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医学基础知识里生理学各章节涉及到的重要名词解释进行整理,今天我们总结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一章节的名词解释,具体内容如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神经调节的解剖名词解释?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神经调节的解剖名词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解剖名词解释

我们对医学基础知识里生理学各章节涉及到的重要名词解释进行整理,今天我们总结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一章节的名词解释,具体内容如下:

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胆碱能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可分为M型受体(毒蕈碱受体)和N型受体(烟碱型受体)。它们因分别能与毒蕈碱和烟碱这两种生物碱相结合并产生两类不同生物效应而得名。

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后发放: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或后放电。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稍释放抑制性递质,能使所有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其它神经元都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

突触前抑制:发生于轴-轴式和轴突-胞体式联合突触,是由于突触前末梢受轴-轴式突触传递的影响而使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轴突-胞体式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而产生的抑制效应。由于这种抑制改变了突触前膜的电活动,所以称为突触前抑制。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联络核在结构上大部分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因此也归入该系统。

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缩,这一反射效应称为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肌紧张:是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反射。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一侧优势:一侧优势指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词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右侧皮层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

以上是针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一章节的名词解释汇总,更多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请关注中公卫生人才网医学基础知识备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