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 夏克梁 徐卓恒

南宋御街:

南宋御街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它以中山路为轴,以吴山为心,以坊巷为基,形成“甲”字形空间格局。街道沿线密集竖立着各类特色建筑,年代从南宋盛期、明清两代延续至民国初年及现代,类别涵盖宗教建筑、名人故居以及百年老店;两侧由连绵不绝的坊巷、里弄构建而成的邻里空间格局保存了从南宋发展延续至今具有浓厚杭州特色的市井生活。老字号万源绸缎局旧址的大洋楼、凤凰寺、浙江实业银行旧址、中国农业银行旧址、五洲药店旧址、咸章绸庄旧址······一幢幢建筑立起一道道历史风景,述说一段段人文旧事。它不仅载刻了历史印记,也蕴含鲜活的生活图景。

随着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实施,从2008年元旦开始,南宋御街的开发和保护提上日程,一条以中山路为中心,北至环城北路,南至清河坊鼓楼,南北全长4.2公里的南宋风情主题街巷面世杭州。它旋即成为杭州的一道别具氛围的都市新景。

杭州像水墨画的风景有哪些(画说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景观)(1)

经过特色化改造的南宋御街不见了旧时临安城喧嚣热闹的商业市集,更多时候所能体会到的是一份格调别致的静雅。它追求都市化的慢生活节奏,以当代化、时尚化的商业形态为这条承载传统文化的古道增添了时代标志。道路两侧的建筑经过妙笔勾画,在保留本初特色的同时呈现出新颖的观感。老房旧址经过修旧如旧化保护,维持了原有样式色调,既不张扬也不陈旧,淡然而雅致地协调整体风格。那些充满不规则几何感的大出挑屋檐、形若坚石的商业小建筑,既显传统,又现个性。当代化建筑材料、构造技术、装饰形态与传统肌理在一次次的碰撞中相互交融,互为调和,争显所长。街道不再只是功能性的线性交通空间,它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空间特征渗入到每个角落,多处节点仅以一片铺装、一道水系、几簇绿植和几座小品,就将传统意趣用最为简洁、凝练的方式营造出来。这种源自工匠品格却不失时代精神的改造策略使“古而新”的韵味贯穿街巷弄坊,鲜明地阐述了“城市有机更新”这一理念。

尽管改造后的御街被定位为商业街,但人文仍是其精神核心所在。街道上以活字印刷术里“木活字”为原型的公共雕塑、一座形似古墙残垣的巨型门洞、一处展现改造过程中考古发现的古今地貌对比的陈列馆、一列复刻老杭州人民生活元素的浮雕墙,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叙述对人文的理解,彰显人文气质,唤起观者的主观参与性。御街上的店面也有意凸显江浙一带老字号商铺,重在呈现江南文化特色。显然,江南的韵味与格调,都已被纳入这个城市有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之中。

厚重的石质铺面、形姿遒劲的梧桐树、安静流淌的溪流、别具一格的建筑、新旧交织的肌理,让每一处空间都充满灵性,也使这条品韵古朴的步行街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无论是漫步于街巷,或与两三好友坐在店内,每位游人都能在悠闲的园林氛围中,享受一次时光交错的精神之旅。

桥西历史街区:

如果要在京杭大运河边寻一处留存杭州近现代历史记忆的地方,那么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当之无愧的代表。它位于杭州历史名桥——拱宸桥西侧,东临运河,西至小河路,南至登云路,北至杭州第一棉纺织厂保留仓库。该街区不仅有清末、民国初期城市建设的局部风貌,而且保存着近代工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厂房、生产工具及航运机械,并保持了原有的生活特色,历史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此外,这里还有诸如生产、生活方式、饮食、礼仪、民俗、伦理等社会文化实体,也使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变得充实生动。它是昔日运河沿岸的繁华风光的见证者,更是近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这些集中反映了特定时期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要素,急需挖掘、传承和弘扬。

作为杭州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之一,拱宸桥桥西历史保护区块规划用地面积7.83公顷,总建筑面积5万余方。它是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二期工程中具有突出遗产价值的核心工程,是改善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也是运河全线申遗的开往之作和示范工程。从2007年启动原住民搬迁,到2008年全面移交市运河综保委建设整治,整治过程中始终以“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拓展旅游、以人为本、综合整治”为核心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有建筑分类实行保护、改善、更新、拆除等措施,从自然、物质和人文环境三方面综合把控,抢救濒临破坏的运河沿岸历史实物遗存,内容涉及运河沿岸码头、驳岸、河埠、弄街以及原有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与外观形态,力求对街区风貌做最大程度的保留与复原。

杭州像水墨画的风景有哪些(画说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景观)(2)

