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以及古代一些前辈大师都认为,《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是培养“大人”的所谓“大人”,意为杰出人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怀瑾处世经验:解读南佬的国学智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怀瑾处世经验:解读南佬的国学智慧

南怀瑾处世经验:解读南佬的国学智慧

修炼自我控制能力

南怀瑾大师以及古代一些前辈大师都认为,《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是培养“大人”的。所谓“大人”,意为杰出人士。

为什么要做“大人”呢?就像南大师说的:人身难得要珍惜。

他说:“其实,‘身’是生命所有中机械性的机器,是在现实中所表达的每一个人‘自我’存在的作用。它是属于自然物理的、生理物质的现实。是偶然的、暂时的,受时间空间所限制的实用品。如果从‘形而上’的心性精神观点来讲,此‘身’,不过是我们现在生命之所属,只有暂时一生的使用权,并无水恒占有的所有权。‘身’非我,真正生命的我,并非就是此‘身’。我们为了暂有此‘身”,截头去尾,假定以中间六十年做指标来讲,每天为了他要休息,占去一半时间都在昏睡中,已经除了一半,只有三十年。一日三餐,所谓‘吃喝拉撒睡'五件要事,又减去了三分之一。如果像现在政界官场、工商业家们的习惯,一日有两餐应酬,至少每餐要浪费了两三个钟点,加上夜晚的跳舞歌唱等,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时间办公?多少时间读书?看来,真为大家惋惜心疼。但是人们都说这样才叫作人生啊!我复何言!我们这样说,不是对人生的悲观,这是为了我们幸得而有此生,幸得而有此身,所谓佛说‘人身难得’,应当加以珍惜自爱这个难得宝贵的生命。”

如何珍惜宝贵的生命?追求杰出、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形式之一。清人有戏论云:“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同样是做事,同样是打发一天时间,何不做点有意义的事而要做无聊之事呢?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人,首先要具备杰出的品格,儒家的“修身”,目的就在于此。所谓“正其心”,可以说是修炼自我控制能力,不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所左右,不为顺逆好坏的环境所影响,不为成败得失的结果所干扰,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从从容容地做人做事,这样就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有时候,我们不是才能不够好,不是智慧有所不及,而是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到了关键时刻,心慌意乱,表现出来的结果跟平庸者没有两样。

有一天,列子为伯昏瞀人表演射箭之术。列子拉足弓弦,箭头与弓背齐平,又在握弓的手臂上放了一杯水,以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能。准备完单,他气定神闲,把箭一支一支地射了出去,精静中的。

表演完毕,列子得意杨杨地问伯昏替人,“先生看我精术如何?“

伯昏瞀人说:“你的箭术虽好,但并来达到无心而射的境界。假如我带你攀上一座高峰,让你脚踏悬崖,你还能这样射精嗎?“

列子想了想说:“我愿意一试。“

于是,两人来到悬崖边,伯昏替人背对着总崖,半只脚掌总空在外面,然后叫列子上去。此时,列予已吓得浑身发料,冷汗淋漓,连站都站不起来了,他趴在地上,根本就无法行动,更谈不上射箭了。

伯昏替人说:“你现在面临深渊,恐惧得冷汗直冒,浑身发料,连箭都无法拿稳,哪还谈得上射箭呢?着来,你的箭术离真正玄奥的境界还差得太远。

列子也是一代高人,他射箭的技能并非不好,他的智能也并非不高,可是到了危险的地方,就吓得站都站不起来了,说明他还不能有效控制心态。真正能够“正其心”的人,不仅心中没有外物,甚至连自己都要忘掉。这样,不管遇到多么危险的事,都能而不改色心不跳;不管遇到什么态度的人,都能宠厚不惊,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故,都能处之泰然。这样的人,已经称得上是“大人”了,

