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一共存在了790年,经历了32代37任君王,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以公元前770年为划分时间,西周从公元前1046开始至公元前771年结束,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至公元前256年结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姬姓贵族诸侯国?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姬姓贵族诸侯国(周朝君王系列第①篇)

姬姓贵族诸侯国

周朝一共存在了790年,经历了32代37任君王,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以公元前770年为划分时间,西周从公元前1046开始至公元前771年结束,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至公元前256年结束。

周朝的前身是居住在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族(即姬姓部族) ,相传因“姬水”而得姓为姬。

姬姓部族的始祖叫姬弃(即后稷),是帝喾的妻子有邰氏女姜嫄所生,出生地在稷山(即今山西省稷山县)。

姬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在尧舜时期被任命为后稷(即部落联盟议事会的九官之一),掌管农业,教民耕种,是第一个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后来,尧帝把有邰(即今陕西省武功县)分封给姬弃,于是姬弃成为了部族的首领,并被后人尊为稷王(或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

姬弃死后,由儿子姬不窋继任后稷,掌管农业。

当时正处于夏朝第三任君王姒太康主政时期,发生了“太康失国”事件,姬不窋因此丢了官带着姬姓族人流落到了戎狄(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之地定居。

在新的居住地,姬不窋带领姬姓族人开荒耕种各类庄稼和植树种花,以及养猪、养牛、养鸡等。

姬不窋还改变了姬姓族人地穴式居住的生活习惯,改为住在窑洞里,并且兴建了不窋城,以便更好的保证部族安全,从而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姬不窋死后,儿子姬鞠陶成为新的姬姓部族首领。

鞠陶执政后,先后占领了环江两岸及白马川、合水川,范围包括今庆阳县、环县、华池县全部及合水县的大部分土地。

姬姓部族居住所在地原来以游牧为主,姬鞠陶主政时期,联合当地戎狄民族,将畜牧、农业一齐抓起来,种植、养殖、狩猎同时并举,迅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姬鞠陶还领导姬姓族人集中修建窑洞,出现了以窑洞群为标志的居住村落,从此过起了定居生活。

为了消除了水患,保护了不窋城免受洪水的侵害,姬鞠陶带领姬姓族人挖土改河、凿石运土,将土龙岭挖开了一个大口子,使马莲河水从山口中间流出,同时凿开鹅池洞,解决城内居民的吃水问题。

姬鞠陶为姬姓部族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被后世周朝之人尊称为“周老王”,部分家庭为了纪念他就以鞠为姓,姬鞠陶也因此被认为是鞠姓人的始祖。

姬鞠陶去世后,由儿子姬刘继任姬姓部族首领。

姬刘主政后,继续致力于耕种,还到处察看土地性能,发现了豳(亦作邪,今陕西省旬邑县)这个地方三水相拥,风水极好,就落脚定居下来,从而创建了豳国部落。

姬刘在豳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

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姬刘带豳国人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采掘矿石,伐取木材,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

姬刘创建豳国后,以麻雀作为图腾,这也是豳字的来源。

相传姬刘发现在狩猎时被围困在洞中的野猪野性减弱了,就把野猪驯服后圈养起来,这也成为家养猪的开端。

据说姬刘还发明了玉面,后人为感恩姬刘也把玉面称为“御面”。

姬刘创造性利用当地有利的高原沟壑地形,凿洞而居,让民众过上了定居生活,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窑洞也因此成为了农耕的家园 。

受戎狄的欺压和侮辱的影响,姬刘对礼仪特别重视,把饮食、起居、巡狩、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规范起来,纳入"礼"的范畴 ,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

慢慢的礼仪风俗成为了基础浓厚的文化活动,更是发展成为豳国的一种信仰。

姬刘让民众过上了好日子,各部族的人感念他的恩德拥护和归顺他,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姬刘开始的,所以诗人创作歌诗乐章称颂他的德行。

姬刘被后人尊为神圣,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日,庆阳、旬邑、长武、彬州等四方百姓赴公刘(即姬刘)庙拜谒祭奠,缅怀这位华夏农耕文化的不朽开拓者。

姬刘死后,他的儿子姬庆节成为了豳国部落的首领。

姬庆节继承祖业,正式在豳地建立了国家,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方国。

姬庆节死后,他的儿子姬皇仆即位。

姬皇仆继承姬刘和姬庆节时代奠定的农业基础,继续在豳一带发展农耕。

姬皇仆死后传位于儿子姬差弗。

姬差佛死后传位于儿子姬毁隃。

姬毁隃死后传位于儿子姬非。

姬非死后传位于儿子姬高圉。

姬高圉死后传位于儿子姬类(即公叔祖类)。

姬类死后传位于儿子姬亶(即公叔亶)。

姬亶是一个上承姬稷、姬刘之伟业,下启姬昌、姬发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姬亶主政时期,正是商武祖子瞿任商朝君王时代,他继承了姬姓先祖遗风,继续致力于豳地的开发。

春季,姬亶和妻子太姜亲自下地,不怕劳苦,辛勤耕作;夏季,暴雨倾作,姬亶与青壮年一起,加固堤堰,疏浚河道;秋季,黄叶飘零,姬亶带领大家收割、打碾、贮藏粮食;冬季,大雪纷飞,姬亶忙着走家串户,访疾问苦。

姬亶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带领国家逐渐走向强盛。

由于西北戎狄屡犯豳地(今陕西彬州市和旬邑县一带),姬亶就带领国人沿着漆水翻越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

姬亶在周原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

因地处周原,故姬姓从此称周人。

姬亶率氏族定居周原后,对公职官员的任命开始脱离血缘关系,形成了复杂的官僚统治集团。

同样,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宗庙之祀和家社之祭并重的整合,初步形成了一套发于家族或宗族、涵盖社会、上达国家的祭祀系统。

姬亶迁岐建国后,加强与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东联强殷,西抗诸戎,为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姬亶一方面强化着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调整着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使周国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奠定了灭商的基础。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姬亶死后,他的儿子姬历(即季历)继位。

姬历即位后延续了原有的政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和商朝建立友好关系,又与商朝贵族任氏通婚,娶太任为妻室,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同时他还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使周部落成为商朝后期在西方的一个强大的部族,甚至得到了商朝君王的赐封成为西方霸主,号称西伯。

后来姬历遭到商商朝君主商德王子羡的猜忌被囚禁绝食而死。

姬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继位。姬昌继位后,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在治岐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

同时规定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裕民政治,即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

通过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

姬昌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国力日渐强大。

姬昌因为献地换取商纣王废除炮烙酷刑受到百姓的爱戴。

后来遭到崇侯虎陷害被商纣囚禁,姬昌通过献上重金厚礼获得释放,并得到了弓矢斧钺的赏赐和专征大权。

姬昌主政时期,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商朝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姬昌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后灭商建周,成为周朝的开国君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