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崔贯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孩子去检查心理科乱说怎么办?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孩子去检查心理科乱说怎么办
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崔贯利
小明语录
药物永远解决不了孩子思想观念的问题。
01
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有一个家长前段时间说:我的孩子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症。
小明老师说:
你不要轻易下结论,你刚才大概跟我说了孩子的一些表现,我觉得你还是多看几家大医院,特别是真正的专家门诊,然后互相比对一下。
今天孩子的妈妈高兴的过来说,重新找了好几家医院,最后诊断孩子并不是阿斯伯格症。
如果当时按照第一次诊断结果开始吃药,小孩儿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或者耽误了他真正的病情,那就可怕了。
02药,吃了就不能停
大家要知道精神科的误诊率本来就很高。
说到底,那概率就跟摇硬币差不多。
所以但凡遇到这类的问题,一定要多跑几家大型医院,多找几个真正的专家,诊断都不清楚,就乱吃药,那才可怕。
精神病类药物对人的影响是对大脑的生化平衡,那可不是一般的影响。
如果你本身没有病,吃药照样可以吃出问题来。
而且药物一旦影响了大脑生化平衡,还不能轻易停药。
一停药,就会出问题。
03有没有心理健康的人?
精神病医学和心理学都不属于成熟的学科。
全世界目前对于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也没有一个完全明确的定论。
这就是为什么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是多范式学科的原因,因为它涉及到基因、文化、社会等等各种因素。
甚至正常人经过诱导都可以诱导出精神疾病。
所谓的心理健康,更是一个没法定义的标准。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精神科医生敢断定你心理健康。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顶级的精神病专家,敢保证你不会自杀。
他连他自己会不会自杀都不敢保证。
04精神病医学的现状
所以对于精神医学,特别是用在儿童身上,那更是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而且对于儿童精神病的诊断和成人的精神病诊断更是完全不一样,需要专门的资格认证。
中国拥有儿童精神病诊断资格认证的医生其实很少,据说不超过1000人。
你现在可以从认识的、不认识的任何一个人里面去找你认为最健康的人,让他到任何一家医院去找医生开一张心理健康的证明,没人敢开!
所以,不少大学生被诊断为某种心理疾病,休学之后再想返校十分困难。
因为没有医院敢给你开证明,证明你没病!医院只能证明你有病。
现在能明白什么叫做心理健康和精神病医学了吧?
05资本的力量
《像我们一样疯狂》的作者伊森·沃斯特询问日本杏林大学精神卫生系的田岛治教授,对于这些年来从葛兰素史克所收的钱有何感受。
田岛治回答道:“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人说学者与制药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妓女和嫖客,我同意……整个制药行业的强大力量足以对科学形成威胁,他们正在把医学变成伪科学,这种方法与把精神医学界的精英领袖变成某种妓女没什么两样。”
然后他补充道:“就连做妓女,我们也是很廉价的那种啊。”
在一本名为《待售的精神病学》的小册子的前言中,英国精神病学家乔安娜·蒙克利夫和富勒·托利评论道:“在美国……精神病学已经被贩卖。买主是大型制药公司。
售价尚未被披露,但是传言制药公司得了大便宜……但是没有必要责怪制药公司,它们只是做了自由社会中一家公司该做的事。
应受到谴责的是我们的精神病学家同行,他们本应明白事理,但却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与制药公司沆瀣一气。”
美国精神病学会主席斯蒂芬·沙夫斯泰因对上述评论表达了同感,他悲叹道:“随着精神病学的职业化,我们已经让(精神病治疗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变成了生物—生物—生物模式。”
他指出:“药品公司代理人带着礼品频繁造访精神病学家的办公室和诊所”,而“这些礼品其实就是变相的回扣和贿赂。
06真相,接不接受都在那里
小明最后想告诉各位家长的是,家长遇到小孩初次到医院被诊断为某种心理疾病,一定不要太轻易下结论,一定要多去几家大医院看一看,多找些专家对比一下,要托熟人,这样人家能够认真负责一些,否则五分钟就给你小孩儿下了一个心理疾病的诊断。
最好是自己的亲戚就是精神科医生,这样你能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本质上讲,目前人类生产的精神类药物并不能够完全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病因。
比如说对于自杀的风险,仅仅靠药物是不能够完全消除的。
家长们对此类知识一知半解,很容易产生误会。
还有很多家长把精神病医学等同于生理医学,甚至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吃药来消除他们性格上的缺陷。
他们希望精神药物产生的作用能够像抗生素一样的神奇,去消灭某一种危害孩子的心理病毒。
现在家长们很急需真正专业的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却没有人给他们普及。他们很急需真正专业的精神医学知识,但是也没有人给他们普及。
家长们对于心理学、精神病医学的误区和误会太大了。
小明语录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理由与借口,这个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就是,理由与借口轰炸下的自我坚持。
原创公众号:心伙伴(ID:xhb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