不要轻毕妄动

切坏事都是从率性而为开始的。人生一世,好像开车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无论你心里多么急于到达目的地,红灯亮了你得停,绿灯亮了你才能开,该限速时要减速,上了高速才能风驰电掣一把。如果由着性子胡来,如人无人之境,迟早会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商纣王就是一人率性而为,害人害已的例子。他天资聪慧,能言会道,平时与臣子辩论,没有人讲得过他;他力能搏虎,两臂一开,有千斤力气。他刚即位时,政治还算清明,生活还算俭朴,很受天下人的赞扬和诸侯的尊敬。

但是,时间长了,他越来越觉得了不起,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一天,下面的人献给他一双精美的象牙筷子。纣王心里喜欢,就用上了,还向大臣们炫耀。有了如此精美的象牙筷子,跟木碗陶罐就不协调了。纣王又让人找来了一套玉碗、玉碟、玉杯。有了精美的玉器餐具,吃粗茶淡饭肯定不协调,纣王从此吃上了山珍海味。吃着山珍海味,跟机布衣裳又不协调了,一定要绫罗绸锻才相配穿上绩罗绸缎,住在低矮的房子里肯定不协调,一定要督华官殿才相配。就这样由着性子,奢侈日甚一日,下面的不满也会日甚一日。他不愿放弃享受,只好用残暴手段镇压人们的言论。五年后,他酒池、肉林享受上了,“炮烙之刑”也用上了。到了这种地步,谁也无法阻止他走上毁灭之路了!

一双筷子为什么能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命运呢?这其实是迁就自己、率性而为的习惯在其中起作用。起初觉得这件事没什么了不起,由着性子干了;然后另一件事,相比而言也没什么了不起,又由着性子干了。到后来,养成习惯,就像吸毒成瘾,即使明知有危险,也收不住了。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看得破,忍不过。”很多事情并非不知道后果,养成习惯了,就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做。

如何克服率性而为的习惯呢?两个字:叫停。当自己心里冲动,忍不住想去做某件事时,就及时“叫停”,让自己等一等,冷静思考一下,这样做是否值得。养成了“叫停”的习惯,虽然不能事事做得恰到好处,起码不会因为率性而为走上毁灭的道路。

一个年轻人,向智者买到三条人生箴言:你心爱的人是最美丽的;忍耐是通往幸福之路的第一步;谁善于等待谁将获胜。第一条箴言帮助他选中了一位心爱的妻子。婚后不久,他决定出外做生意。行前,他嘱咐妻子耐心等他回来,而他也一定会对她坚贞如一。妻子表示同意。

生意很难做,年轻人差点熬不下去了,但第二条箴言给了他坚持到底的信念。二十年后,他终于发了财,决定回家与妻子团聚。当他来到家门口时,却惊讶地发现,他的妻子正在亲吻一个漂亮青年,眼神里盛满了爱。他恶向胆边生,拔出刀来,准备冲过去,将这对狗男女一刀两断。但是,第三条箴言让他冷静下来,他决定先等一等再说。经过一晚上的观察,他发现,妻子仍忠心未改,那个漂亮青年是他们的儿子。于是,他满怀欣喜地跟妻子和儿子团聚了。

假如这个人没有及时“叫停”,一场流血惨剧就发生了,家破人亡后再来痛苦流泪,又有何益?

在生活中,因率性而为惹出大祸的事太多了。不久前,电视上报道了一则刑事案件:某男子跟邻居争论场地里一棵小树的归属问题。双方言高语低,越说越激动。男子怒从心头起,找来一把刀,将邻居一家四口全杀死了。当他被逮捕归案后,自己都闹不明白:我怎么会为了一棵树闯出这么大的祸呢?

