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数。有为民请命者,有见利忘义者,形形色色。但是在这么多人中,我还是比较喜欢苏轼的。苏轼的诗,或豪气,或不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洒脱。

今天就请大家和小馆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千古大文豪,苏轼,东坡居士。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1)

明月高悬,故人远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宋史.苏轼传 》

一、一门三进士,父子是豪杰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而苏家父子全部上岗,人称三苏。可以说是家世显赫了 。如此之人,少年成名,应该是非常春风得意了吧。但是有时越是如此的人,身世大概越是坎坷吧。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这场的主考官是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因此毫无悬念,三人皆中进士。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2)

竹杖芒鞋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宋史》

本来迎接苏轼的应该是少年成名,春风得意吧。但是接踵而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的磨难。就在刚中进士不久,母亲突然病故。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刚回朝不久,王安石变法就开始了,因为与王安石意见相左,于是被迫离开京城。本来大好的前程断送了。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3)

饮酒望月

年少成名,前程远大,但是却因为直言无忌,自此跌落深谷,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是正是这样的磨难使苏轼最终成为了那个闪耀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坛的人物。

自古磨难多英豪,谁都有出头的机会,在这个时代,只要你对生活一直饱含热情,未来总会可期。

二、徙知徐州,治理一方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当时正遇上黄河决口,连天大雨不止,为阻挡水患,苏轼与将士们同吃住,坚守城楼,最终消除水患。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真的为国为民之人。

“及移守徐州,览观山川之形势,察其风俗之所上,而考之于载籍,然后又知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而兵卫寡弱,有同儿戏。” ——《上皇帝书》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4)

老来潇洒

后来他又建苏堤、筑黄楼、种植青松、访获石炭,于徐门石潭祈雨,于徐州汉高帝庙祈晴,于萧县雾猪泉祈雪,与弟弟苏辙会宿于逍遥堂百余日。为当地人民办了很多好事,可以说是造福一方,绵延几代。

元丰二年,却又因为乌台诗案被打入大牢,多亏弟弟苏辙极力相救,以及王安石等人搭救(由此可见,老王此人还是比较靠谱的)才免去死刑,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自此,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开始了。那个真正傲立于文坛的巨人也开始了。

三、发配黄州,高山流水

苏轼被发配黄州以后,心情郁闷至极,常游赤壁,写下来那两篇传诵至今的赤壁赋。而且他也发明了几道令现在吃货为之倾倒的名菜美食,如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5)

闲情逸致

此事虽然没有了报效国家的机会,但是同样没有了朝堂斗争的险恶与困苦。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因此王安石一派被打压,旧党被重新启用,苏轼也被召回京都。

八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轼乞补外,以两学士出知定州。时国事将变,轼不得入辞。——《宋史》

经过这次发配苏轼应该学会收敛了吧,但是苏轼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当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于是结果就是,他也被旧党所不容,再次被发配。

自此以后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岛儋州,后来死在了回京的路上,常州。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6)

醉卧石台思美味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但 他每次被贬都不是因为自身出了什么问题,都是因为直言敢谏,得罪小人而被贬。后来就像苏轼写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当真是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一辈子大起大落,留下千古诗篇,万万人传颂,做人如此应当是自豪了。

至今犹记那首“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何等不知所味,何等萧索。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7)

誓问苍天

其实我更喜欢的就是苏轼的那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知怎地,听完这词,心里顿感安静,一时间竟觉得世间苦难不过如此,不如出去走走,看看,一切顿感光明。

后来的后来,一切无影无踪。那些陷害过苏轼的人化为尘土,苏轼也随风而逝。但是苏轼的词千古流传,辞曲惊天人,声震九重天。

参考资料:《上皇帝书》《宋史》

大家好,我是“小巷历史馆”,坚持原创,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或者动动小手给我点个赞,谢谢。#文史知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