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飞行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创下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然而,太空“出差三人组牵动着国人的心,在“神十三”为期6个月的太空飞行中,3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此外,跨年表演、喜迎冬奥、日常锻炼等小插曲贯穿“出差”全程,全方位展示了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里的奇妙生活。

出差半年,浴火凯旋。在过去的半年里,飞控人员保持24小时在岗,保障空间站在轨状态良好,负责空间站、飞船等载人航天器研制工作的航天科技集团,为“神十三”各项在轨任务保驾护航。

踏上归途前,3名航天员把太空家园打扫干净,将空间站设置为无人飞行模式。至此,“天宫”焕然一新,等待着下一批航天员的到来。

太空漫游,“感觉良好”

“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去年11月7日,指令长翟志刚身着“飞天”舱外服,进行“神十三”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他曾执行2008年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时隔13年,这是他第二次逐梦太空。

“我是02,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航天员王亚平接着回答。声音传来,北京飞控大厅现场再次响起掌声。航天员叶光富留在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他有些调皮地接着回答:“我是03,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航天员们的话在指挥大厅引来阵阵笑声,“神十三”航天员乘组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感觉良好乘组”。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航天员漫游太空183天的奇妙生活)(1)

2021年11月7日18 时 51 分,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 20 时 28 分,翟志刚、王亚平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王亚平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十三”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一个月后,叶光富终于在“神十三”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中圆梦,打开舱门并率先出舱,置身广袤的宇宙中,他回答:“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作为第二批航天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叶光富备受关注。为了这次“太空出差”,他坚持不懈奋斗了11年。拼搏奋进,一朝圆梦,热烈的掌声在北京飞控大厅响起。

回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感觉良好”不仅是一句回答,更逐渐变为一种精神传承。在2003年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中,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次出征太空、平安返回,在众人的簇拥下答复:“我感觉良好。”神舟九号准确完成入轨后,航天员景海鹏发回报告:“乘组感觉良好。”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翟志刚引用毛主席的诗向京港澳青年学子解释“感觉良好”,那是一种经过重大考验、突破重重困难,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随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步伐不断向前,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人飞向太空,向地球回答:“感觉良好。”

天地对话,天宫课堂亮点纷呈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随着不断旋转的陀螺,我们已经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任务,进入了空间站时代。”时隔8年,在离地面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太空教师”王亚平重上讲台在太空中授课。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航天员漫游太空183天的奇妙生活)(2)

2021年12月9日15 时 40 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栖身明亮的空间站核心舱,王亚平带着大家参观“太空之家”。她的睡眠区贴着家人的照片,挂着自己喜欢的小物品,舷窗外是浩渺宇宙和蓝色星球。在“企鹅服”展示环节,叶光富给翟志刚当起了模特。经过细致讲解,大家了解到原来航天服背后,浓缩着航天科技专家的巧思妙想。

“在太空能正常行走吗?”“我们能发电子邮件给你们吗?”同学们抛出心中的疑问,期待得到航天员们的回答。3名航天员耐心回复,并为同学们送上寄语:“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在“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中,王亚平说,8年前种下的梦想种子如今正在开花结果,坐在教室里听那堂太空授课的孩子们,有的已经成为航天大家庭中的一员,此时此刻正在岗位上和航天员一起并肩战斗,梦想的种子终有一天一定会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多更加绚烂的花朵。

为迎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天宫课堂”再度开讲,王亚平主讲并操作实验,翟志刚负责视频拍摄,叶光富从旁协助,看似完全相同的透明五环在加入不同试剂后显现出不同颜色,通过化学反应“变”出一个颜色亮丽的奥运五环。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航天员漫游太空183天的奇妙生活)(3)

2022年3月23日15 时 44 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约 45 分钟的授课中,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等,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今年3月,“神十三”乘组又进行了第二次太空授课,“天宫课堂”的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已远超在校学生群体,各地科技馆等科普机构积极行动起来,一些科技专家还围绕“天宫课堂”的教学内容,自发制作了科普小视频,通过自媒体广泛传播,引发了全民科普热潮。