其实,不是一棵树的问题,而是率性而为的习惯在支配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习惯,一双筷子、一棵树,都可能将自己引向毁灭。

南怀瑾大师说“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能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要达到此种境界,恐怕很难,但起码要学会“叫停”,让事情停留在危险的边缘。

莫让我心陷牢笼

明末清初时,有一本叫《解人颐》的书,里面有一首诗,耐人寻味:“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人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人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每天奔波劳碌找饭吃。等到能吃上一碗饱饭了,又想衣服穿得光鲜一点。等到衣食丰足了,又想娶漂亮妻子。妻子娶回来了,孩子也有了,又遗憾没有田地房屋。等到拥有了良田美宅,又想出人乘船坐马。等到骡马成群了,又哀叹没有官职,被人轻视欺负。当上了小官,又想爬到朝中做大官。所以啊,想要世人心里满足,除非等到南柯梦醒那一天。

如何才得南柯梦醒呢?学了佛法大彻大悟,恐怕不太可能。往往是得到的东西全失去了,这才知道悔恨。

《农夫和金鱼》这个童话故事中的老太婆,跟诗中描述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有了洗衣盆,又想房子,如此想下去,当了至高无上的女王还不满足,直到仍然变成一个穷老太婆,这才南柯梦醒了。

也许有人会想:这个老太婆太傻了,当了女王就该心满意足了,当了女王就已经超出预期了,何必贪心不足呢?如果是我,一定不会这么傻。

真的是这样吗?未必!其实你现在的处境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了,一定有人会想:我要是到了你这一步,就已经心满意足,一定不会再贪心不足。可是,你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感到满足吗?

人都是痴愚的,被欲望拴住了,就像一头牛被长绳拴住了鼻子,挣不脱也不想挣脱。除非到了梦醒那天,才会有所觉悟。

民国时,有一个男子,身材高大英挺,以放竹排为业。他每天拿着竹竿,唱着山歌,顺流而下,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他戏称自己手中的竹竿为“竹笔”,每天用竹笔描写着自己的生活。

后来,日本人来了,他经人介绍,投奔了汉奸队伍,凭着本事,三五年间,居然当上了保安大队长。很自然的,他也做了不少伤天害理之事。所以,日本人投降后,国民政府抓住他,判处死刑。行刑那天,他仰天感叹:“唉!早知道有这一天,我应该拿着我的什笔啊,何必摸枪呢?

但是,时光能倒回去让他重新选择吗?不可能的。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时光流走了,就再也不可能返回来了。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将来不至于后悔呢?当然有。那就是戒除贪欲。所谓戒除贪欲,并非像佛祖那样,无欲无求。那太难了!但是,不贪求非分之得,这却是可以办到的。

什么是非分之得呢?除了违法乱纪得来的那些东西外,还有一些东西也不能要:不是凭劳动得来的财物不想,不能胜任的官职不做,不是两心相悦的爱情、友情不要,诸如此类。

希求非分之得的人,就像做梦一样,终有梦醒的一天。不求非分之得,你就能清醒地活着,活得坦坦荡荡,活得光明磊落,活得无怨无悔,活得怡然自乐。

清代著名廉吏叶存仁,为官三十余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他离任的时候,他的部下执意要送行话别。但是送行的船迟迟未来,叶存仁很纳闷。到了明月高挂的时候,终于来了一叶小舟。原来,他的部下故意来迟,等到夜里,临别赠礼,以避人耳目。叶存仁心中有感,当即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已知。”然后,他谢绝所有馈赠,飘然而去。

“不畏人知畏己知”,这是何等清醒啊!其实,一个人根本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是好是坏,只要自己心中有数就行了。那些有智慧的人,他们最让人敬服的也许不是他们的功业,而是他们清醒的自律。

元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许衡就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有一天,他和几位朋友一起,冒着酷暑赶路。到了正午时分,他们又渴又饿又累。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搬的搬,逃的逃,方圆百里之内,十室九空,想遇上一个活人也不容易,上哪儿去找吃找喝呢?

