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直至楚汉争霸。

得人才者得天下,刘邦向帐下谋士萧何求才。

萧何云:“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刘邦遂拜此人为上将军,并击败项羽,终得四百年汉室江山!

此乃何人?

千古一人:淮阴侯韩信也。


为何韩信从齐王变为侯(韩信戎马十年为刘还是为己)(1)

01.少年尝遍愁滋味

一身破烂行头,但是那把不知道从哪里捡的破剑从不离身,这少年带着满脸愁容,一直低着头,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着。

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前程在何方,可是人就时这样,越是迷茫时,越是想得多,心里越是堵得慌。

肚子发出了“咕咕”声响,他已经快两天没吃东西了。

一抹心酸,再次涌了上来,两天前大娘的那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此刻间又像复读机一样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大丈夫有手有脚的,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求你报答?拉倒吧,你可别开玩笑了!”

眼眶有些发胀,他按了按太阳穴,准备向街边摊贩讨碗水喝,就当充饥了,不料他刚一抬头,就撞上一堵“人墙”。

“瞎子没长眼吗?”

对方恶狠狠一把推开他,然后把手往胸前一抱,凶神恶煞地盯着他。

“对不住!大哥!”韩信站起身,抖了抖身上的土。

“呵!我说是哪条狗不长眼呢?原来是你小子啊!”

淮阴屠夫看着韩信捡起地上的破剑,小心的擦拭着,心里闪过一念头:

“哎哟呵!怎么?想用你那把破铜杀了我啊?你说你一个臭要饭的,成天把剑佩在身上,你装贵族啊!"

韩信没有搭理他,继续擦着剑。

淮阴屠夫走过去,从对方手里夺过剑,狠狠扔在地上,大脚一蹬,踩在上面。

“看你长得人高马大的,有本事过来拿!"

韩信瞬间怒火中烧,冲着屠夫吼道:“还给我!”

不过看样子他今天真要和这孙子叫板,还不一定能打赢,饿了两天,双腿发软,怎么打?

淮阴屠户一脸得意地说道:“你小子就是个怂货!今天你要想把剑拿回去,两种办法。要么从我尸体上踏过去,要么从老子地胯下爬过去。”

“你不要逼我!”韩信脸都气绿了,不过人穷志气还短,现在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

”怎么?怕了?不敢杀他!呸!怂货!“

这一幕突然让我想起1000多年以后施耐庵《水浒传》中的一个场景:

没毛大虫挑衅将门之后杨志,结果杨志一怒杀了牛二,同时自己沦为囚犯。成了囚犯的杨志,不久以后就被逼上梁山,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可周围看热闹的人一个劲儿起哄,说出不少风凉话刺激他,看热闹不嫌事大,可是这一瞬间,韩信犹豫了。

杀了他?自己还得去坐牢呢?可没有这么傻,算了,忍一忍吧!

这一刹,南昌亭长和他老婆那副蔑视的脸色,漂洗大娘的那双不屑眼神,还有一直以来众人的白眼,似乎全都笼罩在他的上空,嘲笑他,辱骂他。

他神情恍惚,两行清泪瞬间滑落,重重地跪在地上,屈身趴在地上,一寸一寸挪动身体。

周围,笑成一团,尖酸刻薄的声音混杂着,他却一句都听不见,因为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声音:

不成功,便成仁!


02.当小混混遇上大混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

是时,苍穹破裂,日月无光,黑暗再次笼罩大地。

山河倾圮,草木成灰,四海之内沸腾如汤。此后的几年里,秦失其鹿,旧贵族,草莽揭竿而起,群雄竞逐,攻战杀伐连年不断,万千尸骨累计成山,无尽的腥风刮来,挂到了韩信这张早已被风雨侵蚀,粗糙黝黑的脸上。

小混混长大了,他依旧是改不了那臭毛病,蹭吃蹭喝。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被蹭的人不再是什么乡野亭长,漂洗大娘,而是大名鼎鼎的霸王项羽。

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在游荡天下之时,一直告诉自己良禽择木而栖,在众多起兵造反的诸侯中,他选择投奔了项梁,一直留在部队,默默无闻。

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终于让他做了个郎中。

郎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羽的夜间守卫工作,每次听到项羽、范增、钟离昧、龙且等大人物一起探讨军国大计时,韩信就在旁边执戟守卫。

久而久之,他越发觉得很丧,很不得志,为何?

