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经典武侠电影完全版(邵氏经典武侠电影)(1)

邵氏经典武侠电影完全版(邵氏经典武侠电影)(2)

邵氏经典武侠电影完全版(邵氏经典武侠电影)(3)

邵氏经典武侠电影完全版(邵氏经典武侠电影)(4)

邵氏经典武侠电影完全版(邵氏经典武侠电影)(5)

邵氏经典武侠电影完全版(邵氏经典武侠电影)(6)

邵氏经典武侠电影完全版(邵氏经典武侠电影)(7)

1

1964年粤语武侠残片《如来神掌》轰动全港,并在三年时间连续产出了5集系列剧,成为60年代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武侠神作。在香港文坛金庸和梁羽生皆进入了创作成熟期,两位大师一时瑜亮,在武侠世界中尽情挥洒笔墨,把通俗文学带至一个全新的高峰;武侠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传导至整个狮子山,在香港人心中筑起了一道侠义之墙。

已拥有罗臻、陶秦、李翰祥和岳枫四大王牌导演的邵氏电影公司在战后方兴未艾,六叔邵逸夫带领雄兵强将攻城拔寨、收获颇丰,60年代中期邵氏已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巨头。在邵氏类型片中尤以黄梅调电影一骑绝尘,1962年上映的黄梅戏爱情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反响可谓人声鼎沸、影响空前;加上李翰祥的古装宫廷戏奢华大气、考究细致,更代表了当年华语电影最高制作水准。

电影文化和武侠文化的双重加持下,一部真正的国语武侠片急欲破土而出。在邵氏公司,武侠与电影的第一次碰撞出自徐增宏导演之手,作为摄影师的他在早年对镜头的掌控成熟细腻、在他的镜下侠客更具一番古典美。徐增宏30岁时有了人生第一份导演合约后,邵氏侠影之路由此展开。

《江湖奇侠》在1965年上映,翻拍自民国30年代轰动一时的经典默片《火烧红莲寺》。画面古典鲜艳、人物正邪分明,颇具民国武侠遗风;而打斗场景更从黄梅调等戏曲动作演化,虽不够真实、却也精细;因电影风格源于邵氏古装正剧的嫁接,这部武侠片并没有走出刻板和正统的窠臼。

过于程式化的武侠设定让徐增宏的名气并没有在香江两岸传开,比起张彻,徐增宏缺少那份男儿血性阳刚之气。徐增宏的侠情更如士大夫之大义,男儿儒雅娇弱,却不如他镜下女子来得洒脱自然。在拍摄完《火烧红莲寺》三部曲后,徐增宏对武侠名著《倚天屠龙记》、《七侠五义》、《十二金桥镖》以及《萧十一郎》皆有所改编,无奈《萧十一郎》票房不佳、反响甚微。在70年代初,徐增宏跟随王羽大哥共赴台湾,开创了另一个武侠天地。

2

60年代邵氏公司的武侠创作热潮影响了初掌导筒的胡金铨,凭《大地儿女》风光无限的胡导演梅开二度,以《大醉侠》一片冠绝全港、所向披靡,《大醉侠》根据还珠楼主撰写的京剧剧本《酒丐》改编,电影的成功得益于胡导演多年对美术和电影理论的积累,独特的文化构成让《大醉侠》显得别致惊艳。

《大醉侠》成为邵氏武侠一块金字招牌,与次年张彻的《独臂刀》合称为邵氏武侠的“绝代双骄”。在《大醉侠》后,胡金铨并未长留于邵逸夫麾下,因台湾本土电影的扩张、个人的作品的资金需要,胡金铨签约台湾联邦电影公司,成为创建元老;而次年的《龙门客栈》更一飞冲天,登顶年度港台电影票房冠军。

作为蒋经国的亲信,张彻在文化领域独具创作才华;无奈受台湾发展空间所限,60年代投身邵逸夫后,便成为邵氏最倚重的武侠片导演。经历了《虎侠歼仇》牛刀小试之后,《独臂刀》开启了张彻阳刚武侠电影的篇章。《独臂刀》让张彻功成名就,成为香港影史首位“百万大导”,名声威望亦与当时在台的胡金铨相交辉映。在张彻的武侠世界中,多见意气少年、不羁游侠;他们极重情义、向死而生,在展现了天地正气之余,更以死亡来衬托英雄壮志,更见悲壮浪漫。