正走着,他们看见前面有一个小村庄。可是,找遍了所有人家,却一个人也没有。他们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从村子里走出去。

忽然,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梨树,树上果实累累,压满了枝头。许衡的同伴们大喜过望,争先恐后地爬到梨树上摘梨子吃。只有许衡在树下正襟危坐,对这些又解渴又充饥的梨子视若无睹。

同伴们诧异地问:“你等什么呀?快上来吃梨子吧!“

许衡淡淡地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吃。”

同伴说:“别这么死心眼了,乱世的梨子,早就没有主人了。你是在吃老天爷的赏赐,还客气什么?,

许衡正色道:“梨子没有主人,难道我心里也没有主人吗?“

最终,许衡没有吃这些梨子。

一个如此自律的人,做什么事也不会差。后来,他成为一代宗师,而他的那些朋友,早就被历史的长河湮灭了姓名。

但丁曾说: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

歌德也说: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

克制自己,才能驾驭自己,成就自己。放纵自己,就会被激情和欲望的魔力牵制,不得自由。莫说成就事业,甚至会走向可悲的境地。一个人只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做正确的事,才算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人获得无悔人生必备的素质。

痛苦悲哀为心造

南怀瑾先生说,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却有深浅。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但痛苦的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得要死,这都是自己唯心所致。

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怎么才能解脱呢?”

希迁禅师反问道:“谁捆绑着你?”

学僧又问:“怎么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

希迁禅师接着反问道:“谁污染了你?”

学僧继续追问道:“怎么样才能达到涅梨永生的境界呢?”

希迁禅师继续反问:“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告诉你生与死有区别?”

学僧在希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从而让自己疲惫不堪。我们应该学会解除这些束缚,给自己减压,从而让自己活得轻松、活得快乐。其实痛苦和悲哀都源自于人心的不同。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信徒问无德禅师说:“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禅师并未直接回答,只是告诉信徒说:“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说:“城垣造完了。”

禅师说:“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说:“毫毛造完了。’

禅师问:“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信徒回答:“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问:“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徒开示:“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每个人都不愿意让烦恼缠身。为此,有人试图通过酒精、尼古丁和大量的镇静剂来解除不安和痛苦,也有人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消除外在表面上的痛苦,以获得一种暂时的解脱,或者是整日整夜地守在电视机前,嘴里还不停地咀嚼着零食。

其实,人生的痛苦和悲哀皆由心造,一个拥有快乐心情的人,就会远离痛苦、悲哀。你想拥有快乐吗?那就改变你的心,为自己造就快乐的心境吧。

舌头最软却伤人最深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中讲了庄子借孔子的口论述的一段人生哲理。故法言日:“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孔子说,外交官传达两方面意见的时候,传其原意,过分的话不能传,也不能添油加醋,做到了这一步,才能够保全自己。做翻译官也是如此。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讲外交官的修养,做外交的哲学,也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因此,管好自己的舌头,学会说话处世很重要。

尽管舌头没有骨头,但也应该特别小心它的厉害。因为话一旦说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有一个拉比让他的仆人去市场上买些好东西,买些不好的东西。仆人两次带回来的都是舌头。拉比十分不解,仆人告诉了他其中的缘由:舌头是善恶之源,当它好的时候,没有比它再好的了;当它坏的时候,没有比它更坏的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说话好坏对做事的影响。

愚者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愚昧,贤者却总是隐藏自己的智慧。因为善于倾听的人,易表露智慧;而喜欢表现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不够明智。基于此,请记住这么一句忠言:“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乐的话,就应该从鼻子里充分吸进新鲜空气,而始终关闭你的嘴巴。”

“闭上你的嘴”,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修炼了自己。圣菲利普是16世纪深受爱戴的罗马牧师,富人和穷人都追随着他,贵族和平民也都喜欢他,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处世的智慧。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圣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点,其实她心地倒不坏,只是她常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就会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

圣菲利普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来告诉我。”

女孩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赎罪方式,但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有任何异议。她买了鸡,走出城镇,并遵照吩咐拔下鸡毛。然后她回去找圣菲利普,告诉他自己按照他说的做了

圣菲利普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部分,现在要进行第二部分。你必须回到你来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为难地说:“这怎么可能呢?在这个时候,风已经把它们吹得到处都是了。也许我可以捡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捡回所有的鸡毛。’

“没错,我的孩子。那些你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不也常常从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然后它们不也是散落路途,口耳相传到各处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的时候就收回吗?”

