布局与建设上体现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品格。全村有上百座小院和400多孔窑洞,由于合理利用了每一寸土地,使得这些窑洞、院落散落其间,丝毫不显拥挤零乱。

据专家考证,李家山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既有因陋就简的穴居土窑洞,也有奢华讲究的明清建筑群。桥、庙、房、厅、堂、厦、窑、照壁等应有尽有,石雕木刻做工精巧,飞檐翘角气韵灵动。

这座小山村当年还拥有一套完善的、高标准的道路网络和排水系统。街道条石砌棱,块石铺面,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可跑马,密不插针”。

为防止大雨造成山体滑坡,村里修建的大小砖石排水沟随处可见,最高的落差有三四十米,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屋前小径,之字相连,家家相通,鸡犬相闻……

江湖一盏灯完整版电影(江湖一盏灯)(3)

夕阳余晖照在百年的李家山上,古朴端庄,华丽苍凉。那是繁华极至下的寂静,也是大气磅礴中的雅致。

临县民谣曰:“李家山的女子,白家山的汉,招贤镇的瓷器,南沟里的炭。”碛口当地人也说:“穷西头,富西湾,好女子出在李家山。”可见,当年李家山的女子是漂亮出名的。

而今,在李家山很少能碰上年轻村民,更别说漂亮女子了。走进开门的院落,看见的几乎都是清一色老人。村里的青壮年都去山下打工了,家里的农活只能靠老年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完成。

试想,当这批留守的原住民老人辞世之后,谁还愿意在这里继续过着清贫孤寂的生活呢?

李家山虽然开发了旅游,但是并不收门票,村里有标注的明清建筑景观的窑院,也都没有向游人单独收费。不收费虽然赢来口碑,没收益却也很难吸引主人在此居留。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条件,有的开办客栈,有的干脆关门闭户。

江湖一盏灯完整版电影(江湖一盏灯)(4)

惜别李家山,我们来到碛口古镇。碛口本是吕梁山中、黄河边上的一个古渡口,弹丸之地。可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地理位置和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商贸重镇而赫赫有名。碛口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凶险,自古道:“黄河一险壶口瀑,黄河二险大同碛”。“黄河行船,谈碛色变”。碛在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砂石堆积的浅滩,而大同碛却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至此难以通行。

因此,上游来往的船只,统统在碛口停泊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水路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有3000多个行商坐贾云集在此。商铺林立,昼夜辉煌。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

日久天长,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闻名遐迩。

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透着当年的繁华和气度。主街道顺着卧虎山,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一路曲折。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那些飘逸着古韵的房舍虽斑驳失修,却风骨奇峻。

江湖一盏灯完整版电影(江湖一盏灯)(5)

穿过幽僻窄巷,一如走进历史,迷离、悠远,若隐若现,如梦如幻。那透着某种神秘的质朴,让人穿透浮华,又莫名伤感。

来到黄河之滨的碛口客栈,这里酒肆高筑,露台临水,幕天席地,别具一格。

眼前是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夕阳晚照,流金溢彩,水天一色,横无际涯。

晚餐别致,灿然在悠闲的光阴里。黄河鲤鱼之属的“硬菜”不祥赘述,几样土菜倒值得一提。

炒“恶”——对于嫉恶如仇的人来说,这道菜听之有“扫黑除恶”的惬意,食之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快感。

油然记起高平名吃“烧豆腐”的历史渊源: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长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兵败,40万赵军降卒被秦将白起坑杀,其暴行激起后人憎恨。于是在“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山西省高平市,人们把黄豆比做白起,粉身碎骨,磨成豆腐;一寸一刀,状如凌迟;上火烧烤,好比炮烙;滚水烹煮,再受酷刑。之后,蘸上豆渣、姜蓉、蒜泥嚼食,以泄心中之愤。高平人眼里,吃“烧豆腐”即是吃“白起肉”,简直要嚼齿穿龈,握拳透掌。

江湖一盏灯完整版电影(江湖一盏灯)(6)

“恶”是将土豆蒸熟,去皮,压成土豆泥,加入土豆淀粉揉和均匀,擀成厚饼上锅大火再蒸10分钟。晾凉后,呈半透明状。

把“恶”切块或切片,与时令蔬菜如西红柿、青红椒、蒜苔等同炒。口感筋道爽滑,韧劲十足。

辣油“碗脱”——荞麦面中加食盐、加清水朝一个方向搅拌成糊状,稠度以挂勺为宜。之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20分钟,取出自然晾凉,从碗中脱出,故名“碗脱”。

浇上老陈醋、蒜泥、香菜、芝麻、秘制辣椒油等,再将它用小刀划开,即可食用。清香开胃,佐酒极佳。

传说“碗脱”为清光绪初年,临县县城南堡的名厨董宣师傅所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26年慈禧太后一行避祸西安,路经临县时,食用了董宣的“碗脱”,赞不绝口,重赏!从此“碗脱”被封为御膳,名声大震。

辣椒蘸豆腐——临县豆腐虽然没有高平“烧豆腐”那么悠久的历史典故,却颠覆了人们对常识的认知。有句歇后语叫“马尾吊豆腐——提不起”,但临县豆腐偏偏可以“马尾提豆腐”、“秤钩钩豆腐”,独树一帜,独步江湖。

2008年经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批准,《临县卤水豆腐标准》成为山西首个豆腐工艺标准。而临县豆腐的正宗——麻峪豆腐,业已成为一个品牌,其制作技艺,入选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临县,有麻峪豆腐协会,还有麻峪豆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临县豆腐筋软耐嚼,香醇可口,蘸上绝配辣椒酱,暴爽无比……

30年高度老白汾,注入黑色仿古土陶瓷碗中,上古遗风飒然,我等豪气顿生。三杯规定动作干净利落之后,自选动作行云流水,绵绵不绝。

时光在杯中流转,记忆萌芽于心间……

江湖一盏灯完整版电影(江湖一盏灯)(7)

一盏“碛口客栈”的灯,随风摇曳。仿佛“龙门客栈”的酒望迎风猎猎。

抬望眼:迢迢星河,点点渔火,渺渺思绪,滔滔不竭……“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鸟鸣夜静,涛涌山幽。坐想黄河一曲流,流光容易把人抛。

久违的诗兴在老白汾的滋润下,悄然勃发——

夜饮黄河畔,

时闻波涛声。

把酒话沧桑,

江湖一盏灯。

此刻此景,油然想起东坡写给子由《满江红》的词句:“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聊起少年往事,历历可数,心潮澎湃,酒兴拍岸,哥儿几个竟有点儿多愁善感……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今夜,我们枕着黄河入眠。

江湖一盏灯完整版电影(江湖一盏灯)(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