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来自公众号 阎石大夫 的《阎大夫三说磨玻璃结节(GGO)》,该文章将混杂密度的磨玻璃结节的各类指南做一总结,并总结其共性特点,给临床大夫很好的指导作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肺磨玻璃结节几年会有变化?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肺磨玻璃结节几年会有变化(肺上的那些磨玻璃结节)

肺磨玻璃结节几年会有变化

学习来自公众号 阎石大夫 的《阎大夫三说磨玻璃结节(GGO)》,该文章将混杂密度的磨玻璃结节的各类指南做一总结,并总结其共性特点,给临床大夫很好的指导作用。

纯磨玻璃结节(pure GGO, pGGO)的生物学行为友好而惰性,可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变化,处理方式上以定期观察为主。pGGO的特性较为均一,典型的pGGO在影像形态上易于辨识,但混杂密度磨玻璃结节(mixed GGO,mGGO)复杂而富有争议。目前常用的各家指南对于mGGO的规定和推荐如下:

1、NCCN NSCLC guideline规定(延承Fleishner学会标准):

①mGGO<6mm无需随访。

②≥6mm时,3-6个月后复查薄层CT,观察mGGO中实性成分是否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每年复查一次薄层CT直至5年。

③如果发现实性成分≥6mm,考虑PET/CT检查或者活检。

2、NCCN lung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规定(更多地延承Lung‐RADS标准):

①筛查时发现的mGGO,≤5mm时每年复查薄层CT。

②mGGO≥6mm但是实性成分≤5mm时,半年复查薄层CT,如薄层CT无变化,每年复查薄层CT。

③mGGO≥6mm,实性成分达到6-7mm时,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或者考虑PET/CT检查,对于PET/CT提示低风险患者,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对于PET/CT提示高风险患者,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如果3个月复查薄层CT没有变化,则每年复查薄层CT。

④mGGO实性成分≥8mm,建议增强CT检查和/或PET/CT检查,对于低风险患者,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对于高风险患者,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如果3个月薄层CT没有变化,6个月后再复查薄层CT,如果还没有变化,每年复查薄层CT。

⑤随访过程中实性成分增大≤3mm,3个月复查薄层CT;随访过程中实性成分增大>4mm,建议增强CT检查和/或PET/CT检查,对于低风险患者,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对于高风险患者,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

3、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规定:

①mGGO≤8mm,建议薄层CT在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复查,此后1-3年每年需要复查一次。

②mGGO>8mm,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对持续存在的mGGO采取PET,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等检查/治疗方式。

③mGGO>15mm,建议直接进行PET,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等检查/治疗方式。

4、美国放射学会Lung‐RADS规定:

①mGGO<6mm,12个月复查薄层CT。

②mGGO≥6mm但是实性成分<6mm,或新发mGGO<6mm时,半年复查薄层CT。

③mGGO≥6mm,实性成分达到≥6mm但<8mm,或者新发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增长<4mm,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如实性成分≥8mm,可考虑PET/CT检查。

④mGGO实性成分≥8mm,或新发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增长≥4mm,建议增强CT,PET/CT和/或穿刺活检,具体方式取决于恶性肿瘤可能性及患者合并症情况。如实性成分≥8mm,可考虑PET/CT检查。如筛查过程中发现新发较大结节,可1个月复查薄层CT以排除感染性疾病。

5、英国胸外科学会BTS规定:

①mGGO<5mm无需随访。

②mGGO≥5mm,3个月复查薄层CT,如CT无变化,用Brock模型评估恶性风险。低风险患者(恶性风险<10%)在1年,2年和4年时复查薄层CT。

③mGGO实性成分增多,建议切除或非外科治疗。

④恶性风险>10%行PET/CT检查。PET/CT检查后再次用Herder模型评估,恶性风险<10%,继续保持CT随访;恶性风险10-70%,考虑穿刺活检;恶性风险>70%考虑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身体情况不适合手术患者)。

6、亚洲共识规定:

①mGGO≤8mm,3、12、24个月复查薄层CT,根据临床判断和患者情况决定是否年度复查薄层CT,如果有细菌感染征象可考虑经验性抗炎治疗。

②mGGO>8mm,3个月复查薄层CT,如果有细菌感染征象可考虑经验性抗炎治疗。如果3个月后mGGO不消失,进一步穿刺活检和/或手术切除。

从以上世界各地不同诊疗指南中就可以看出,对于mGGO的处理原则,目前并未形成统一模式。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共性:对于直径≤5mm的mGGO,其危险性极低,有的指南认为不必随访,有的指南认为年度复查薄层CT足矣。所以,对于比较小的mGGO,每年复查是完全可以放心的。另外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实性成分的大小是决定mGGO下一步处理方案的重要因素。其中5mm是一个重要阈值,实性成分≤5mm,mGGO仍然可以观察半年后再复查薄层CT。一旦实性成分>5mm以上,复查间隔就建议缩短至3个月了。实性成分越大,医生就会采取越严格谨慎的监测策略,以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也是很多临床指南将实性成分>5mm作为手术指征的原因。

那么如果选用更严格的标准是不是会更保险?研究结果发现:如果把实性成分≤3mm的mGGO都判断为癌前病变或微浸润癌(即AAH或MIA,这是两种被认为可以治愈的病理类型),准确率为100%,即所有实性成分≤3mm的mGGO都是预好的病理类型。反之,如果把实性成分>3mm的mGGO都判断成浸润性癌,那么准确率只有42%,也就是说,实性成分>3mm的mGGO,仍有一大半是AAH或MIA。可以说,实性成分3mm的这个标准,已经是积极治疗的极限了,再将阈值降至3mm以下,就有过度治疗之虞了。实际上,以实性成分≤5mm为判断阈值,诊断AAH或MIA的准确性仍然高达89%,以实性成分>5mm为判断阈值,诊断浸润性癌的准确率只提高至61%,也就是说,实性成分>5mm的mGGO,仍有39%是AAH或MIA(数据来源2014年JTO杂志)。

担任现行肺癌第八版TNM分期病理学方面的首席病理学家的Travis医生,直截了当地将实性成分≤5mm的mGGO归类为临床分期T1mi(即临床分期MIA),由此可见主流学术界对mGGO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