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祖孙三代通过厉行削藩,终于将宗室对皇位的威胁消除殆尽。洪武朝能率军驰骋沙场的宗室,在宣德朝以后只能困居一隅,藩地城池以内是他们平常能接触到的最大天地。无所事事之下,有人追求刺激不断作死,有人醉心于文学、艺术,也有人以造人为乐。

晋藩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是第三种宗室中的佼佼者,他一生育有44个儿子和至少50个女儿。多数人认为王世贞笔下的“庆成王百子”,主角就是他。子辈数量如此庞大,等而下之的后代自然更多,据谈迁《枣林杂俎》的记载:“孙百六十三人,曾孙五百十人,见玉牒”。为此还创造了一个,以一己之力迫使朝廷掀桌子,修改宗室规则,制定限定郡王以下各级宗室可纳妾数目的条例,也算是一代传奇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1)

郡王冠冕

宗室人口多了,选择作死的自然也会大幅增长。所以朱钟镒的努力不但给朝廷出了一个难题,也给继任者制造了一个麻烦的源头。早在他在位时,庆成王府宗室的乱象已生。待第四代庆成王朱奇浈即位之后,所有兄弟姐妹都已长大成人,麻烦的源头变得更多,处理这些宗室问题简直让他疲于奔命。若是有可能,估计午夜梦回之时,朱奇浈很想对自家老子说一句“听我说,谢谢你”,以感谢他赐予了自己这许多充当救火队员的“欢乐”。

当然朱奇浈本人的生育能力比之自家老爹也不遑多让。所以本期就来聊聊发生在朱奇浈身上的那些事吧!

年少轻狂

朱奇浈,生于景泰四年(1453年),为晋藩庆成温穆王朱钟镒的嫡长子,生母庆成温穆王妃陈氏。《明史·诸王传》称朱奇浈“以贤孝闻”,据《明实录》记载确有其事,不过袭封之后的表现。年少之时,他可是轻狂得很。

弘治初年,因朱钟镒年老,令庆成王长子朱奇浈代理府事。结果这位郡王长子很不争气,竟与太原右卫指挥佥事李学等小人为党,被他们花言巧语所蒙蔽。

李学很会巧言令色不说,关键手脚还不干净,伙同他们巧立名目贪污军粮及银、绢等等军中物资,被军卒刘珏、金荣、陈贤与小旗(卫所最低级军官,辖10人)沈清所察觉。四人打算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李学等人的罪状。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2)

明朝一二品武官补子:狻猊

关键时刻这一消息被李学所知晓。眼看事情将要暴露,李学抢先一步诬陷刘珏等几个军卒盗掘河东郡君的坟墓,小旗沈清盗窃庆成王府宗庙祭器,派人前去缉拿。

刘珏等军卒被抓后,各处以一百大板的刑罚,大有要置他们于死地的意味。三人唯恐丢了性命,故在受刑之后竟拖着病体越狱而逃。李学立马派人进行追捕。陈贤及协助他的伙伴朱进随即被抓,李学指使手下将二人当场乱棍打死

沈清闻讯出逃,可其妻齐氏,及佣人郝朗之妻傅氏,却落入了李学的魔爪。这家伙竟然学起纣王,对两个弱女子动用炮烙之刑,致二人死亡。逃亡的沈清父子,一路跌跌撞撞来到京师告御状。李学见状立马唆使好兄弟朱奇浈借用庆成王的名义诬告沈清,将父子二人从京师弄回来,给咔嚓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李学认为已经将事情搞定之时,先前越狱而出的金荣与其弟金通出告李学等人“诬杀人命”,并且辞连庆成王府,称李学家族成员与王府的婚配,存在“失伦”,也就是长幼失序、有乖人伦的问题。看来李学与王府存在姻亲关系,难怪能与朱奇浈混在一起,得以借王府的势为非作歹。如此敢告他,自然没好果子吃。金通被他弄进监狱活活打死