如今的桥西历史街区仍能让人感受到古朴的氛围。厚重的石板路、粉墙挂落的斑驳旧迹、点缀在院落巷弄的盆盆绿植,都在将老底子的生活记忆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将人们的思绪不时地定格在某个历史场景。而在拱宸桥桥头、桥弄街和桥西直街沿线,充满文化传承和休闲创意的特色化商业业态又为街区融入了当代元素和时尚气息。咖啡馆、手工艺商铺、中医药馆、琴行、纪念品商店等特色文化产业应有尽有,商业、文化和生活三位一体,和谐共生。街区内遗留的桥西码头土特产仓库通过内空间与外环境的重新改造,结合杭州地域文化的特色展示需求,形成以中国刀剪剑、伞、扇这三大“国字号”博物馆为主体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精致休闲的院落气氛、琳琅满目的实物展品和科技感、艺术感交相映衬的视觉效果,让这些历史工业遗址在当下成功转型为承载文化、教育、体验等多项功能的平台。它不仅填补了杭州在工业类国家级博物馆方面的空白,也让作为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旧厂房焕发出新的魅力。

桥西历史街区的综合保护与整治始终坚持以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再现为核心,通过合理有效的规划促成市井与古韵、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统一。它为特定的历史产业文化和生活风貌注入鲜活的时代因子,使之成为京杭运河边一道别样的风景。

思鑫坊:

在离西湖300米处、湖滨商业区附近的学士路旁,伫立着一批青砖灰瓦的民国风建筑群。它是杭城曾经最好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思鑫坊。

思鑫坊是杭州十大历史街区之一,由丝绸商人陈鑫公于上世纪20年代购地所建。它占地一万多方,内含六条巷弄、七栋别墅、百余个石库门单元。区域内有9处历史建筑和“韩国独立运动旧址”等文保点,民国时期杭州银行经理徐梓林、著名画家余绍宋等都曾居住于此。至今这里仍保留着“清水砖墙、雕花门楣”的典型石库门建筑的风貌,是杭州留存的规模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

杭州像水墨画的风景有哪些(画说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景观)(3)

随着历史变迁,思鑫坊的许多建筑因保护力度不足,普遍存在屋体破旧、配套公建陈旧等问题。而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业态布局杂乱、街区环境脏乱等新问题,使得这里由曾经的环境优雅、名士云集逐渐变得破败拥挤、杂乱不堪,居民们怨声载道。

借助G20峰会举办的契机,2015年开始杭州实施了605个城市环境整治项目,思鑫坊街区改造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杭州湖滨街道努力改变“美丽西湖,破烂里弄”的局面,提升改造这一批历史建筑,努力使其成为百姓宜居宜商、历史与现代充分融合的精致空间。整治启动的半个月内,坊巷内所有无证经营得以关停。3个月后,建筑立面、街区内外环境整治便基本完成。

如今的思鑫坊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示在市民面前。外墙的商铺以恢复民国风的门面装饰统一形象,乌漆大门、雕花门楣、清水砖墙纷纷得以重现。院落里建起了文化展示墙,将这里的历史点滴以图片的形式精心陈列,让每位市民都能直观地感受到文化内涵。床檐暗红的雨棚、墙裙和窗台点缀的盆盆绿植、墙身复古的壁灯,每一个细节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百年住区的当代格调。今后,这里将成为具有杭州典型近代民居特色的“新天地”,走起时尚、亲民的路线,让历史的光彩不断延续下去,历久弥新。

大兜路: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段的东岸。历史上,这里曾是“十里银湖墅”的中心区域,是杭州城北重要的集市、贸易、仓储中心,运河沿岸都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街市繁华。区域内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国家厂丝储备仓库、大量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等,是杭州老城历史风貌尚存的街区之一。后来逐渐衰败破落,道路坑洼、房屋破旧。

2010年历史街区的整改完成后,大兜路沿线区域定位于中高档餐饮、会所、融入禅宗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休闲餐饮街区,为游客提供喝茶、品酒、尝美食的处所,并充分展示运河杭州段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典型地域特色。

经过整治面貌一新的大兜路南北长约六、七百米,总共包括三十余幢小楼,路面铺以长短不一的石板,沿京杭大运河的东侧展开。河畔种植高大整齐的梧桐树和柳树,沿岸还设有坐凳和亲水平台供人休憩。街区的几处亮点分别是:利用旧民居改建的高档特色餐饮区、古文化体验区、运河观景台、广场、香积寺、富义仓遗址等。最北段是古色古香的木结构民居风貌区,商家在白墙黑瓦、木门木窗的形态上结合自身餐饮品牌的打造,对沿线的建筑立面都作了相应的装修,融入当代的、时尚化的元素符号,但仍不失清末民初的风格气息。餐饮区以南的国家厂丝储备仓库通过创意化的改造,原有的十间仓库建筑被重新利用。仓库南侧新建地下车库,提供约400个停车位。再往南是始建于北宋年间(978年)的香积寺,留有杭州目前仅存的清代佛塔。在寺院的复建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兴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主体殿堂和藏经阁共五进主体建筑。最南端的富义仓始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作为杭城现存唯一的运河航运仓储建筑,在恢复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将建筑面积3500平米的场地转型成为时尚文化和前沿创意公司的活动、创业基地。院内的创意机构和粮仓咖啡吧使空间又焕发崭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