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繁体为“義”),在传统伦理中指一个人的道德与精神它是人之为人应该无条件弘扬的最高价值,是体现人之为人的尊严和崇高的精神价值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义是最重要的价值和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它有着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思辨是形容词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思辨是形容词吗(义的思辨)

思辨是形容词吗

义(繁体为“義”),在传统伦理中指一个人的道德与精神。它是人之为人应该无条件弘扬的最高价值,是体现人之为人的尊严和崇高的精神价值。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义是最重要的价值和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它有着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义”字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此后,“義”字在结构上,基本上是由“羊”“我”二字会意而成,即指以我的力量,捍卫美善吉祥等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后来,“义”被进一步抽象和引申,有了应该、规范、良善这一类伦理学的内涵,代表着人之为人必须无条件坚决捍卫的最高价值。所以说,“义”由来已久,而且我们的先人极为推崇它。

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系统中,每个人在特定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地位中,都有其神圣的义务和责任。你只有圆满履行了该义务和责任,才算是从生物人成为伦理人、社会人;否则,人不成其为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义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由此可见,义的本质,即在于每个人的行为只考虑是否应该,而毫不计较对自己是否有利。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有句名言:“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很精辟地揭示了“义”的这个特征。

每个人的行为只求尽心竭力,问心无愧,而不问是否对己有利以及能否成功。如此,人在一切行为中,时刻信守自己的义务或责任,并且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去做,而不论行为的结果是否取得成功。这即是弘扬了“义”。中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以“铁肩担道义”的气魄,不惧险恶,只求弘扬道义,宁死而无憾。鲁迅在其散文诗《过客》中说:“带着累累伤痕,困顿疲惫,在暮色苍茫的原野上,明知前路上荒无人烟,荆棘密布,却坚韧倔强,奋然前行……”此即以文学形象深情讴歌了“义士”。

照此看来,义也就是人们对道德崇高的精神追求。它所关注的是每个人的行为活动是否体现出道德的崇高和伟大。而在对具体人与事的认识上,我们要根据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时人的道德水准,来考察某个人的特定行为活动是否具有“义”之品格。而且,这种判断,并非立竿见影。也就是说,有些先贤可能遭遇贬谪,被当权者打入另册,甚至被当成反面典型,但后世百姓却将其颂扬。是的,义士之光,有可能灯下黑,但却能烛照千秋。(袁恒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