李学虽然在汾州几乎可以只手遮天,可死者家属并不愿低头。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他们前赴后继地控告下,事情被闹大,终于迎来了朝廷关注的目光。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3)

北京紫禁城

弘治四年(1491年)十一月,明孝宗得知此案的前因后果之后,做出裁决:涉案人员达72人之多,首犯李学等十一人被判死刑,其余人员按罪行轻重各有处置。至于庆成王长子朱奇浈,因“听人拨置,棰死无辜七人”,被革去冠带,令带头巾读书,不许理府事,也即被剥夺了继承权,这处罚不可谓不重。

朱奇浈被剥夺继承权之后,庆成王朱钟镒屡屡上疏为其求情。比如弘治七年五月,他以朱奇浈“自革去冠带,渐知悔悟”为由,请求恢复其冠带,让其重新代理府事。明孝宗被他搞烦了,直接表示这已经属于从轻发落,想要再多那是在做梦。

弘治九年(1496年)十一月,庆成王朱钟镒去世,身为嫡长子的朱奇浈又被剥夺了继承权,如此王爵的继承人选就成了问题。

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在庆成温穆王妃陈氏的屡屡奏请下,明孝宗终于松口,同意恢复朱奇浈的身份,由其承袭庆成王爵。当年十二月,被正式册封为庆成王,夫人侯氏也晋封为庆成王妃。

因朱奇浈的年少轻狂,除他本人一度被剥夺继承权外,庆成王府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庆成王府在迁居汾州时,分到了太原右护卫中千户所作为王府护卫力量。在此后的岁月里,哪怕明宣宗借口晋王朱济熿谋反,废黜晋王,收回晋藩三护卫时,也没动庆成王府的这支护卫力量,只将其更名为太原右卫中右千户所。可因为李学案,明孝宗以朱奇浈听任“侍卫官军之谋杀人无算”为由,下令只给庆成王府保留正军百人改称校尉,其余改调沿边任用。

教训来得太过惨痛,使得朱奇浈在袭爵后真正幡然悔悟,开始向大明贤王的标准靠拢。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4)

太原古城墙

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月,晋王朱钟铉去世。当年三月,朱奇浈上疏朝廷,请求准许他亲赴太原祭奠伯父,朝廷以往来不便为由拒绝了他,不过鉴于其孝心有加,同意他派教授等王府官代为前往致祭。

弘治十七年(1504年)八月,在朱奇浈的奏请下,朝廷赐予其书院“尚贤”之名。弘治、嘉靖两朝有多次赐书的记载。

嘉靖七年(1528年)正月,山西巡抚江潮上报朝廷,称庆成王朱奇浈有孝行,请求给予嘉奖。明世宗随即赐予玺书、银币等,对朱奇浈进行表彰。《明史》的“以贤孝闻”记载,应当据此而来。

疲于奔命的宗室救火队员

朱奇浈袭封庆成王之后,很好地履行了其身为本府大宗,为宗室谋福利的职责。比如正德四年(1509年)六月,在他的奏请下,朝廷赐予已故镇国将军朱奇渊宫眷,每年五十石养赡米。再比如正德六年(1511年)正月,朝廷又一次赐予庆成王府已故辅国将军朱表杆夫人刘氏等食米每年五十石,也是因他的奏请而给。

与此同时,朱奇浈对本府宗室也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可宗室规模太大,架不住他们前赴后继地不断作死。

随着宗室地位的不断下降,《明实录》对郡王一下的宗室关注度越来越低,很多郡王府在《明武宗实录》以后就少有记载,甚至郡王爵位明明在传承,可某些《明实录》中却找不到该王府的踪迹。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5)

明朝宗室剧照

庆成王府却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一朵奇葩,十三朝实录中十一朝有庆成王府相关的记录(缺仁宗朝和光宗朝),即便是武宗朝以后的实录,关于庆成王府的记载依然非常密集。至于内容吗,几乎都是庆成王府宗室违法的记录,这些花样翻新的内容,堪称是一部明宗室作死大全

