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2)

提起荔湾西村,人们总会想起它的工业历史印记。在民国时期,西村曾是广东第一工业园区。时间再往前推移,其实早从宋代起,这里就已经有了“西村窑”陶瓷工业区。

兴盛于宋代

西村窑曾经蜚声海外

昔日的西村,既靠近广州古城,又靠近古码头,水陆交通便捷,宋代便在此建起大型陶窑,烧制陶瓷出口南洋及阿拉伯,当时所需瓷土和燃料木柴,通过水上运输从广东各地运来。当时,广州作为陶瓷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中转站,商埠兴建、商铺林立,陶瓷商品需求日益增大。为了减少运输费用,适应不断扩大的需求,西村窑应运而生。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3)

1956年发掘西村窑。图源 中国陶瓷杂志

西村窑的窑址位于广州西村增埗河东岸岗地上,南北长一公里多。“西村窑”陶瓷花式多样、形态各异、质优价廉,深受海内外人民的欢迎,在当时裴声海外,享负盛名。据了解,广州西村窑是宋代岭南地区生产外销瓷器的重要窑场,其产品在西沙群岛及菲律宾、印尼等地都有发现。西村窑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等地,在日本、西亚和东非也有少量出土器皿。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4)

介绍西村窑的有关书籍。

工艺特点明显

具有民间风韵特色

据了解,当代发掘出的当年依山而筑的龙窑窑基残长36米,最宽处4米,高约2米,可达一次烧制各类器物两三万件的规模。

西村窑当年的制作有着明显的工艺特点:

以轮制法为器件制胚成形的主要方法;

瓷产品以主要以单色釉为主;

品类丰富,型款繁多,出土的陶瓷产品有碗、盆、杯、碟、执壶、凤头壶、罐、灯、炉、枕等日常用品近三十种,雀食、蛊、埙、狗、碾论、漏斗等杂器十多种,同一类型器物有多种多样的造型设计款式;

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法、印花、彩绘、镂刻等,尤其是彩绘落笔挺拔有力,粗犷淋漓,构图自由奔放,在统一类型器物中,几乎没有一个彩绘装饰是完全相同的。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5)

宋 西村窑青釉盆 图源 中国陶瓷杂志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6)

宋 西村窑青釉褐彩绘军持 图源 中国陶瓷杂志

资料显示,宋太祖于公元971年在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主管海上贸易的市舶司,西村窑应是在此之后建立。至南宋时(公元1127年起),中国海上贸易中心转至福建泉州,广州的外贸陶瓷需求大大减小,加之西村窑只靠水运瓷土和木柴、生产成本较高的民窑,在众多瓷窑竞争中,只能停产。据专家考证,大概存在了150多年。

匠心传承

“复活”西村窑陶瓷文化

梁向昭是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村窑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陶艺创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曾经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关注到了广州本土文化西村窑,并从此产生了对西村窑浓厚的兴趣。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7)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将西村窑的历史文化、技艺,与自己从事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把西村窑的制瓷技艺一个一个还原出来。在这个过程,我感受到我们广州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一件件作品的出世,我也慢慢提高了对以前那种旧器皿、旧物件的理解,烧出来的作品逐渐成熟。”

梁向昭告诉小荔,在最早期,自己是通过收集图片书籍等各方面的资料,对西村窑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将西村窑的工艺慢慢复刻出来。在西村窑制瓷技艺方面,自己在创作时会保持严格的标准,从泥土成分,釉料成分与结构,到烧制工艺的控制等等,都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制瓷技艺,按照古时候原矿物质的材料选取与烧制工艺将作品复烧出来。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8)

在采访的过程中,梁向昭向小荔简单展示并介绍了创作西村窑作品时的一般步骤。首先是手拉坯,在梁向昭的手中,拉坯机上混沌的泥土逐渐成型为一件“同心圆”的作品。拉好坯后,等泥坯晾干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进入到了第二步修坯。梁向昭利用修坯刀、海绵等工具将泥坯进一步完善,并在修坯完成后,在泥坯表面运用刻花、镂空等不同的工艺来进一步装饰。

“做完这些工艺之后,我们还需要继续把泥坯放进窑里,进行第一次烧制,这次低温烧制称为素烧,素烧出窑后,我们根据需要的效果,在陶瓷表面上不同的釉。上好釉后,再次将陶瓷放进窑里,进行第二次釉烧,这次烧制称为高温烧。因为不同釉的溶解点不一样,我们也会根据溶解点调整烧制温度。”梁向昭说道。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9)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0)

西村窑的产品以生活器皿为主。

因为西村窑的产品以生活器皿为主,所以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显得非常重要。秉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每次烧制出来的产品,梁向昭都会送去进行化验。只有产品符合了有关标准,才会继续烧制、生产出来。“我们使用的原料,在制作之前要做一次检测,烧制出成品后,我们也要做第二次的产品检测。”梁向昭表示。

除了生活器皿的烧制,平时里,梁向昭也会秉着对艺术的痴迷和热爱,创作一些艺术作品,比如《德钟壶》《一定会胜利》等等。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1)

以赞美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为主题,用传统工艺创作而成的《德钟壶》。

西村窑作品里

藏着奇妙的微观世界

眼前的画面色彩斑斓,宛如油画般美丽,一件件看似平常的西村窑器皿,在高倍的放大镜下,竟然隐藏着一个“大千世界”,独特且神奇。在梁向昭的演示下,小荔观赏到了西村窑微观世界的震撼画面。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2)

梁向昭表示,自己在烧制瓷器过程是非常开心的,而且内心充满了期待,因为每一件看似一样的作品,在烧制过程中因为窑变的效果,最终在微观的视角下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3)

为了更好地研究、推广西村窑文化,2018年,梁向昭还专门成立了西村窑陶瓷艺术研究院,他希望能通过对西村窑的历史文化的研究,汇聚更多学者、教授、艺术家等社会各界人士与社会大众,一起重新激活和弘扬西村窑文化。

【文字 广州荔湾发布编辑部 陈丹婷】

【图片 广州荔湾发布编辑部陈丹婷、荔湾人才、中国陶瓷杂志】

【编辑 邓菲菲】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4)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5)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6)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7)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8)

点分享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19)

点收藏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20)

走进中原名窑(荔湾城记西村窑陶瓷)(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