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地摊经济模式(专访川籍侨商踩)(1)

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身影,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川商的足迹。

他们走出蜀地,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川商。

如今事业辉煌的川商们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川报观察(cbgc2014)专访川籍侨商,带你感受川商精神。

曾宪章:用“streetsmart”敲开海外财富之门

考察地摊经济模式(专访川籍侨商踩)(2)

曾宪章

祖籍福建,生于四川乐山,美国侨胞,博士,美国百人会(Committeof100)的理事。创立全友电脑(Microtek)并在扫描仪领域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先后获得美洲中国工程师协会“杰出成就奖”等多项荣誉奖励,在国内外IT界享有很高声誉。

1976年,美国加州大学获计算机博士毕业后,曾宪章选择把海外当做自己人生事业的第一站。1980年,曾宪章在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创立全友计算机 (MICROTEK),其扫瞄仪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你看,有这么多人需要扫描仪。川商能在海外站稳脚跟,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善于敏锐发现商机是第一个原因。”

“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经商不等于做生意,它是一门学问,是有其规律可讲的,它非常考验我们的学习能力。”曾宪章说,他看中两中学习,一种叫knowledge,另一种是streetsmart。前者是知识,更多在学校环境中获得,后一种可被简称为“街头智慧”。

简单来讲,街头智慧是一个人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交流、推销和开发市场的能力。不是书本上可以学的到的,是平时经验积累的知识。

川商在外,坎坷挫折无法避免,及时向当地华侨华社、使领馆求助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学会求助不等于示弱。我出国比较早,那个时候华人社团还比较少,我深知其中艰难。”

曾宪章做了很多年的行业指导,他把对海外社团协会的研究当成是推动川商发展的重要力量,“求助有时候是指会借力,从哪里借力?海外商协会这些就是不错的选择,以此为平台,打入当地圈子,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也是一种街头智慧的体现吗?”

而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曾宪章依然保持着对事业的无尽热忱,他把重心放到了对年轻一代的行业指导上,当被问到为何不选择悠闲的退休生活时,他笑言这是自己作为商人的另一种责任。

的确,“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正是川商精神精髓所在。

周德昭:以最好的方式去推广中华文明

考察地摊经济模式(专访川籍侨商踩)(3)

周德昭

四川成都人,美国侨胞,美中收藏家协会会长和美国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联盟执行会长。长期从事文物的收藏和品鉴。

周德昭在美国打拼多年,拥有诸多头衔,最被人熟知的还要算“中收藏家协会会长”。“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一开始并不是做收藏的。工地水泥工、搬运工等等,这些我都干过,收藏是我的个人爱好,但把它作为终身职业却纯属机缘巧合。”周德昭微微笑道,最初海外艰辛的工作经历让他始终能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

“你知道吗?除了部分专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大部分外国人其实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长城,对我们四川的了解也仅限于火锅和大熊猫,有时候我真的非常焦急。”

2004年11月,周德昭率美中收藏家协会一行回国在上海举行专场拍卖会,使300多件流落海外的文物回归祖国,被称为“海外文物首次有组织的大规模回流”。他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中国文化,保护着从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

“我出生在成都,我知道四川有特别多的优秀文化,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大千故里为什么就不可以被打造成为中国的毕加索之乡?”周德昭说,海外川商愿意同四川一道,共同助力四川文化乃至全中国文化走出去。

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像周德昭这样的川商出现,才让巴蜀文明及整个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有了更多希望及信心,让我们一起祝福川商拥抱别样精彩!

余时立:打入当地上流社会圈层是打开更大天地的一种有效途径

考察地摊经济模式(专访川籍侨商踩)(4)

余时立(图中)

四川成都人,阿联酋侨胞,经济管理学博士,迪拜耀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都盛强马术运动有限公司董事长,阿联酋华侨华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副会长,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海外列席委员。

到阿联酋的13个年头里,余时立和马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赛马场上的法则教会了余时立一套略显残酷的商海哲学,“川商要想在海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势必要打入当地上流社会圈层,这不是说我们不谦虚,也不是出于某种势力考量,更不是我的等级思想在作祟,这不过是打开更大天地的一种有效途径。”

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他不赞成打没有准备的商业之仗,商场上争分夺秒,机遇转瞬即逝,余时立不想把时间花在前期的语言沟通上。