而庆成王府宗室违法记录的高峰,就出现在朱奇浈在位期间。朱奇浈在位时间横跨弘治、正德、嘉靖三朝,这期间《明实录》中几乎每年都有庆成王府宗室违法的记载,仅有弘治十六年(1503年)、正德二年(1507年)等少数年份没有相关内容,正德四年六月甚至有三起宗室违法事件被实录记录在案。

由于数目过多,在此只列举几个案例,来说明庆成王府宗室作死的能力。

1、辅国将军朱奇漖兄弟争夺家产案

朱奇浈的八叔镇国将军朱钟锵共有五个庶子,朱奇漖居长,朱奇溢最小。朱钟锵去世后,朱奇潡四兄弟将朱奇溢及其生母王氏驱逐出府,瓜分了他的那一份家产

汾州城中有一名叫杨瑀的盲人乐师水平很高,朱奇漖等时常邀其入府为宴饮助兴。一来二去,他与王氏滚到了一起。时间一长,二人的关系逐渐被人所察觉。于是王氏带着杨瑀出逃到平阳府,以求避祸。如此,朱钟锵府中的破事算是见了天。

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明孝宗做出裁决:杨瑀被处决,王氏被要求自尽,朱奇漖四兄弟各自被革去三之一岁禄,同时要求庆成王朱奇浈对他们严加约束。王府教授陈贵、杨经等,因渎职,由山西巡按御史进行处置。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6)

明孝宗画像

2、王府仪宾抢夺禄米案

庆成王府南海郡君仪宾李实、刘璠等擅自拦截运粮役夫,强行兑换禄米,乃至于份额之外盗支,长达十年之久。李实之父李本道也不是个东西,因“争兑”问题竟到官府打官司,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还将儿子给牵扯了进去。

为此李实这个白眼狼,竟对老爹起了杀心。在他的虐待下,李本道饱一餐饥一顿被整得极其凄惨,最终在年底因食用牛肉鼓胀而死。因其死于狱中,又诬告太原知府冯清受贿,置其父于死地。

在朝廷的核查下,真相暴露,李实被废为平民。南海郡君不服判决,竟擅自入京告御状,这本就是大罪,加上朱奇浈亦上疏奏禀南海郡君等不法之事。于是乎南海郡君被赶回汾州,交庆成王管束,并以其为典型,行文宗室要求他们守法。

3、宗室聚众攻讦案

正德年间,庆成王府宗室,以镇国将军朱奇濣为一方,以其兄弟朱奇瀶为另一方,双方攻讦不断,牵连其中的有数百人之多,朝廷一时无暇顾及他们,以至于绵延数年而不决。

正德十一年(1516年),奉命前往大同公干的司礼监太监蒋贵、刑部侍郎张纶及锦衣卫官员,被要求顺道处置此事。事后,蒋贵等奏称庆成王府宗室在汾州横行无忌,对当地造成了极大影响,其中尤以朱奇瀶为甚。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7)

汾州府文庙魁星楼

明武宗据此做出裁决:柳祥等六人上断头台,邹廷壐等四十三人发戍边卫,同时大批宗室受到贬为庶人,到罚奉等不等的处置。而庆成王府校尉再次被裁,规模仅余50人。

4、镇国将军朱奇泾强娶表侄媳案

庆成王府阴馆郡君,乃是庆成王朱奇浈的堂姐妹,生有徐锜、徐林二子。徐林死后,本府镇国将军朱奇泾,竟不顾甥舅之谊,打算纳其孀居之妻为妾。为此他让阴馆郡君胞弟,辅国将军朱奇况代自己送纳妾的财礼。这朱奇况也是个奇葩,竟帮着堂兄,强迫外甥徐锜接受。

