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无线“农话”,初尝胜利滋味
华为初立无线研发部
1991年,华为从隔壁亿利达(无绳话机是其主业)挖来了徐文伟和他的小伙伴软件天才聂建林,成为郑宝用主持的用户交换机HJD 48的开发主力。
随后,徐文伟带队于1992年开发出了第一台满足电信入网标准的程控交换机JK 1000,并开辟了华为的芯片和操作系统事业。
1994年8月,华为在南山新能源大厦的一间办公室里,正式成立了无线业务部,徐文伟任首任研发部部长。
第一个立项的无线项目就是无线市话领域的“天地通”(CT-2),这其实是固网的延伸。CT-2采用了源自欧洲的无绳电话技术,俗称“二哥大”,可使用微基站(建设成本要远远低于GSM宏基站)实现小范围的覆盖。但由于其技术上有巨大的限制—只能呼出不能呼入,还要结合寻呼机使用—华为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商用产品,这个技术方向很快就被市场放弃了。
服务乡村,诞生ETS450“农村大哥大”
在BBC纪录片《华为是谁》的“孤注一掷”这一集里,徐文伟提到,华为起步的时候,城市里没有机会,只有去农村,华为对农村场景的一系列针对个性化和客户需求的开发或者创新,使得设备真正满足了农村市场的需求。
中国老百姓对通信的需求极其旺盛,而且农村用户的使用场景对可靠性要求并不高,这给了华为试错的机会。
华为决定面向农村做450兆赫/150兆赫频段的无线接入系统(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所谓的扩展电话系统(ETS),顾名思义,是电信局固定电话在农村场景下的一个延伸和补充。ETS采用大区制,没有蜂窝的概念,不是移动通信,只是无线接入。核心网采用华为自己的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基站和终端最初是代工的,后来自研了基站和终端(车台、固定台等)。
这个技术覆盖很广,这是因为ETS 450基站的发射频率为450兆赫(UHF波段),接收频率为150兆赫(VHF波段)。这个频点传播性能好,足以覆盖方圆几十千米的农村,而且其绕射能力强,甚至可绕过山体。它的缺点是频点资源稀缺,而且采用模拟技术,容量很小。由于ETS采用的是和“大哥大”(1G)一样的模拟技术,因此也叫“农村大哥大”。
ETS有两个主要的应用场景:一是用于地广人稀的场景,快速实现“村村通”,在农村,尤其是山河湖海地区,为了快速放号,可以前期先以无线方式进入,然后逐渐铺线进去;二是应急通信(如防汛救灾中)场景,不用拉电话线就可以紧急放号。
1997年,华为与湖南省邮电管理局一起在“铁杆客户”怀化邮电局召开ETS 450无线本地环路解决农村覆盖问题的现场会。由于ETS设备刚出来,它的功能和运行并不稳定,早不坏,晚不坏,就在要开现场会的时候突然坏了!正好天降暴雨,销售员许立勇在户外装模作样地对着终端大吼……
1998年救灾,ETS 450绽放光芒
华为在湖北的生意并不好,销售员潭劲秋就借给荆州下辖的石首一套ETS450用于防汛,这可是抗洪用得上的设备。我出生于洞庭湖区,这里年年防汛;我也曾去过河堤一线,当年并没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如对讲机。大人们检查河堤时,如果没事,就敲一两声竹梆筒子;如果发现异常,就急促敲击竹梆筒子(也有敲锣的),以示警。
不久之后的1998年夏天,长江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荆州下辖的监利市决堤,挣脱了束缚的洪水肆意奔流。同在荆江流域的湖南南县(我的家乡)和周围的一些县(沅江、安乡等)的不少垸子沦为泽国。
发生水灾后,用于指挥救灾的就是ETS 450无线固定电话,其形态是一个座机,但是没有双绞线。
后来,ETS 450在广西、陕西等多山地区也广泛应用。这样的成功坚定了华为发展无线业务的信心。换言之,如果没有这个胜利,华为很难大规模投入当时看来技术难度非常高的GSM开发。
CDMA450,迈向数字制式
从2000年开始,ETS 450模拟技术逐渐走入了生命末期。
一方面,随着接入网的建设,光缆也拉到了农村和山区,GSM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应急通信转而采用集群对讲系统,如陆上集群无线电(TETRA)、国产警用数字集群(PDT)标准以及卫星电话...
ETS 450模拟技术让位给了更先进的数字化技术CDMA 450。
CDMA 450信号覆盖性能优秀,可轻松传播数十乃至上百千米,还可以绕射,至今CDMA 450还在地广人稀的区域使用。
比如,与我同名同姓的另一个戴辉告诉我,在2003年,他来到了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参与通信网络重建工作,首推的就是CDMA 450,效果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