“很多川商都是在国外以后,才开始慢慢学习当地的语言,而我的方法是团队深入,先把那些语言基础好的精英人才送到国外打好基础,然后再成团进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之所以有这样的考量,他认为处于中间的翻译可以实现语言字面上的准确,但有时候无法实现双方合作意愿精髓部分的达成。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投资环境。“迪拜跟四川在会展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成都要想实现更大的突破,这方面应当向迪拜多多借鉴。我愿意充当四川与海外交流合作的桥梁,并将向更多华侨华人推介四川,将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带回家乡。”

2015年4月,迪拜全球最大赛马中心与成都温江区签约合作,一场顶尖的国际性赛马赛事被带到成都,为四川人民呈现了一场精彩视听盛宴,余时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他对家乡人民的承诺,我们期待他与马的下一个精彩故事。

裔锦声:我欣赏“孙悟空”式的川商

考察地摊经济模式(专访川籍侨商踩)(5)

裔锦声

女,四川成都人,美国侨胞,美国CGGroup.Inc.华尔街重心集团总裁,中华全国工商联金融教育顾问,北京大学校友会华尔街人董事会董事,全美人力资源协会副会长,全美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四川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顾问。

2016年,是裔锦声在美国打拼的第31个年头。“人要趁年轻的时候走出去闯荡,磨练心志;也要在年长的时候走出去看看世界,开阔眼界,四川人尤其当如此。这出于自我保护,是自我完善与提高的必经途径。”

裔锦声有很多标签,但她从心底里最认可的还是那个印着“锦官城”芙蓉馨香的川妹子身份。从恢复高考后的首批优秀大学生,到令无数人羡艳的北大教师,再到华尔街声名远播的精干商界华裔女性......裔锦声的每一步似乎都踩着她所说的“风火轮”飘然而过。

“我们四川人在外本身就很耐摔,不怕吃苦,甚至不怕死。”裔锦声涉猎广泛,她喜欢从历史上找寻原因,回溯川人源头,她把这种品质联系到了多民族杂居上来。“经商如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得胜归一,但凡在海外功成名就的川商无不经历过太上老君的熔炉淬炼,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成就钢铁之躯,我欣赏孙悟空式的商人。”

在“滚雪球”式财富积累时代,“坐地日行八万里”在分秒必争的商界不再是神话,任何商机都有可能转瞬即逝,川商要有一双哪吒的‘风火轮’,用大写的速度发现商机,并把握商机。“我可以看书写书,但归根结底我还是一个商人,商机对于商人,就如同新鲜血液对于狼群一样。”

在裔锦声看来,脚踏“风火轮”去寻找机遇,然后用“火眼金睛”去判断机遇,找到最恰当的市场准入点,成功才会更进一步。“孙悟空”式人物不仅是灵活懂变通的现代商人代名词,更是一代代川商们不懈追求的努力方向。

李东华:我始终相信还可以在商场上成为又一个世界冠军

考察地摊经济模式(专访川籍侨商踩)(6)

乐山市委书记彭琳 (左一)与李东华(右一)亲切合影

李东华

四川成都人,瑞士侨胞,世界体操锦标赛、奥运会鞍马冠军,瑞士李东华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刚刚去到瑞士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5年的时间里,时时刻刻都想放弃,但下一刻又立马想要重新振作起来,多年的运动员经历,我可以比常人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我始终相信还可以在商场上成为又一个世界冠军。”李东华如是说。

李东华是奥运会冠军,也是成功的川籍侨商。他曾是中国国家体操队队员,1987年获中国体操锦标赛鞍马冠军。此后,远方和诗意从天安门一个偶然的邂逅开始,年少的李东华撞上了美丽爱情,从那之后,他“远嫁”瑞士,并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奇迹般地为瑞士夺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块奥运会体操鞍马金牌。

随着运动员生涯的结束,李东华决定把远方定在了不太熟悉的商界,从体育经纪领域开始,到投资行业,再到生物制药......虽长期身处海外,他依然时刻眷念着家乡。

几年前,李东华回川投资,把事业带到了家乡,“我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我的记忆中,成都没有现在这么大,路面没有现在这么宽,以前我常常在清晨从学校跑步到天府广场,也就一会儿的功夫,现在可不行了,四川发展速度太快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川商想要回来发展。”李东华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也为家乡的巨变而自豪。

李东华说,如果自己是为体育而生,那他一定会为成为一名优秀商人而活,经商让他重生。这是两个拥有不一样精彩的世界,如何可以,他希望被记住,以一个商界精英的身份。

素材来源:四川省侨联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 刘淼淼

编辑:黄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