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妈妈互换身份的感受(妈妈的女儿女儿的妈妈)(1)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在城市里扎了根,实现了寒门贵子的逆袭。后来结婚成家,我把父母接到身边,一来团聚二来不让他们在农村受苦。有父母在身边,我也继续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做女儿的舒适。

几年后,我有了一个女儿。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重新养育自己的一个过程,一个女人的成熟的经历莫过于如此。作为我这种从小在农村长大物质不那么富裕的80后来说,很多自己从小生长过程中经历过的匮乏和将就会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觉得自己当初不够被爱、不够被呵护。按着自己照书养育、科学养育的思路,在养育我女儿的过程中我和妈妈之间不知不觉有了裂隙。

一方面,在和孩子一起长大过程中,原生家庭的一些烙印会不时地跳出来作祟,我开始沉浸在很多心理方面自我疗愈的知识体系里,在学业不精的情况下,心里的落差和失衡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一切照着书本来的养育理念与妈妈按经验养的做法格格不入。我开始对我妈挑三拣四,妈妈越发变得小心翼翼。她为了给我女儿做好辅食,外出带娃时逢带小孩的人就问;因为我说小孩衣服不能用洗衣机,她就一件件的手洗,每天都给孩子换新洗的;我女儿睡觉轻,晚上要抱睡好久才放得下,我妈就天天晚上抱着她到很晚……但那几年自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我心如坚冰难以融化。

和妈妈互换身份的感受(妈妈的女儿女儿的妈妈)(2)

女儿上小学这年,我们夫妻因为工作调动换到了另外一个城市,父母回到了老家生活。母亲时不时地寄来女儿爱吃的家乡特产;她和父亲偶尔来看我们的时候,一概拒绝我给她订机票,偏坐做普通的火车;来了之后拒绝在外面下馆子吃饭,吃小吃也点最便宜的。

这些年养自己的孩子为了能把她养成我脑海中所说的好,我学习了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东西,还自考了一些证。但只有现实与孩子的真实互动才是最好的教科书,为人母的过程中自己才慢慢的成熟。一天晚上,我陪女儿念书念到高兴处,我俩在床上笑得前仰后合,女儿忽然大笑着对我说了句:“妈妈,你好像是外婆”,紧接着又说:“就现在这会儿,从我这看,你和外婆一样一样的。”我的笑容突然有点僵硬,就好像做了亏心事后的那种无地自容。从有了这个孩子开始,让我想看清我与母亲的关系,现在也是这个孩子的提醒我让我看清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那刻我想起了我妈,以及很多很多我小时候和她在一起时的情景,那些场景如潮水般在我的脑海中泛滥开来,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就像不停地被刀子割着一样。

妈妈的女儿,女儿的妈妈,在角色的变换和时间的流转中,我才慢慢明白做母亲的真相。当年我妈作为女儿作为我的妈妈的时候,她没有机会接受知识接受教育,没有人告诉她所谓的原生家庭、童年阴影的这些,但她凭着毅力和父亲相扶相持撑起了我们一个贫困家庭的生计,凭着做母亲的本能把我从小村庄一路供读到大学。

我养育孩子所学习那些理论不敌女儿的无意提醒,原来这么多年我内心的苦苦挣扎不是为了让我疏远母亲,而是为了让我更清楚地看明白做母亲的真相,那就是不管什么年代,嫁给了我们他们所能拿出的最好。也许你仍觉得一无所有、也许你觉得还不够,但他们已经没有更多,那就是他们所能选择给予的全部。

这次搬家重新落定后,妈妈和我联系的次数明显变多了,她会在每个周末都发来视频。有时候我有事没接上爸爸告诉我没接上视频我妈在家就会很着急没着没落的。视频中我看到妈妈头发白了好多,话也比以前多了,所说都是那些说过好多好多遍的话,但似乎总是和我说不够,也会在视频里恋恋地看着女儿。

最近姐姐的女儿青春期,和她的关系闹得特别僵。外甥女就赖在我妈这不肯回家,我问问妈妈说:“那孩子不回家,我姐姐不着急吗?“我妈慢慢地说:“天下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啊。你姐咋不着急呢,天天打电话来。”

妈妈年龄大了,她开始越来越依恋我了。只要妈妈愿意听我说,我愿意一直陪着她说下去……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希望想与父母和解的人早日了解母亲故事的真相,不给自己留遗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母亲的形象,每个母亲都有不同的故事。欢迎分享你的故事或观点。

和妈妈互换身份的感受(妈妈的女儿女儿的妈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