因为战略机密听多了,他也涌现出不少计谋,于是他把这些想法传给了项羽,但是项羽从不把他放在眼里,或许在霸王的心里:

“你一个值夜班的,字儿都不识几个,还给我讲怎么带兵打仗,什么是兵法,这不瞎扯嘛!”

也罢也罢,造反的又不止你项羽一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韩信决定换个大腿抱抱,是时恰遇刘邦入蜀,韩信一溜烟跟随刘邦大军,进入汉中地区,做起了仓库管理员。

《世说新语》有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非常聪慧有才华,长大了不一定优秀),反过来形容韩信非常妥当:“小时不佳,大而了了”。

韩信虽然从小招人讨厌,但是他头脑聪明,即便是做个仓库管理员也能想出花样了。

韩信做刘邦的仓库管理员,为了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于是想出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这就是成语“推成出新"的典故。

但是此刻的韩信,依旧没太过锋芒毕露,悄无声有。

他还是觉得很丧,是时候该主动出击了,那个叫萧何的人,或许可以帮助他。

萧何作为刘邦的后勤部长,一直尽职尽责地保障大后方的粮草供应,一个是仓库管理员,一个是后勤部长,久而久之,韩信终于撩到萧何的心,这下总算有机会跟着”大混混“吃香喝辣了。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萧部长也没个准信,难道刘大混混不准备用自己了,哎!一声叹息声起。

再说刘邦这边,从长安到达南郑,一连数十个大将逃走,他怒气还未消褪,突闻帐外有兵来报:”萧丞相也跑路了!“

刘邦简直不相信自己耳朵,萧何一走,几乎断了自己左臂,老萧啊老萧,原来你也是这样的人!

接下来的两日刘邦茶饭不思,辗转反侧,想不明白自己哪里懈怠了萧何……

两天后,账外一声:“我萧老三又回来了!”

刘邦喜不自胜奔出帐外,握住萧何的手,“老萧,你这是干啥呢?”

谁知萧何的回答让周围的人大跌眼镜。

”汉王,实在不好意思,让您操心了!这不跑了一群大将嘛,我去追这小子了!”

为何韩信从齐王变为侯(韩信戎马十年为刘还是为己)(2)

萧何月下追韩信


说完一把从身后揪出韩信,韩信看到刘邦脸色铁青,瞬间有点怂,不敢说话,原来韩信以为跟随刘邦也看不到前程,也跟着跑路大军一起找下家去了。

”跑了十几个官你不追,你追一个守藏库的?你脑子被门夹了?“

萧何慢慢说道:“大王这就不知道了!那些怂货军官还不容易得到吗?我这仓库管理员可不是一般人啊!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你自己选吧!”(国士无双)

刘邦这才第一次正眼看了看这个叫韩信的小子,身长八尺,虎背熊腰,就是个大老粗,没啥过人之处啊。

不过又碍于萧何面子,刘邦忍住了他一向的傲慢无礼,毕竟他也是一个混混出身,混混见混混,再多的道理就不讲了,再说了,既然萧何都对他夸赞有加,那就听萧何的,封他为大将,择日仪式受洗。

这一年是汉元年(前206年),刘邦50,而韩信,年仅25。

从此,他是君,他是将,君令,誓死服从!提拔之恩,涌泉相报。

03.戎马一生为封侯

韩信的军旅生涯,只能用“神操作”来形容。

刘邦听从萧何的话,拜韩信为大将,他倒要看看这个被捧得极高的仓库管理员有何能耐。

此时的天下,唯项羽能与刘邦抗衡,可好巧不巧的是,韩信曾服役于项羽,并对此人的品性和一贯的作战计谋都有所了解,这些情报对于刘邦来说,正中下怀,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此刻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取天下的方略:

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

同年(前206年)十一月,十万汉军出陈仓,刘邦出南郑,东向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正式爆发。而韩信光辉军旅生涯,也随之拉开帷幕。

为何韩信从齐王变为侯(韩信戎马十年为刘还是为己)(3)

一战定魏: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率汉军出关,四月至彭城,汉军大败而还。

刘邦兵败彭城,不少异姓王开始落井下石,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媾和。

接着魏王豹也叛汉与楚约和,同年8月,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虏魏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二战伐赵:

韩信、张耳统兵几万欲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赵国,赵王与成安君陈馀领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兵力悬殊极大,结果坑死自己的永远是在自己,所谓的草包智囊团成安君没有采取广武君李左车的计谋,导致赵军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不久,李左车被擒,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并向李左车请教伐燕,伐齐计谋。