抚琴、挥毫,展现中华文化风采

新年新气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守岁”,3名航天员换新装、贴春联、挂灯笼、吃饺子,中国空间站里喜气洋洋。

指令长翟志刚笔下生风,“逐梦飞天同守岁,龙骧虎步共迎春”两联跃然纸上。伴随虎年的第一声钟响,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齐声祝愿:“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航天员漫游太空183天的奇妙生活)(4)

2022年2月1日,伴随着虎年的第一声钟响,3 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拜年。

在微重力环境下,饺子在空中飘动,太空年夜饭奇妙又有趣。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主任臧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地面工作人员提前给航天员准备了饺子,让航天员的年夜饭菜谱多一样节日食品,饺子不仅有传统的猪肉白菜馅,还有具有山东沿海一带地方特色的鲅鱼馅和新品种黄花菜馅。

除夕夜,空间站飞过祖国上空,在航天员王亚平的解说中,神州大地在空间站窗外一览无余,城市灯光像火焰一样,在黑夜中璀璨绽放。

“白云蓬蓬生足下”“怀抱寰宇悬浮立”,翟志刚挥毫泼墨和叶光富一起在元宵节送上太空灯谜,最终谜底揭晓——都是中国空间站。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王亚平拨动古筝的琴弦,在中国空间站演奏了一曲《茉莉花》,太空传来的音乐祝福和2022年元宵晚会现场的激昂民乐巧妙融合在一起。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航天员漫游太空183天的奇妙生活)(5)

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

吹拉弹唱,中国航天员各有所长。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飞行期间,航天员刘旺在太空给妻子吹口琴,航天员张晓光在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时,空闲时间会吹吹笛子。据了解,几乎每名航天员在飞天之前,都会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存储在上行的个人物品资料中,在运动或闲暇时享受音乐,是一天中难得的放松和享受。

中国的针灸也在空间站亮相。不同于刺入皮肤的针灸方法,带上空间站的太空针灸作为便携式穴位刺激装置,具有针对不同部位的专门设计,在充电后即可使用,能安全有效地为航天员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轨6个月,生活、工作都精彩

“在我们的空间站中,航天员可以通过手机安装的APP控制整个核心舱的照明灯光、厨房设备等,还可以和在地面上一样,上网、和家人朋友视频聊天等。”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院柏林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载人航天器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所有细节上的周到考虑,都是为了给航天员打造一个宜居环境。

跑步、打太极、骑自行车……在天上,航天员也没有放松“身材管理”。长期处于太空失重环境中,人的身体会出现肌肉萎缩、骨质流失等问题。为了缓解这些状况可能带来的危害,航天员每天都要锻炼身体,并在返回前有针对性地强化锻炼,提前做好适应性调整。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航天员漫游太空183天的奇妙生活)(6)

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加强锻炼,对抗失重环境

刚进驻空间站时,3名航天员拆包裹、贴照片、放小玩偶,一点点把空间站布置成家的样子。回家之前,他们不仅要收拾“行李”,还要把物品收归原位,使舱内环境尽量恢复原状。

打扫卫生、给电池充电、维护卫生间、设置医学样本冷藏箱……航天员们分工协作、忙中有序。航天员中心航天医学工程总体室副主任翟志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神十三”乘组返回前,要完成物品的清点和物资的转移,完成舱内环境的全面清洁维护,控制微生物滋长,完成下行物品的整理打包,为返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航天员漫游太空183天的奇妙生活)(7)

航天员“回家”前整理房间、收拾行李

临别前,3名航天员把卧室门口的“小玩偶”收拾起来,各类物品分门别类整理好,有些物品放入轨道舱,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烧毁;部分实验样品、数据记录,需要整理后一并带回地球;还有些物品会留在太空之家中,为下一批乘组在轨工作生活提供帮助。

在完成整理工作后,“神十三”乘组对舱内环境进行全面的清洁维护,控制空间站组合体内的微生物。临行前,航天员将空间站设置为无人飞行模式,“天宫”将静候下一批航天员的到来。

记者/胡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