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距离,先看古代版远和近:01,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引经据典的文化?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引经据典的文化(引经据典说距离)

引经据典的文化

说距离,先看古代版远和近:

0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小儿说:“我认为日出时离人近,而日中午时离人远也。”

另有小儿则相反: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到中午则如盘盂,难道不是远小近大吗?”

另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到中午如手探进汤中,难道不是近热远凉吗?

争论最后把孔子都搞糊涂了。

02

再看看古代感情加料版的远和近:

东晋时晋元帝丢失长安一直是块心病,有天长安来人,他正打探失地状况;当时是把几岁的儿子晋明帝抱在腿上,一边听长安现况一边流泪;

忍不住问儿子:“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

晋元帝想这小子太聪明了,第二天特意在群臣面前,又问一遍,谁知道明帝这次回答是:“日近”。

元帝大惊:你咋一天说一个样? 明帝不慌不忙回答:“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于是大家都唏嘘了。

神童晋明帝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诠释了长安的距离:近在咫尺远隔天涯。

那么距离会产生什么改变呢?

有句古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以有孟母三迁,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

再看着这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前提是走遍万水千山走遍后,才知道除却巫山不是云;

可见一见钟情不是说你出门碰到第一个人就爱上,而是你摸过很多倭瓜都不趁手,忽然见了好大一个葫芦。

于是你就跟张爱玲说的那样:“于千百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百年中,在时间的无垠的荒野中,有两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就这样相逢了,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有轻轻地道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啊!”

1

隐私的距离:

1973年丹尼斯上厕所时忽然有个想法:一个人需要多大的私人空间?为什么人需要空间?当一个人私人空间遭到侵犯,会发生什么?

根据理论:恐惧和害怕会影响到括约肌,一个紧张不安的人需要延迟的时间去防松自己。

丹尼斯设计了:1、被实验者小便池隔壁有人时;2、被实验者隔一个小便池有人时;3、被实验者一个人时,三种情况的小便用时对比。

于是,丹尼斯特意选择小便池后的2个有抽水马桶的隔间里坐下来,拿着两只秒表,并由掩饰好的潜望镜从门下观察小便池撒尿者的情形。

经过60人的观察,当隔壁有人时,被实验者主要肌肉收缩动作平均需要8.4秒,是独自一人的时间两倍;

并且与预测一样,紧张的小便者比放松的小便者,虽然酝酿时间长一倍,但更快地完成排尿过程,因为更长的等待时间形成了更高的压力。

无论多男子气的人,在私人空间被侵犯时,都有本能的条件反射,即使是婚姻,那种毫无顾忌打嗝放屁的零距离,才是毁灭婚姻的元凶。

想想李敖的老婆胡因梦,多美的明星,连克里希那穆提的全套著作都是她翻译的,这么才貌俱佳的女子,李敖还是跟她离婚了。

有人问起两人离婚的原因,李敖说:“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实在太不堪了。”

隐私距离做得好正面典型是李妍,她生病时皇帝要来见面,她想着自己蓬头垢面的样子死都不见,并说出那句名言:“以容貌悦于人者,色衰则爱弛”,这点胡因梦要是学到了也不会被笑话了几十年。

当然,隐私距离尺度把握最不好的是秦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中的芈月。

这女人主持外交说的一番话成了千古笑话:“宣太后对尚靳说:我曾经服侍先王,他用大腿压在我身上,我就感到浑身疲乏非常吃力;可当他全身压在我身上时,我却不感到重……现在要救韩国,我们兵不多,粮草不足,根本救不了。要想救韩国于危难之中,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样做不会让我感到有什么好处。”

在鲍彪新注本里说:“宣太后之言污鄙甚矣!以爱魏丑夫欲使为殉观之,则此言不以为耻,可知秦母后之恶,有自来矣!”

在清朝王士桢《池北偶谈》里说:“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2

诱惑的距离:

看了《诱惑的艺术》后,对其中一段撩骚的见解记忆犹新:人的天性中有一种反倾向,越是容易得到的事情就越没有兴趣,让对方总是担心你抽身离开,他就一直会关注你在意你。

要激起对方深处的不安全感,要让对方害怕——怕你看穿他,怕你失去激情,这种不安定感极其有效。

当你一旦使对方对你对自己都无法确定、不知所措时,就再次给他希望,让他欲火复燃,让他热了冷、冷了热——这种变化无常的撩骚出乎意料地让人愉悦,让自己永葆新鲜感,并让对方俯首称臣。

汉成帝有一次早上冒雪打猎,受了风寒,性功能出现了障碍,但每次只要一持昭仪的足就立马“不胜至欲,辄暴起”。

但昭仪故意辗转反侧,不让汉成帝一直握着脚,所以汉成帝正兴奋着她一转身,瞎火了。

身边人就问:皇帝吃了那么多药都不管事,你就让他治好病尽兴,他不是会更疼你吗?