俗话说识时务为俊杰,李左车以浅薄计谋为托辞向韩信提供了伐燕,伐齐妲战略。

三战平齐:

汉三年(前204年)六月,刘邦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得范阳辩士蒯通奉劝,从中破坏郦食其与齐王关系,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

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韩信和楚开始了第一场对决。项羽闻讯遣龙且亲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众。

韩信一顿操作猛如虎,隔江排兵,待对方渡河至中央,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大败齐楚联军。

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功高震主,这一年韩信28岁,于是向刘邦进言:“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他却不知这一索要,从此奠定了自己悲剧人生。

四战破楚:

汉五年(前202年),韩信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战。

这一年,楚军四处功伐,不可断绝,从不修生养息,以备来日斗争。

刘邦趁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约韩信从齐地,彭越从梁地南下合围楚军,可是楚军势力不减,被迫反击,十月,刘邦大败而归。

这一次,刘邦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

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以北至谷城,为其封地。

此战由韩信指挥此战。

两个月后,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

垓下之围,霸王自刎乌江,他不知,当年那个郎中小吏,竟然成了今日亡他的重要指挥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项羽无处话凄凉。

自此,楚汉战争结束。

二月二十八日(前202年),刘邦在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正式称帝。

早在登基之前,刘邦便兑现了他的承诺,分封韩信为楚王,这一年韩信29岁。

为何韩信从齐王变为侯(韩信戎马十年为刘还是为己)(4)

04.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刘邦称王的那一年,已经54岁了,坐在这天下最高的宝座上,他心里七上八下的。

“哎!又要回到过去了。从今以后,汉国为汉王朝的宗主国,其他各国则皆为诸侯。纵横家又可以合纵连横了,诸子百家又可以游历各国了。还是这样好啊!”

说出这句话,刘邦再看周围谋臣的脸色,一个个都不敢说话。

但刘邦似乎是喜欢郡县制的。

对刘邦来说,分封诸王,只是战争年代的权宜之计。这背后有多么不情愿,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暗度陈仓,攻占三秦之后,他立刻把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地盘统统改为郡县制。事实上,刘邦称帝之后,除了分封的诸王领地,汉帝国的所有疆域,也都是郡县制。

而这,也是韩信的死因。

韩信原是齐王。这个王位,是战争年代他向刘邦要来的。待到项羽覆灭之后,刘邦将他徙封为楚王,理由也很正当:义帝熊心没有后代,韩信又是楚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做王,衣锦还乡,不是比做齐王更好吗?

韩信对这个安排似乎也很满意。但是,这个楚王,他只做了大概半年。

兔死狗烹的矛头终于瞄向了韩信,因为他生逢乱世,有统军之能,又有练兵之识,力挽狂澜破霸王,扶大厦于将倾,门生故将遍天下,楚汉诸雄,无人可与之匹敌。

然而最难不过岁月蹉跎,要做人上人,除了一身锐气,还要努力活着,熬死对手,才算大胜。可是这一局,刘邦已60高龄,若君不下血刃,何以拼命赢对手。

为何韩信从齐王变为侯(韩信戎马十年为刘还是为己)(5)

后世对于韩信必死的原因众说纷纭,于主观,他情商低,于客观,功高盖主;

这种人,怎么都不能留着,为了刘家江山,韩信必须死。

公元前201年冬十月,有人密报,称韩信谋反,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可是故事还没完,被贬是第一步,死才是最后的结局。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牵连韩信。

刘邦假借吕后之手,吕后密谋萧何,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押往宫中。

武士和谋士不同,谋士萧何,张良是追随汉王起兵的元老,是钝器;韩信是汉王争夺天下所用的统帅,是利器。利器可伤人,亦可伤己;

长乐宫内,一篇烛火肆意飞舞,韩信跪在冰冷的地上,似乎看到了百年之前的白起,一者是兵仙,一者是战神,武士有剑,可杀敌,也可伤己。

35岁的淮阴侯一声哀叹:“我韩信一生,无愧于汉王,无愧于自己了。”

一声敕令,血溅满地,从不离手的剑悬着永不消逝的亡魂和军魂。

当年那句报君恩的话似乎又响起: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向利背义乎!"


为何韩信从齐王变为侯(韩信戎马十年为刘还是为己)(6)

05.结语

一千多年以后,又一军神大将路过韩信的庙,心境复杂,不禁吟到: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

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明·袁祟焕 《韩淮阴侯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