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这两年来,人类与新冠疫情大流行抗争。与此同时,人们不断利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保持着高密度的沟通。数字艺术也成了这两年来不少艺术创作者的出发点和书写方式。

澎湃新闻获悉,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近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吸引包括中国、美国、德国等7个国家超60位艺术家、艺术团队参加,汇聚了55件数字艺术作品。有机的生命体和无机的智能之间关系的反思是展览重点呈现的命题。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1)

展览现场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2)

现场观众体验

有机的生命体与无机的智能

此次亚洲数字艺术展是由邱志杰、陈抱阳策展,带领观众体验虚构和未来之间的运作空间,走进数字媒介所生成的新世界和新文明之中。

开幕式上,策展人公布了此次亚洲数字艺术展艺术奖、科技奖、U19奖(19岁以下)获奖名单。其中,沈京京 《奇点》获得“ 亚洲数字艺术大奖 ”。这件作品是一个结合了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和沉浸式声音设计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此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家身处于加速数字化世界的个人体验。艺术家创造性地发现赛车游戏与人类技术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摩尔定律、加速回报定律之间的联系,在赛车游戏中,用户通常可以通过收集道具来进行加速,这与加速回报定律中每一个新技术诞生,加速曲线就以指数级攀升的现象不谋而合。此作品运用赛车游戏的运作原理作为整个体验结构的设计基础,在体验的过程中,观众将看到许多我们曾经使用过的以及正在使用的技术隐喻,包括移动电话、蓝牙、信息高速公路、聊天机器人等,通过观察和收集这些“隐喻”,体验虚拟现实中不断加速的世界,最终实现“奇点”。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3)

沈京京《奇点》

在数字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时代,技术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 雷·库兹韦尔提出科技奇点将在2045年发生。史蒂文·沙维尔表示“不管喜欢与否,我们每个人现在都是加速主义者”。基于当今人们对技术发展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研究,《奇点(Singulairty)》作为一个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旨在把以加速度到来的科技奇点场景进行视觉化。 此项目通过设计一个去中心化的秩序,创造一个被遗弃和被遗忘的世界,并邀请观众重新思考有机生命体与无机智能之间的关系。

而有机的生命体和无机的智能之间关系的反思也是数字艺术展重点呈现的命题。

一件孙方正《修格斯末裔的低语》,艺术家每30秒拍摄⼀张黏菌生长的照片,拍摄26小时并合成3分钟的影像。然后通过Max/MSP/Jitter实时拾取并处理黏菌生长的影像,然后通过Jitter和openCV视觉分析库将其轨迹的坐标数据、运动数据分轨输出Midi信号到Bitwig的the grid模块环境,从而将Midi信号转换为控制声音合成参数的波形数据,最终生成声音。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4)

孙方正《修格斯末裔的低语》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5)

孙方正《修格斯末裔的低语》

还有一件作品,将鸡蛋与电脑机箱放在一起,随着机箱的运转和温度的上升,这些鸡蛋将在一段时间内孵出小鸡。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6)

将鸡蛋与电脑机箱放在一起,从而孵化小鸡。

人造生命体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生态构建的一环?在作品《噬光虫》中,艺术家想象并制造了这样的一种生物:它们以光为能量,在昏暗环境中休眠蛰伏,只会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便更好地接受“养分”,当有光靠近时,它们会兴奋地朝向光源移动,并在尾部发出光亮来指引身后的同伴,以此类推来完成集群趋光的行为活动。实际上,个体生命存在的依据,可能正来自对其他生命体的感知与反馈,就像人类社会中的责任感和同理心。现场观众纷纷用手机的光源来驱动墙壁上的“噬光虫”。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7)

《噬光虫》

《安全屋(Safe House)》以储物柜形式呈现,通过平版电脑打开柜门,每个储物柜皆展示一个男性或女性的人像,正在重复各种体力消耗动作。作品道出了新型冠状病毒下强制社交隔离的现实情况,在禁足威胁的范围内,人们过着超越形而上思考的荒诞生活。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8)