张彻在邵氏公司共拍摄了近百部作品,为香港武侠电影体系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彻电影的产量之高、品质之精令其他导演望尘莫及。与此同时,在他的慧眼识珠下,王羽、吴宇森、狄龙、姜大卫、傅声、李修贤、刘家良皆功成名就,为一代电影名家。期间镜下每一位演员皆个性盎然、特点鲜明:既有狄龙、陈观泰稳若泰山的侠之大者,又有姜大卫、傅声的灵动狡黠;既有井淼、谷峰的阴沉老练,又有罗烈、王龙威的恶霸枭雄。张彻经典代表作《刺马》被翻拍多次,2007年由陈可辛改编的《投名状》上映,一举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随着80年代邵氏公司末落,张彻重返台湾自组长弓电影公司,无奈未见太大起色。随后张先生北上内地拍摄抗战片和武侠片,因年龄和身体缘故,电影质量江河日下。90年代初一代大侠张彻闭门息影、不问世事,颐养天年。

3

毕竟在60年代末邵氏侠影风云变幻、人才辈出,除了胡、张这样的大宗师外,优秀导演亦不在少数,很多作品更可登堂入室,列入武侠经典殿堂。以专长黄梅调电影出身的导演中,便有岳枫、罗维、严俊以及何梦华四位翘楚。岳枫在武侠片中汲取了日本武士片及美国西部片的元素,多于片中嵌入符号化元素,在正邪极致的对决下更见戏剧张力。或因仇恨的趋势,电影主角不见张彻少年心气,以天地孤影怪异豪侠之人物设定,在狂野厮杀中书写浩然正气。

与岳老爷生涯轨迹接近的何梦华,显然对武侠片的风格塑造略逊一筹,胜在何梦华角色的培育上甚见功底。比起对正派人物的树立,对反角和侠女的展现更让他得心应手。尤其在《玉罗刹》和《飞龙斩》等电影中,角色几乎是为郑佩佩和罗烈量身而定,在给二人充分的施展空间之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演员特质。除去武侠片之外,何梦华于黄梅戏电影、风月片、魔幻片、恐怖片等领域皆有建树;1966年与何藩、岳华共同打造的魔幻巨制《西游记》更成为了当年邵氏的制胜法宝,更代表了当年香港电影最高特效水准。

跟风大王罗维在投身嘉禾之前亦于邵氏公司风生水起。因张彻《独臂刀》的影响,罗维的武侠片亦受众广泛,罗维的作品善于展现奇人奇事和奇景,期中对秘境的探究更受还珠楼主以及台湾新派武侠作家影响,包括《龙门金剑》和《冰天侠女》等。无奈罗维作品在角色呈现上依旧过于脸谱化,加上电影风格同质化严重,于邵氏无晋升空间后,1971年便投身嘉禾,与李小龙的珠联璧合倒成为一段佳话。

作为李丽华的爱人,严俊当年在邵氏公司极具话语权;而在黄梅戏电影中风生水起后,他亦跟风于武侠片中试水。无奈严俊导演拍出的四部电影皆反响平平,水土不服之感尤为明显;而在1971年导演最后一部武侠片《玉面侠》之后,便脱离邵氏,至次年息影、远居美国。

4

在70年代武侠电影的黄金期,邵氏公司人才源源不断。除却以上几位之外,包括申江、叶荣祖、鲍学礼以及从韩国远渡而来的大导演郑昌和,郑昌和一部惊世之作《天下第一拳》阳刚狠辣、品质上乘,电影版权卖至海外后更引起巨大轰动,深受好莱坞喜爱;主演罗烈也成为李小龙之前最受瞩目的香港功夫巨星。

以副导演出身的程刚60年代后在邵氏片场逐渐站稳脚跟,1968执导的第一部武侠片《神刀》让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剧情之离奇、风格之悲壮远超同期武侠片;经历了《豪侠传》的过渡之后,程刚在70年代几乎部部佳作。程刚作品风格沉稳大气、凌厉悲壮,且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在展现了超高的调度水准外,对细节的把控细致入微。其中1970年的《十二金牌》和1972年的《十四女英豪》更两度获得金马最佳影片,风光一时无俩。在程刚息影后,儿子程小东子承父业,在动作指导风格上自成一派,开创了一番新天地。

