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入伏,气温越来越热了早上在欧阳修公园走路,亦是汗流浃背了于是想起这个俗语其实,人生许多感受,都受到自己内心影响在宋朝,我们的太宗皇帝也写诗表达同一种感受在他的《缘识》,处于高位的他深有体会:,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心静如水咋解释?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静如水咋解释(戏说动词心静自然凉)

心静如水咋解释

最近入伏,气温越来越热了。早上在欧阳修公园走路,亦是汗流浃背了。于是想起这个俗语。其实,人生许多感受,都受到自己内心影响。在宋朝,我们的太宗皇帝也写诗表达同一种感受。在他的《缘识》,处于高位的他深有体会:

三天境象验人间,不在江湖不在山。 大约颇同随报应,耳根清静道心闲。

静字,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古通假“净”,所以静与修行有关联,大凡历史研究人心的禅学,无不以静为前提。个人比较喜欢《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三氏传心要法,总之不离一静字。下手处皆是制欲,归宿处都是无欲。是则同。 心法里“心明净”做了一个最完整的解释: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其实,就是说做人做事,首先必须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才能排除外界纷扰,让自己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这样才能在滚滚红尘中,让自己平静,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昨天往事群看到三峡大学胡丹老师对明心学大师王丹阳一篇文章,在对待静心上,他妙论更绝: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个人理解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这句来自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这也是心学最高境界。做任何事,人平时要积累学习,让自己内心强大,然后遇到时期才不会慌,才能更冷静,以不变应万变,才能静若呆鸡。

但是我们在修炼自己强大的内心时,一定要守住本源,不忘自己真性情,这样你才是真是的自己。心法从佛角度给出解释: 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 王阳明对这个本源也做了一个很好解释,通过一个故事他把自己对静心要遵从自己本性做了一种释义。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故此不视不言静坐三年。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

静,也需要对环境的选择。因为人要安静,内心才会平静,才会静处。宋宋 · 苏轼 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里对环境做了精辟描: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不过去,对于读书人,择一个幽静之处,观景听自然之音,读书知人间之事,不要害怕孤独和寂寞,静处才能使自己脱离尘世纷扰,进入自己心灵空间,把自己修炼成胸有万卷书,笔下无尘气的人。才能遇事不惊,活出自己的人生。 人心亦静,然必有趣。无趣则妄活一次。心法也叫我们: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

这个宋朝的黄庭坚在他的《定风波·上客休辞酒浅深》用了一个闲来修辞静,其实就是说人在静时,必须有一种兴趣,那样闲静才能对人生有益。“上客休辞酒浅深。素儿歌里细听沈。粉面不须歌扇掩,闲静,一声一字总关心。花外黄鹂能密语。休诉。有花能得几时斟。画作远山临碧水。明媚。梦为胡蝶临。”

静本事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现在人节奏快,往往不能让人有片刻宁静时分,下班了还有刷博上微信,总不能安静下来。泡一盅茶,静坐于窗前,倾听一下自己内心想要说的话。于是,心累。其实,在一个皓月晚上,你立于一个僻静之处,抛弃一切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听自然之音,听内心之音,于是你屏住呼吸,去尝试听风约草木的呼吸声,慢慢地你会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

元朝的冯尊师在《苏武慢 以上二十首见呜鹤余音卷二》说得非常地道:“”静室修心,云山养道,几个遇人传诀。钻攒八卦,鼎备三才,修建道家基业。阴与阳并,斡转枢机,旋走虎龙蟠结。这天机逆顺,学流不晓,岂能分别。希夷理、瑞气腾腾,祥云霭霭,紫雾罩笼金阙。千神咸备,万化全成,方应大丹熟也。琪树瑶花,遍满虚无真景,翠红相列。观心澄晓月,清风满目,洞天清彻。”

心静,是为了洞察天人地之间大玄机。人不论你身处高位,还是低位卑微,你只要在大千世界里找准自己定位,就找到自己理想的天堂。然后亦可以修成正果,也可以就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普通百姓。但是,你不会仰视,不会向往那些高处风景,你只想做你自己。也就达到王明阳所谓万物皆源于心。你的远见,就是你生活的全部。别人的辉煌只能是渺小你的背景,所以从你入手,学会对别人说“不”。在轰轰烈烈大业,距你的内心遥远,对于就是一种纷扰,你又何必得降低自己的要求去迎合世人和世俗。你那声“不”,其实就把风雨拒之于门外,与你无关,在精彩也就是一种杀戮,想用他们的得瑟让你展示你的绝望和脆弱。学会用来拒绝一切干扰,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在宋茶楼听过一首诗,颇能代表这种感觉。唐 · 杜荀鹤在给堂弟书信《题弟侄书堂 》写得:“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既然把干扰阻挡在自己内心以为,你就要学学我的好友陆游的那种洒脱,他在《好事近·挥袖别人间》:挥袖别人间,飞蹑峭崖苍壁。寻见古仙丹灶,有白云成积。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暾日。

当你心里烦恼时,更需要需要寻一处静,即可以嚎啕大哭,也可以大声呐喊。没了外人,你自己心情可以恣意,不需要在乎别人感受。范仲淹在哥茶楼里一间小楼里,曾经也流泪满面,在他的《御街行·秋日怀旧》有诗为证:“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你喜悦时静处,让自己别太激动。人生起起落落,偶尔发狂也属正常,学学我们佛家如何对待,我们宋时期的释正觉在《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身閒类莫收,心静情不流。 片月自炯炯,孤云长悠悠。 颠毛衰白高山雪,眉目寒清古涧秋。 把似春风些子妙,施於草木十方周。

哥就一宋楼小伙计,一辈子伺候人。人前人后爷叫着,看尽人间冷暖,也饱尝人间世疾苦。我比较欣赏时,人散后,回味一些人的过往,看大浪淘尽后人模人样。所以一直记得两首诗,能表达我一个散人的心情。

蝶恋花·万象森森天漠漠 许有壬(元): 万象森森天漠漠。吹彻残更,声咽梅花角。窗外月明无处着。暗萤沾露随风落。梦里诗成浑忘却。起傍屏山,凉透纱帱薄。静里悠然心自乐

江神子/江城子 辛弃疾(宋) 簟铺湘竹帐垂纱。醉眠些。梦天涯。一枕惊回,水底沸鸣蛙。借问喧天成鼓吹,良自,为官哪。 心空喧静不争多。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斜日绿阴枝上噪,还又问,是蝉么。

(2018年7月18日上午宜昌市欧阳修公园树荫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