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也是古代青铜器文物中的瑰宝,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一级文物,也是被国家文物局明文规定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商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是中国商代的青铜礼器中的经典之作。声名远扬的司母戊鼎,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提起文物,脑海里马上就会想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在文物界,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国之重器,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翘楚。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体型巨大,庄严雄伟,工艺精湛,鼎身上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做工精巧,纹饰华美。鼎足上所铸的蝉纹,线条清晰,图案逼真。鼎身与鼎足是一体成型浇铸,鼎耳是在鼎身浇铸完成后再装范浇铸。
四羊方尊
站在司母戊鼎前,一股庄重、肃穆的远古之风扑面而来,国宝带来的震撼力果然是非同凡响。司母戊鼎的出土,充分证明了殷商后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不仅规模大,且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组织配合协调统一。这样的青铜重器,不仅需要大量的铜、锡及铅原料,还需要至少300余人的默契合作,因为一体成型的铸造工艺是不允许有间断和等待的,从设计到制陶范、金属配比、熔化原料、合范灌铸等所有环节要一气呵成。也只有商王才有这样的能力铸造这样的大鼎。
司母戊鼎的足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司母戊鼎用铜1吨多,再加上100多公斤的锡和20多公斤的铅。具体比例为:青铜88.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筑氏》中所记载的铜、锡比例相符,足见中国商代青铜文明的精华。司母戊鼎坚硬无比,当年武官村的村民为了防止鼎被日本人掠夺走,曾经两次试图把司母戊鼎分解掉,一次是联系北平的大古董商肖演卿,准备卖给他,肖演卿看过后,出价20万大洋,但条件是必须把鼎分割成几块,方便运输。当天晚上,几个村民用钢锯锯,用大锤砸,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却无法撼动大鼎分毫,大锤砸上去“嗡嗡”作响,震得人手臂发麻,而大鼎却安然无恙。最终,只砸掉了一只耳朵,因为鼎耳是二次浇铸上去的,所有坚固程度比鼎身稍差。第二次为了方便隐藏,村民们打算将大鼎分割后掩埋,但折腾了一宿,还是无法把大鼎分解掉。好在村民还是有点见识的,知道这是国宝,最终打消了把大鼎打碎的念头。
鼎内壁的“司母”二字
有意思的是,“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叫了几十年,年年被收录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司母戊鼎”四个字已经深入人心,但现在却不叫“司母戊鼎”了,而是叫“后母戊鼎”!2011年3月8日,报纸和网络媒体上相继报道了“司母戊鼎”将改名叫“后母戊鼎”的消息,此举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关注,赞赏的人不多,但反对的人不少。舆论普遍认为,“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已经叫了几十年了,每年都写入教科书,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也是以“司母戊鼎”这个名字上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况且,司母戊鼎这个叫法也能讲得通,根本就没有必要再更改。
蒋介石在1946年参观司母戊鼎
那么,司母戊鼎为啥要改称后母戊鼎呢?难道是司母戊鼎叫错了?是谁提议更改的呢?
根据大鼎的名字就不难发现,只改了一个字:司与后!到底是“司”还是“后”呢?这个问题很复杂,牵扯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当年为什么定名为“司母戊鼎”?就是因为鼎内壁上刻有“司母”二字。“司”与“祀”同音同意,既然是祭祀用的青铜礼器,说是“司”也不错。后来又证实,甲骨文中有正反并存的现象,就是说,“司”其实是“后”,念“司”也行,读“后”也对。当然,在现代汉字语言中,“司”与“后”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个字,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
司母和后母
既然读“司”也不错,为何还要改名呢?这主要是因为要弄清楚该鼎到底是谁所铸、又是为谁所铸这个问题。
后母戊鼎
考古学家证实,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其母亲所铸,“母戊”是武丁母亲的庙号。司……母戊……鼎,意思就是祭祀母亲“母戊”的鼎。但如果以甲骨文反过来写的惯例看,“司”读“后”,表明“母戊”是商王之后,是王后的意思。意思就是这个鼎是王后母戊之鼎,这也能说得通。而之所以要将司改为后,是因为后来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土了另一件鼎——后母辛鼎!该鼎点形态、纹饰、铭文与司母戊鼎一模一样,而史书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位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司母戊鼎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是他的另一位王后,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位纪念母亲戊而制作的祭祀器。
明定陵地下宫殿
建议并力主修改司母戊鼎为后母戊鼎的是谁呢?他就是郭沫若!郭沫若是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考古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没人会有异议,但他的人品,则褒贬不一。举例,当年他曾经力主挖墓,挖帝王陵墓——万历皇帝的定陵,结果陵墓一打开,接触到空气,无数文物毁于一旦。后来他又申请挖秦始皇陵、朱棣陵、明长陵和武则天陵,但他的报告被国务院否决了,因为当时不具备发掘条件,没有保存保管的技术,珍贵文物一旦接触到空气,迅速氧化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据说是周总理亲自拍板决定,不准再挖掘皇陵。
郭沫若
郭沫若力主修改司母戊鼎的叫法,既对也不对,从中国汉语言文学方面来说,叫“后母戊鼎”更科学、更贴切,叫“司母戊鼎”也没毛病。叫“后母戊鼎”更能体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后,是指王后,“后母”,意即“母后”的意思,是商王武丁对母亲的尊敬称呼,“后”是名词,与后面三个字组合更符合汉语规范化。而“司”是动词,与后面三个字连在一起则显得有点啰嗦和不伦不类,“祭祀母亲戊的鼎”,这个叫法既不顺口也不通顺。而“后母戊鼎”的意思为:为纪念母后戊而铸造的鼎,这样既通顺也符合汉字的规范化要求。
为纪念后母戊鼎而发行的邮票
现在,司母戊鼎的标准名称为商后母戊鼎,各种教科书、报刊资料、文学杂志上有关司母戊鼎的介绍一律改称后母戊鼎。不过,后母戊鼎到底是哪位商王所铸,史学界和考古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究竟是武丁、文丁、祖庚还是祖甲,至今没有权威定论。不过,后母戊鼎是商代重要青铜器,是王后之鼎,这是没有疑义的!
司母戊鼎
不过,现在人尤其上了年纪的人,依旧叫大鼎为司母戊鼎!叫了那么多年,叫顺嘴了,改不过来了!反过来想想,为啥要改呢?不管叫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都是我国的国宝,都是人民的国宝,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叫什么,那不无所谓了!从这点上来说,这个名改得很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