女孩说:“不能,神父。”

“那么,当你想说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

背后议论别人是做人做事最忌讳的一个方面。当你在别人背后说闲话时,就暴露了你自己的人格特质-你的好批评及你喜欢在人背后说闲话。如此、别人也会从你的闲话中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他们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品质低劣、说三道四的小人。对方会认为,如果你现在说别人的闲话,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在其他人面前说自己的闲话。因此,那个听你闲话的人,会提防你、小看你,甚至在心里鄙视你。这样,你就会得不偿失,甚至会为今后留下祸根。

杜绝闲言闲语,学会像外交官一样说话行事,是做人的明智选择,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说出口了,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南怀瑾先生说,如果说过分的话,做过分的事,结果倒霉的就是自己。只有时时意识到这个问题,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才能真正做好事情。

用沉默代替争辩的智慧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中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赚,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

南怀瑾先生认为,只要具备这五个方面就是得了做人的道。真理不必称扬,做人不必标榜。真正有修养的人,即使在面对诽谤时也是极具君子风度的。所谓浊者自浊、清者自清,遇谤不辩,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的。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在他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某天,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实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白隐为给邻居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在现实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言来言去,自难免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中的一种攻击性恶意伤害行为了。俗语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也许,在很多时候,诽谤与流言并非我们能够去制止的,甚至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但我们对待流言的态度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都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这与白隐法师对待诽谤的态度——遇谤不辩,如出一辙。

当诽谤已经发生,一味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便是欲盖弥彰。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沉默是金。的确,对付诽谤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沉默,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新唐书》中有一则武则天与狄仁杰的故事:

武则天称帝后,任命狄仁杰为宰相。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以前任职于汝南,有极佳的表现,也深受百姓欢迎。但却有一些人总是诽谤诬陷你,你想知道详情吗?”狄仁杰立即告罪道:“陛下如认为那些诽谤诬陷是我的过失,我当恭听改之;若陛下认为并非我的过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谁在诽谤诬陷,如何诽谤,我都不想知道。”武则天闻之大喜,推崇狄仁杰为仁师长者。

做人难,难在如何面对诽谤诬陷。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因为他们懂得用沉默来对待那些毫无意义的流言诽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沉默是最好的反抗。这种无言的回敬可使对方自知理屈,自觉无趣,获得比强词辩解更佳的效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金先生曾受到无聊小报和社会小人的谣言攻击。巴金先生说:“我唯一的态度,就是不理!”

用沉默来应对诽谤,让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拥有“不辩”的情操,宽恕永远多于怨恨。

生命给谁的都不会太多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中说:“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南怀瑾先生认为,如果人一生都要求幸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幸福就像轻飘飘的羽毛一样难以把握,而艰难痛苦就像脚下的大地-样始终不离左右,所以人一生都是身在祸福之中。明白了这点,你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身边的得失。

有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仅30多岁就已经誉满全球,而且家庭美满,令人欣羡

一次她到邻国开独唱音乐会,入场券早就被抢购一空,当晚的演出也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演出结束之后,歌唱家和丈夫、儿子从剧场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下子被早已等在那里的观众团团围住。人们七嘴八舌地与歌唱家攀谈着,其中不乏赞美和美慕之词。