以他人之妻为妾,在当时属于奇耻大辱。何况徐氏也算是高门大户,丢不起这个脸面。于是乎受到刺激的徐锜,抄刀接连干掉了舅舅朱奇况和表弟奉国将军朱表樜。

事后,徐锜被判“斩仍监”,而朱奇泾这个罪魁祸首只得到了一个“以他事尝革禄米,乃令庆成王切责之”的处罚。

可以说,庆成王府宗室,除了没干出谋逆大事,几乎把所有能犯的罪行都犯了一遍,将朱奇浈这个庆成王折腾得不轻,时不时的就要出来灭火不说,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其牵连。比如嘉靖二年(1523年)五月,因其弟庶人朱奇瀶受贿后,擅自选罪人为六合郡君仪宾一事,朱奇浈担上了一个失察责任,被皇帝“降敕遣责”。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8)

太符观

嘉靖三年六月,被宗室搞得苦不堪言的朱奇浈上疏朝廷,以“以府内宗人违法”为由,请求赐予用以约束的禁约。对此明世宗很是体谅的给予了他,不过要求他“正己律人,不得假此狥私,以负朝廷睦族之应。”

多子多福的长寿者

嘉靖十一年(1532年),庆成王朱奇浈薨逝,享年80岁,在位36年,朝廷赐谥曰端顺。寿数在庆成王府诸王中屈居第二

诗圣杜甫云“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在当下算不得什么,可以古代的卫生条件,完全可以用“人生苦短”来形容,能活到七十岁自然可以道一声“老寿星”。

嘉靖九年(1530年)十二月,明世宗朱厚熜以肃王朱贡錝、堵阳王朱同鉣、庆成王朱奇浈等多位宗室的年岁在七十以上,堪称人瑞,故特地下旨对他们进行奖赏,并派官慰问,以示庆贺。

辛巳……以肃王贡錝、堵阳王同鉣、南阳王申锯、长阳王恩钠、陵川王诠(金梦)、襄陵王徵钤、庆成王奇浈,各年逾七十,命赐玺书,及给羊酒币帛。令各府进表,官顺赍存问。”(《明世宗实录》)

《明实录》对他的子嗣记载极其稀少,仅有弘治二年(1489年)其第五子被赐名为朱表榽,弘治四年其庶六子得名朱表杜,弘治十六年(1503年)赐其“庶第七子曰表樤、庶第八子曰表梇”等三条记录。孙能传在其《剡溪漫笔》中,也称“玉牒庆成最多男者惟温穆王钟镒”。看似朱奇浈子嗣应当不多。可事实上与乃父朱钟镒相比,朱奇浈的播种能力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朝文人笔记对此多有记载。比如成化朝进士,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出任过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的王琼,在其《双溪杂记》就提到了朱奇浈庞大的子嗣数。

又如郡王生子,多至二三十人者有之。庆成王生七十子,夫以七十子论之,一岁皆支米一千石,反多于亲王禄米矣。”(《双溪杂记》)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9)

悠然的老者

王琼为山西太原人,据《明史·诸王传》称嘉靖初年,王琼曾将此事奏报朝廷。虽然《四库提要》称王琼“至正、嘉之间,则自任其私,多所污蔑,不可尽据为实录。”且与孙能传所记有些矛盾,又与弘治八年所定郡王以下纳妾规则所有冲突。但在新证据出来之前,只能认定朱奇浈有70个儿子几数量不详的女儿,生育能力远迈其父,只不过存活率较低

至于王世贞笔下那位生了百子的庆成王,阿越认为应当是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而非朱奇浈。不管怎么比,子嗣获封镇国将军的人数,应当是朱钟镒的多。

庆成王身后事

嘉靖十四年(1535年)十二月,庆成端顺王朱奇浈嫡长子朱表栾袭封庆成王。焦竑《皇明人物要考》称朱表栾“朴茂寡言,笃于孝友,好文谨度,誉动国中”。《明史·诸王传》也称其“朴茂寡言,孝友好文学”。《明实录》也有相类似的记载。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乙未,山西抚按官苏祐等奏,庆成王表栾有贤行,年登八旬,乞照例存问。诏遣官赍敕、奖谕。”(《明世宗实录》)