随着古龙文学的大热,作品的电影化改编亦提上了日程;在经历了徐增宏的《萧十一郎》失败尝试后,五年后的《流星蝴蝶剑》却一鸣惊人。《流星蝴蝶剑》神形具备,深得原著精髓;而以粤语文艺片见长的楚原导演在对古龙电影的驾驭上恰如其分:电影中既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又有云谲波诡的杀机;既有迷雾重重的悬疑,又有武功超群的豪侠。楚原在70年代后期化身为古龙专业户,与狄龙和倪匡间更产生极好的化学反应,于邵氏中期共产出了18部古龙武侠片,且部部精品、未见偏颇之作,称之为作为古龙于荧幕最好的诠释者都不为过。

80年代后随着古龙热潮的褪去,楚原的武侠片更见魔幻和神鬼元素。根据《倚天屠龙记》衍生出的《魔殿屠龙》则把武侠元素与天神传说相融合,包括《日劫》《妖魂》等片更脱离原有武侠之范畴,神魔大战、星宿下凡亦不再话下。在邵氏停产后,楚原亦着力培养新人,而与周星驰之间的合作更成为一段佳话。

在楚原的影响下,悬疑惊悚武侠也被邵氏公司反复改编,其中华山导演自成一派。华山导演师承于楚原但剑走偏锋,比楚原更犀利和极端。在两部怪诞武侠“惊魂六记”《水晶人》和《血鹦鹉》中,尤其展现了对神秘场景的调度才华,而电影故事之离奇、设定之古怪亦于此前邵氏作品中前所未见。

5

相对楚原的原著文学改编分支,由张彻和张家班蜕变而出的刘家班同样扛起了邵氏中后期武侠片的大旗。刘家班由邵氏武指刘家良领队,刘师傅根正苗红,为南拳四代正宗传人;在加入邵氏公司后,在电影武术设计上尽心尽力,且大幅度革新了电影的打斗场面。而在自己亲执导筒、组建团队后,更毫不保留展现了在武术设计上的超凡才华。

在刘家良执导的《少林三十六房》、《十八般兵器》和《武馆》等电影中,南拳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得到了高度统一;电影中每一打斗场面皆赏心悦目,让人大呼过瘾。脱离邵氏后的刘家良与成龙联手拍摄了《醉拳2》。《醉拳2》风靡海内外,被好莱坞列位年度十大卖座电影,此片叶成为成龙演绎生涯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

另一位金牌武指唐佳早年拜于袁小田门下,为张家班最核心成员之一;在张彻老师远走台湾组建“长弓”后,唐佳才得以自立门户。无奈当时武侠大势已去,导致其个人影响力却远不如刘师傅般风生水起,在邵氏末期80年代拍完《少林传人》、《三闯少林》和《洪拳大师》三部电影后便隐退于江湖,深藏功与名。

在邵氏后期,罗马、徐虾、鲁俊谷和孙仲等导演的上位,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才断层的空白,期间诞生出了如《锦衣卫》、《天蚕变》等品质尚可的武侠片。无奈当时邵氏公司发展已呈明显颓势,在新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武侠的受众日渐稀疏,观众的流失导致了武侠类型量质齐跌的恶性循环。即便邵氏着力培养新人,无奈他们皆无法支撑大局、逆转乾坤。香港文化发展日新月异,80年代中期邵氏武侠的江河日下,多位导演亦不再坚守固有领域,纷纷寻求发展、另谋高就。1985年,邵氏公司宣布停产。

经历了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文化输出,邵氏公司与香港经济一同起飞,却早于香港经济陨落。邵氏影人更以史诗般的气魄构建起香港武侠电影体系,让武侠电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电影瑰宝。每个喜爱老港影的朋友,无不惊叹于荧幕内的英雄气魄、着迷于光影中的侠骨柔情。

在耗尽了所有能量后,这座为香港影迷服务近30年的庞大电影帝国终在1985年油尽灯枯、寿终正寝。邵氏公司在各类新电影浪潮的冲击下,缓慢前行、怠于变革,即便后期积极调整市场策略,无奈终抵不住时间的沙漏,以至在80年代后期被新武侠文化彻底取代。

在一批又一批的武侠电影人跟随时代从邵氏离去后,他们于武侠电影史上所镌刻的侠影精神,却值得每一个影迷去尊崇和致敬。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