有的人恭维歌唱家年纪尚轻就开始走红并进入了国家级的歌剧院有的人恭维歌唱家有个腰缠万贯的某大公司老板做丈夫,膝下又有个活泼可爱、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小男孩....在人们议论的时候,歌唱家只是在听,并没有表示什么。等人们把话说完以后,她才缓缓地说:“我首先要谢谢大家对我和我的家人的赞美,我希望在这些方面能够和你们共享快乐。但是,你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那就是你们夸奖的活泼可爱、脸上总带着微笑的这个小男孩,他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而且,他还有一个姐姐,是需要长年关在装有铁窗房间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歌唱家的一席话使人们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这时,歌唱家又心平气和地对人们说:“这一切说明什么呢?恐怕只能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命运给谁的都不会太多。”

就像这位歌唱家说的,命运给谁的都不会太多。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其实想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拿自己的不幸比较别人的幸运呢?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命运之手在这一点上是很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拥有的,也会有相应的失去。南怀瑾先生说,在慨叹不幸时,多想想自己所拥有的,其实每一样都是最宝贵的。

人生总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一时的得意并不代表永久的得意;然而,在一时失意的情况下,如果你不能调整心态,被失意的心情紧紧地困住了,无法摆脱,那么你就很难再有得意之时。人的一生都在祸福中,因此,面临失意或悲伤时,我们要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祸福,做自己的主人,不为外界所左右。

世人的不吉利正是上天的大吉利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讲了一段话:“故解之以牛之自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意思是,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人河中做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样。

这是一段庄子式的滑稽幽默,但却把人生之道看得十分透彻。庄子引用古人的迷信来说明一般人认为不吉利的东西,但“神人”却认为这种“不吉利”反而有益无害。比如说,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没人敢骑,白马反而因此免去了一辈子的奴役;一头鼻子高高翘起的猪不会被杀掉做祭祀,才会好好地活到老。所以,世人认为不吉利的,在上天看来却是大吉大利。南怀瑾先生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是看你如何从不利的一面当中看到有利的那一面。

从前有一个国王,除了打猎以外,最喜欢与宰相微服私访。宰相除了处理国务以外,就是陪着国王下乡巡视,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国王兴高采烈地到大草原打猎,他射伤了一只花豹。国王一时失去戒心,居然在随从尚未赶到时就下马检视花豹。谁想到,花豹突然跳起来,将国王的小手指咬掉小半截。

回宫以后,国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宰相来饮酒解愁。宰相知道了这事后,一边举酒敬国王,一边微笑着说;“大王啊!少了一小块肉总比少了一条命来得好吧!想开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听了很是生气:“你真是大胆!你真的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吗?”

“是的,大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说:“如果我把你关进监狱,难道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说;“如果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大手一挥,两名侍卫就架着宰相走出去了。

过了一个月,国王养好伤,又找了一个近臣出游了。谁知路上碰到一群野蛮人,他们把国王抓住用来祭神。就在最后关键时刻,大祭司发现国王的左手小指头少了小半截,他忍痛下令说:“把这个废物赶走,另外再找一个!”因为祭神要用“完美”的祭品,大祭司就把陪伴国王一起出游的近臣抓来代替。脱困的国王欣喜若狂,飞奔回宫,立刻叫人将宰相释放了,在御花园设宴,为自己保住一命,也为宰相重获自由而庆祝。

国王向宰相敬酒说:“宰相,你说的真是一点也不错,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连命都没了。可我不明白,你被关进监狱一个月,难道也是最好的安排吗?”

宰相慢慢地说:“大王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监狱里,那么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还会有谁呢?等到蛮人发现国王不适合拿来祭祀时,谁会被丢进大锅中烹煮呢?不是我还有谁呢?所以,我要为大王将我关进监狱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宰相是一个明智的人,他能从事物的不利中看到有利的一面,并始终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南怀瑾先生认为,正是因为有些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利与不利,没有正确认清自己的价值,没有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人生中难免会遭遇一些利害得失,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就会少一些挫折感,你的人生才能轻松愉快。