可就是这么一位贤王,在袭爵之前,被自家六弟镇国将军朱表杜等人等肆意欺辱,还将自己所作的罪行栽赃到他头上,诬陷他犯下“蒸淫大恶”及肆意勒索宗室等罪行。可见当时庆成王府宗室已经嚣张到了什么地步。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10)

明世宗画像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庆成王朱表栾薨逝,在位26年,享年87岁,为历代庆成王中最长寿者,也是晋藩最长寿的宗王,朝廷赐谥曰恭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庆成恭裕王朱表栾庶长子朱知燫袭爵,薨于隆庆三年(1569年)十月,享年74岁,在位8年,朝廷赐谥曰安穆。

父、祖皆长寿,对待袭者来说就不那么友好了。朱知燫嫡长子朱新(土提)就被熬死在了长子位上。

隆庆六年(1572年)四月,庆成王长孙朱慎钟袭封庆成王。万历元年(1573年)三月,在他的奏请下,其父朱新(土提)被追封为庆成王,赐谥曰悼怀。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庆成王朱慎钟薨逝,在位35年,朝廷赐谥曰荣懿。

朱慎钟为人宗室还算贤良,比如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月,山西爆发饥荒,沈王朱埕尧、晋王朱敏淳、庆成王朱慎钟等宗室纷纷慷慨解囊,明世宗得知之后“嘉之,各赐敕、给扁”。

《明史·诸王世表》对最后两代庆成王的记载,存在诸多谬误。据《明史》记载,朱慎钟的庶长子、第九代庆成王朱敏泥(带草字头),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袭封,并于当年去世,其嫡长子朱求棆于次年袭爵。

这一记载与《明神宗实录》、《明熹宗实录》两书的内容截然不同。

据《明实录》记载,朱敏泥袭封于万历三十七年四月。然而此后实录中依然有他活动的记录。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四月,山西再次发生饥荒,庆成王朱敏泥慷慨解囊,朝廷给予“旌其门”的表彰。

清朝时期的康亲王是谁(庆成端顺王朱奇浈)(11)

《明实录》

《明实录》称朱敏泥薨于天启三年(1623年)十一月,也就是说他在位长达15年,而非仅仅1年。他死后,由庆成王长子朱求棆暂时管理府事,为此朝廷还在其去世的次月专门铸造了一枚管理庆成府事关防,给朱求棆使用。

直到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朱求棆才得以袭封。这也是庆成王名号最后一次出现在《明实录》之中。

阿越说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部农民起义军攻破汾州,据传城破之后死于大顺军屠刀之下的庆成、永和二府宗室,达1500余人之多。以两个王府的宗室人数计,估计遭屠杀的明宗室以庆成王府为主,末代庆成王朱求棆去向成谜。在此繁衍了230年的庆成王府,就此灰飞烟灭。

清军入关后,又对汾州府内的前明宗室大开杀戒。关于此事,当地流传这样一个传说:位于汾阳小南关的杀猪巷,本名“杀朱巷”,当年清军将前明宗室绑成一串,押进汾阳小南关这条小巷之中,出一个砍一个,杀得此处血流成河,故人称“杀朱巷”。建国后,此巷东头建起了国营食品公司,附近居民常能听到宰杀肉猪时的嚎叫声,渐渐地杀猪巷这个名字替代了旧称。

当然庆成、永和两王府的宗室并没有被杀绝,现如今汾阳城中及周边村庄里,依然居住着为数不少的朱姓人家。

相关文章

庆成温穆王朱钟镒:传说生有百子,以一己之力迫使朝廷修改规则

庆成王朱济炫:明代唯一不以地名为封号的郡王,一生频繁迁国

永和荣怀王朱奇淯:混乱的内宅,生母被迫自尽,本人被降一半俸禄

安化王朱秩炵:当朝皇帝的高叔祖,真的是最晚去世的太祖之孙吗?

广通王朱徽煠之乱:二哥步步紧逼,皇帝不许迁国,被迫谋反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