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级 自我意识的开化(1)

国学文化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周期掌管典籍的史官。

他生活在东周王朝的衰败之时,对王朝兴衰成败及百姓安危祸福的经验教训总结,提出了一套学说,人称“老子之学”,简称“老学”。

在老子之前,人在认识外界环境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探究自身,并且逐步对人有了一个模糊的总体印象。

比如,晋灵公曾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里所说的人,虽然还是在指人的个体,指每一个人,但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普遍性,含有所有人的蕴意,指所有人中的每一个人。

不过就一般认识水平而言,当时的探究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当时所说的人,大都是指人的个体或人的群体,一般是在探究此人如何,彼人如何,此种人如何,彼种人如何,还没有将人提高到类的高度,没有出现与其他物类划分出界限,形成有关人类的意识观念。

其二是,当时探究人的目的,主要着眼于人的命运,着眼于人在与外部环境接触中的吉凶,还没有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致力于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

其三是,当时探究人,眼光往往局限在人世的范围之中,局限在人的行为、人的功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上,还没有将视野转向人的来源,更没有将视野投向人赖以生存的天地万物的源头。

用现代人的语言说,也就是还没有从人的源头、宇宙的源头来考察人,还没有站在宇宙论的高度来考察人,甚至还没有产生宇宙的观念。

据这三个特点说明,人做一个类,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人还没有从万物中要自为的独立出来

这个自为的独立意识是由老子唤醒的。为何敢这样说?下面是论证。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级 自我意识的开化(2)

老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老子非常重视人的智慧,并用两个字来表述它:一个是“智”,一个是“明”。

在老子看来,人生在世自然而然就有智慧,而且也必须有智慧。

因为人既然来到世上,那就要生活;要生活就要与外界打交道,就要适应外界的变化,利用外界的事物;

但适应外界变化的目的,是想让外界的事物为自己所用,那就要认识外界事物,把握外界事物变化的规律,而把握外界就必然需要智慧。

没有智慧就不能生存,更不可以发展。他说: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十六章

大意是说:把自己的心境打扫得干干净净,干净到一丝杂念都没有的程度;让自己的心境平平静静,平静到一丝波澜都没有的程度。

天下万物都在那里生死变化,我用这种毫无成见、毫无私情的眼光观察它们的来往反复。天下众物纷繁杂乱,但是最后都将回归自己的本根;回归本根也叫做入静,入静也叫做遵循变化的趋势,遵循变化的趋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明智。

不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违背规律胡作妄为,就会引起灾难。

此处谈到了达到智慧的方法,就是虚心静观;

谈到了达到智慧的标准,就是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谈到了之所以要有智慧的原因,这就是避免人生中的灾难。

这里还蕴含着一层意思,这就是人与万物的区别:人是有智者,是观察的主体,万物是无智者,是观察的客体,所以文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级 自我意识的开化(3)

道德经

不过老子并没有将观察的客体完全局限在外部世界上,他在对外部世界做了深刻的观察之后,又将目光折射回来,观察人的自身。

在他看来,人的智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另一部分则是对人自己的认识。他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三十三章

大意是说: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战胜他人表明自己有力量,而战胜自己则表明自己会更强大。

在老子看来,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智力在认知的深度上更进了一步。

为什么这样说?

其一是因为,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难,之所以说难,那是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自己想不到自己;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就需要有更大的智慧,需要有以他人为鉴的能力。

这一点,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用具体事例做了说明。他说: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出自《韩非子 . 喻老》

楚庄王只看到越国朝政混乱、兵力薄弱,而看不到自己国家朝政混乱和兵力薄弱,因此想去讨伐越国。

杜子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并且用眼睛只能看到外物而看不到自己为比喻,使他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停止了愚蠢的行动。

韩非通过这个事例说明老子“自知者明”。(韩非所见的《老子》版本为“自见谓之明”。)

并且下结论说:达到有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级 自我意识的开化(4)

老君山

其二是因为了解自己以具有自我意识为前提,而自我意识一旦产生,这就将会把人的由个体自我意识引向类别自我意识

当人有了个体自我意识的时候,也就在人的头脑中树立起了一个自我的标的。

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目标;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就会在深入了解个体自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类别自我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级 自我意识的开化(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