物来而应,物去不留

南怀瑾先生认为《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中所言的“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是道的最高境界。他说,得道的人身处世间,对于外物既不欢迎,也不拒绝,“物来而应,物去不留”,因此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由此可知,一个人如果背负太多的东西,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只有适当地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他走过了千山万水,却始终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我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着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怕被别人暗算,整天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善行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太多的财富反而成了追求快乐的最大累赘,当我们觉得拥有的太少而拼命争取的时候,恰恰是应该抛弃一切欲念的时候。放下了对欲望的追求,快乐却自然而然地来了。得道者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南怀瑾先生觉得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胜物而不伤己。

一个小镇的老街上住着一位老铁匠,他以卖铁器为生。每天早上,老铁匠把铁器往门口一放然后就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听收音机,从不大声吆喝以及与别人讨价还价。身旁还放着一把紫砂壶。老铁匠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有两件分别收藏在两个著名的博物馆中,还有一件下落不明。

商人想以2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老铁医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商人走后,老铁匠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它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竞有人要以2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开始向他借钱,天天找上门来,更有甚者晚上也敲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查。

第三天,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拿起一把斧头,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已经把紫砂壶砸了。

要想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就要学会“物来而应,物去不留”,适当放下是一种洒脱,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当某一件东西带给你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各种各样的负担如山一般压在你的心上不能自由呼吸时,那么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舍弃它。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赤条条的,每多一样东西都是上天的赐予和偏得,如果真的能这样想,那么失去又算什么?人世间哪里有真正的失去呢?那些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来来去去莫不如了无牵挂,那么快乐自然会回到你的身边。

眼前的不要怕,错过的不要悔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讲了一个故事:列子陪同一位“神通广大”的神巫来见壶子,岂料神巫转身就逃,列子追之不及,回来对老师说:看不见,丧失了,抓不回来了。庄子用“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三个阶段来强调,其实讲述了一个人生道理。每件事情,过去便永远不会回来了,不管怎么追,也永远抓不回来,这就是现实。南怀瑾先生在一段日常的描写中,抓住了生命中的本质。

有些事情是一朝过去便永远过去,再也无法重新再来一次的。有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或许已说了太多遍,但其寓意仍发人深省。

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偶然之间,相遇,相逢,相知,从熟识的那天起,彼此心中就有种说不出的欣赏和默契,两人成了挚友知己。那时,他们还在读高中,接着就上大学、读研究生、参加工作。几年已经过去,友情没有因为时间和空间而慢慢变淡,反而越来越浓,然而,也仅此而已。之后,各自去恋爱,彼此都有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有一天,男孩和女孩谈论起一个话题,如果有来世的话,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来世愿做男孩还是女孩?照例是争得没完没了,女孩子还是要做女孩,男孩子呢,还是要做男孩。最后,他解释说:“来世我不能不做男孩,因为,我要娶你。”随即淡淡一笑,有些无奈,有些忧愁。女孩子像被钉住似的待在那里,心里恍恍惚惚的她从来不知道他是爱她的啊!知道了又能怎样?错过了已难回头,许多事都无法重来一次。

既然心中有渴望,为何不努力去争取,今生的事又何必推到来世。很多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得到成功的回报。然而,他们却无憾无悔于生命。因为他们从未慵懒过,且一刻也不撒手地抓牢了春藤般的年轻岁月。对于人生而言,尽早懂得生命中追之不及的东西,并在它从身边溜过时牢牢将其抓住,才能在生命结束之时安然离世。

三十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准备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三十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回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三十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不要悔。

故事短小,却令人回味,六个字点透人生。中国人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既然没有后悔药那就不要后悔了,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面说的:忘记过去,勇往直前。过去的无论是光荣还是耻辱,过去已经过去,不能改变,能够改变和把握的只有手中的现在和未知的将来。生命总是有限的,想想人生中的追之不及,你是否心有所悟呢?

声明:尊重经典原义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一些古文进行了通俗白话转化,不妥处敬请批评指正。笔者只是把好文章分享给需要的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本文笔者,会及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