昭仪说,我姐赵飞燕曾憋皇帝三天,效果不错,但得逞后就失宠了,我正是为了让他长期对我好,我才一直这么憋着他呀!

以下都是古代攻城拔寨三法,却被妖精们勾人用得淋漓尽致:

“欲擒故纵”:说白了便是先撩一下,后放起,在起身示意要走。此法重点在‘撩’字,力度要恰到好处,关键是做足前场,利用人的失落心理来做足全场。

“取道迂回”:当众人围攻正猛时你跻身而上,即时你独一无二也会被晾挂起来无疑。所以你不必随波逐流自降身份,而去做一片高声中的低声,用逆反来激起对方的好奇心。

“侧向施力”,欲下主目标,先攻其左右,凡妖女想攻某帅哥,帅哥周围的人都是首先别祸害对象,如果条件差不多,人皆是不服气的动物,你利用其的不快而给对方心理制造了一个不平衡;如果条件相差太多那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跟骑马找马的便利性是一样的。

而忘却的距离,其实就是诱惑距离的对面,面对诱惑,如果抵抗不过,那就躲过去。

古代一穷书生,天天吃米粥,有富翁见了,就特意送了一桌酒席,但被家人看到书生倒掉这桌酒菜;

就派人质问书生,书生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吃了你这顿山珍海味,我以后怎么能安心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

忘掉一个人,最可行的方式,就是远离对方,不是小离,小离就如同人们的节食一样,反让自己进入更疯狂的迷恋了;

这就跟节食几天就暴、暴食再节一样,反复这么持续下去,不成一头猪都没道理;

就跟想忘记一个人,离开个两三天又回来,再离开个两三天再回看。你非把自己整成情痴、非把自己给整疯了不可。

3

心理的距离

人,自我是一个参照点,从自我出发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就是心理距离。

而心理距离的长短,会影响我们如何解释、容纳和建构周围的客体。

电影《秒速5厘米》有句很文艺宣传: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

十三岁相恋,但十三年只有一次相见,十三年却一直联系未断,贵树在火车上漫长的等待,一刻成永远,一段情只有那么一两个唯美的镜头就戛然而止。

到头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原来永恒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般来说,青梅竹马的、恋爱拉锯的,没有第一时间进行苟合,还胡天胡帝爽过一阵、乐此不疲痛快过的,那种不紧不慢节奏,亲热起来也不温不火的,一般炖久了就炖糊了;

反而小炒,快速翻几次就盛出,哪怕夹生,再次回锅都是好菜。

太磨叽的感情,太拖拉的情绪,不如干柴烈火烧一下,水浇灭一下,然后再复燃一下,这种往往属于那种藕断丝连的。

所以看前男友女友,八年恋爱抗战过分了的,青梅竹马未成的,都别当回事;

那种没两个月同居,没两年分开彼此还恨得牙痒痒的,都得提防点,死灰复燃概率太大了。

爱情心理的距离:

罗伯特·斯腾伯格教授已经总结出了关于爱情的三要素理论,这个还是比较权威的,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心理亲近,生理热情和持久志愿。

如果不是现在物质社会改变了人类的选择,那么凭本能的选择,就是看第一眼就有生理热情的感觉,往往是让你不离不弃的;

如果次而选之,则是心理亲近,因为心理亲近本身就包含了距离、习惯、性格的默契,相处能否融洽,合拍,古代的门当户对多少有点道理,素质和品味相差太多的人一起就是个折磨; 而持久志愿,更多叫空爱、或者柏拉图式爱情。

只有心理亲近的,叫做喜欢;只有生理热情的,叫做冲动; 如果能同时拥有二者,幸福地生活上五年,那么持久志愿完全可抛掉,你就是不枉一生幸福的人了。

社会心理的距离:

往往一本书能有一两个有用的知识点就算不错了,比如社会心理学,最有用的就是事件的人格化能拉近公众的心理距离,我们制造社会效应或者宣传,都要知晓这点;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说隔壁越南死亡3000人的大地震,不如某个城市下水井掉落一个小男孩悲惨死去更憾动人心。

如果美国总统做一个核发射的命令,那些统计的死亡人数无法人格化,但如果把核发射密码放一胶囊,然后把胶囊放到一个志愿者胸口里,只有杀死这个人才能拿到密码,那么任何人都很难下这个发射命令。

而世界上对反饥饿贡献最大的,就是获得普利策奖的那个《等着吃小女孩的秃鹫》,这个图片震动了世界上所有人的心;

而中国希望工程最成功的宣传画,就是那个大眼睛小女孩。

这个社会事件拟人化的技巧,不仅在社会宣传、广告业、市场营销,甚至在我们与人沟通的说服技巧上。

4

进退的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做过实验,研究过心理和空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亲密距离——45厘米之内,只能存在于最亲密的人私下之间,

个人距离——45~122厘米,在46~76,熟人和密友的距离;76~122厘米,普通朋友和同事

社交距离——,1.2~2.1米之间,大致是隔了一张办公桌,这是谈判、结识和沙龙等的安全距离。

公众距离——3.7~7.6米 演讲、聚会、大型活动。

说完距离,接着说进退,王安石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说过“出处进退”一词,原文是“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