《安全屋(Safe House)》

如果技术没有温度

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趣味,但也时感受着人为操纵下技术的冷酷。

在日本和歌山县东牟娄郡太地町,有一项拥有几十年历史传统的行为——当地的渔民会在每年的9月中旬至次年3月对海豚和小鲸进行2万余条的抓捕,由海豚训练员筛选出的优质海豚,将运往世界各地的海洋馆,为海豚表演提供储备量,这也形成了一连串巨大的产业链,而没被选中的海豚,也将被捕杀,以鲸鱼肉的方式在菜市场进行售卖。在各种谴责之下,当地太地町渔民和政府备受国际舆论争议和压力,但对于他们而言,当地人们的生计全部依赖于这项贸易,甚至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这是一项传统文化,只是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不同,捕杀的动物不同而已。

现场的一件作品以血色海豚湾为主题,建造6个视觉交互空间,玩家控制虚拟角色,可在这虚幻与真实的空间中行走浏览。每个空间所带给人的感受有所不同,有海豚的悲鸣空间,有太地町村民维系情感的空间,有爆炸式媒体空间,用不同空间的呈现方式,介绍了海豚湾事件的缘由,当玩家走过湖岸,穿过湖底,最终来到海豚骨时,也能认识到整个事件的复杂与多面。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9)

《海豚湾》

抱抱熊是每个孩子童年最柔软的记忆,抱着入睡,抱着嬉戏。当我们长大后所面对的种种沮丧、难过、愤怒、悲伤,是否会让你想起这只尘封的小熊,现场展览的一件作品中,爬虫(python)抓取了各个角落的人们发表在不同平台上的沮丧心情并告诉了它,抱抱熊就会根据观众的情绪抽打自己。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10)

抱抱熊会根据观众的情绪抽打自己。

一件名为《钟》的作品,源于对福利国家的烟草行销与禁烟之间的博弈研究。在福利国家中,烟草业资本和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组对立关系,即税收与医疗成本之间的矛盾,这组对立关系最终显现为,烟草业的行销方式与福利国家政府禁烟政策之间的博弈。在这组博弈中,烟草扮演着一个既好又坏的角色。因为福利国家的制度特性,烟草行销与禁烟之间的关系使得背后的资本逻辑促使烟草业和政府互相僵持,但在这之中持续做出牺牲的,却是人民的健康。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11)

作品《钟》里,机器人会隔一段时间吐出一个烟圈,并击打在钟上。

作品《进化》中,艺术家制作了32台两轴机械臂,并给每台机械臂都安装了扩⾳器。算法⽣成的⾳乐实时驱动32台机械臂的运动,机械臂或步调⼀致,或各⾃独⽴的运动,像是有生命。以前我们驯化小麦和野兽,现在我们也驯化机器,控制、支配机器。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12)

《进化》

在中国古代文学《桃花源记》中,乌托邦世界被描述为拥有 “整齐排列的住宅 (屋舍俨然) ”。看着当今的现代化都市,我们是回到了这样一个仙境,还是说这列高速列车把我们推向了另一个地方?现场的两件作品《重返桃花源》《庄生梦蝶》都是对寓言、对古典文学意境的重写。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13)

《庄生梦蝶》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14)

《重返桃花源》

一件《未知生命体2号(Unknown living object No.2)》,是作者对于人造机械生命形态对人类科技发展程度是否已到达一种过度的探讨,作品所运用的三维技术、机械动力结构、电子原件,金属加工技术都是当今社会的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将这些技术包裹在华丽而复杂的并且尖锐而锋利的外表之内,想要接触这人造物的人往往会被其所伤。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15)

《未知生命体2号(Unknown living object No.2)》

张骏的《渴望飞翔》是一个巨大的转轮构成的装置,虽有翅膀,但再努力也飞不起来,辛苦走了半天又回到了原点。而用高科技,可以在增强现实的空间中飞翔起来。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16)

张骏《渴望飞翔》

数字艺术与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17)

张骏《渴望飞翔》

据了解,今年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采用特邀作品加征稿的模式,投稿来源遍布全球各地,很多数字艺术的创作者都有全球旅行和生活经验。投稿者上至年逾花甲的老艺术家下至十几岁的少年,教育背景则溢出了艺术领域。每一个创作者都有若干个系列的大量实践,并非偶尔试水。可以说数字艺术已经不再是一种先锋尝试,而是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书写方式,乃至是他们体验这个新世界的基本方式。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刘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