历史上,越之文种、秦之李斯、汉之韩信、唐之陆机,这些是不识退的,下场都不好;

而范蠡、张良、刘基,进可辅国,退可保身,既能入世,又能隐世,这些是知进识退的。

庄子谈过怎么样辨别人:派人到遥远的地方办事去考验忠诚,

看在自己跟前办事是否恭敬勤恳,

忽然提问,观察他的快速反应能力;

不断让他干繁杂的事务,考验他临繁不乱的能力;

故意急忙跟他约定事情,考验他是否守信用;

让他与各色人等打交道,观察他的神色和应对。

这些其实都是各种距离极限拉伸的实验,而人最远的距离,就是人心的距离。

你不能指望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会对你有爱心,一个吝啬的人会因为条件改变会转性。

人的本性,其实长处久了,都可以通过细节观察出来,如下面的例子:

管仲病重时,齐恒公去探望,管仲直言对齐桓公说让他疏远身边的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个人。

齐桓公一听很不理解,他对管仲说道,当年他逃难的时候,易牙把自己的孩子都煮了给他作为粮食;

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

齐桓公又说“竖刁为了能够在他身边侍俸,自阉当太监”,管仲说:“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去残害的话,那么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

齐桓公接着说:“那个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经常帮助他逢凶化吉”,管仲说:“生死由命祸患在天,大王不信天命,固守本分做好自己,何必把依靠靠在别人身上,让对方控制你?”

齐桓公还不服气:“公子启方伺候我连续十五年,连父亲病故了都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去奔丧。”

管仲说:“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所以我郑重请求大王能够考虑国家社稷安危,将这四个人驱逐出去。”

后来齐桓公没听管仲的话,果然被四个人关在宫中活活饿死。

再比如说进退失据吧,意思是前后都无处安身了,怎么带来的进退不得局面,肯定是前后都没有保持好安全距离呗。

人微言轻的话不能说,亲疏有别的话别自作多情,免得里外不是人,或者过分好心的话,语言也应该保持距离的分寸。

过去宋国有一位有钱人家,由于连降大雨,冲倒了院墙,儿子说:“不赶快把墙垒起来,就会有盗贼进来偷窃。”

他家的邻居也这样说,夜里,家中果然被盗,失去了大量财产。

有钱的人家认为他家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的父亲是盗贼,偷走了他家的财产。

5

距离的适度

人的判断力就如同一架锁定了焦距的相机,只在适度的距离中方可识别出周围的一切。而又在不断地向前推移,于是整个世界便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人们是通过看清周围而看清自我,是通过认清了自我而认清了世界。

我很欣赏尼采的《在距离之外》:“……这座山使整个地区从各个角度看起来都很迷人,而且很有意味,因此我们对自己如此诉说了几百遍后,便不经三思地对它表示激赏之意,因此我们毫不憬悟地攀登它。突然间,围绕我们的山仿佛就从我们的梦幻中失去了魔力。”

不仅如此,适度的距离也包括适度的角度。

人们性格上的差异,便在于自己对外环境的感悟能力,在于距离角度的控制所造成的视觉感觉:见美则豁达、见阴暗则忧郁,见繁琐则刻薄,见恶毒则狠辣。

生活的艺术便在于深谙每个人硬做出光环后面所尽藏的无知、浅薄、畏于强暴、犹豫等;

能够原宥对方基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弱点,能给对方一个隐蔽的空间,以便于自己在距离的调节中去感受出美好的一面。

要知道: “许多的伟大,就像是许多的善与美,只希望隔着些距离让人看,而且之所以这样,完全是来自于低下的一面而非高尚的一面。”

人更多地是受影响于时间的距离和惯性的距离,深谙时距的人会用适度的小别来增进情趣,而不会幼稚地在现代节奏中相信起时空远隔的永恒来。

而不懂惯距的人,一味习惯于跟进而不懂保有自己的步伐,一但前方打住或改变,便会在进退失据中失落自己,苦苦经营的小角落。

如果你懂得距离,你先要有休顿、调整自我的空间,然后在此之上植入时与空的间距。

这间距不至于因遥远而产生疏远以致淡忘;又不至于过于接近撞车而失落彼此的空间,以至于看透彼此而导致心距的远离。

人际交往更是一门距离的艺术。

人们之所以凭藉感情,而有了进一步交往的欲望,那便是缘自陌生而导致的好奇,便在于不断地不见光地彼此暗自小心翼翼的探索之乐趣,从来快乐都是一种过程。

而若你热情的天平大于对方的一侧时,你便会遭致冷落、轻视的回报。

而若谙知距离的你反其道而为之,每当你后退一步,别人就会因好奇而探前,故你总要保有一份不冷不热的间隔,当偶示一下亲热后便抽身而退,对方就会对你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