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最负盛名的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总理在内政外交中都颇有建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当时轰动世界的“两弹一星”事业中,周恩来不仅参与了前期筹划,还在整个过程中亲自领导,并直接指挥了相关重大试验。正是在周总理的带领下,新中国众多国防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壮举,为新中国确立世界大国地位立下汗马功劳。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

周恩来

第一位看到原子弹爆炸影像的中共领导人

1946年,由于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军队互相之间冲突不断,周恩来启程前往南京与国民党方面进行和平谈判。

有一天,国民党方面邀请周恩来观看美国原子弹爆炸的影像资料。作为当时最尖端的高科技武器,原子弹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很多人只知道它很厉害,但没见过它爆炸时到底什么样。周恩来观看完毕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共产党领导人里第一位目睹原子弹真容的人,也许从那一刻起,他便萌生了研制自己的原子弹的想法。

同年8月,在同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交谈中,毛主席作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当斯特朗问道如果美国政府决定使用原子弹来干涉中国局势呢?毛主席断然表示:原子弹也是纸老虎!只有人民才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败,不是什么新式武器。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2)

毛主席和斯特朗

话虽如此,但对于原子弹这一有着强大震慑力的超级武器,党中央还是决定给予重视。1949年春天,从法国学成归来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想要借出国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机会,购买一些先进仪器和图书资料等。但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环境下,解放区的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要拿出一笔外汇绝非易事。

钱三强试探着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周恩来立即给予批准,将5万美元交给钱三强供他购买需要的东西。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无异于一笔巨款。钱三强深受震动,后来他回忆道:自己当时心里暖暖的,感到有这样为国家民族着想的领导人,中国科学的发展一定大有希望。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3)

钱三强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国务院拨出专款,在北京东皇城根和海淀中关村分别建成两座新大楼供科研人员使用,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接下来的几年中,利用当年钱三强从国外采购回来的仪器资料以及我国自己生产制造的实验设备,近代物理研究所在20多个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培养了很多相关人才,为我国核事业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4)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两弹”工程上马

195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为了反对核战争,保卫世界和平,我国必须掌握原子能技术。我国要向世界证明,原子能可以为和平建设服务,可以造福人类。

很快,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相关会议,讨论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问题。不仅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几位科技界的权威专家也受邀出席。会议上,钱三强、李四光等科学家向众人进行汇报,并演示了用仪器探测铀矿石的操作。仪器一接近铀矿石,便发出滋滋的声响。大家看到后都开心地笑了。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5)

毛主席和李四光

毛主席指示道:这件事早晚都要抓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抓,总可以搞起来的!

这次会议后,我国核技术研究和核工业建设开始加速推进,并在周恩来“迅速建立研究机构”的指示下,于几年后建设完成第一个核科技研究基地。

当时周总理的想法是能够制造新式武器来保卫自己,比如原子弹、导弹及远程飞机等。他特别指出,要我国自己去制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当时,我国的相关技术还不发达,在人才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这时,一位关键人物的归国极大地推动了事情的进展。

时间回到20年前。1935年,一位中国年轻人从上海搭乘轮船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他已于之前通过了相关考试,成为此次20名留美公费生之一。

他就是后来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中功勋卓著的钱学森。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6)

钱学森

在美国留学期间,钱学森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并留校成为教授。他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一步步成为世界知名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被美国方面怀疑与中共有接触,钱学森一度被拘留。后来,在中美双方协商后,中国向美国交还在朝鲜战争中俘虏的美军飞行员,换取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轮船。20年来,他从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变成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此番终于得以回国,他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当时的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意味深长地说:钱学森回到中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10月28日,钱学森终于抵达北京。接下来一段时间,他在北京、东北等地参观了多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了初步了解。

11月25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陈赓大将亲自陪同钱学森参观学校。他试探着问这位世界火箭领域的权威:中国人能不能制造导弹?

钱学森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示:有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也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吗?

陈赓听了信心大振:有您这句话,我可就放心了!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7)

钱学森和陈赓

1956年2月,周恩来接见钱学森。在周总理的委托下,钱学森起草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4月,周恩来在中央军委会议中听取钱学森关于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下令组建航空工业委员会,作为导弹航空科研领域的领导机构。其后,导弹研究设计院、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等一系列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聂荣臻后来回忆说:当时周总理找我和钱学森谈建立航空工业委员会的事,要搞“两弹”。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此都是下了决心的。

这一年,周恩来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十二年规划。在制定过程中,他听取了很多科学界的声音。当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当前基础科学水平依然较低,应该先发展基础科学;另一种则认为基础科学固然重要,但技术科学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应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将科技发展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

周总理经过对这两种意见的仔细斟酌,最终表示科学研究应该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便根据当时的需要确立了包括航天技术与核技术在内的57项重要发展任务。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8)

周恩来和钱学森

作为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两弹”的研制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协作配合,组织工作非常艰巨。周恩来亲力亲为,召开了多次会议,对各方面力量进行组织部署。在高等院校中,相关院系和专业也纷纷建立,众多莘莘学子埋头苦读,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仅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需要耗费很久的时间。利用当时中苏关系良好的时机,周恩来争取到苏联方面在原子能与航空火箭领域的技术援助。

关于苏联的技术援助,周总理明确指出,中方既不能过于依赖苏联方面,也不能放松对苏联及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的学习。要善于思考,融会贯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

在国内科研人员的努力以及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接下来的几年我国的导弹与核工业建设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克服种种不利因素 成功爆炸原子弹

就在此时,一系列意外情况发生了。先是在50年代末,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很多其他建设工程都被迫停了下来。

作为耗费巨大的两项工程,很多人对是否继续进行原子能与核工业科研工作产生了疑问,争论一度十分激烈。

此时又是周恩来力排众议,他态度坚决地表示我们的导弹、核武器一定要搞下去,并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

与此同时,受苏联与中国关系交恶的影响,233名来华苏联专家在1960年全部撤走。我们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面临从头再来的困境。

周总理站出来激励我国的科研人员:苏联不帮我们,我们就自己动手。从头开始,用几年把原子弹搞出来!

看到党中央如此坚决,科研工作者迸发出无限的力量。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行。

1962年11月,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成立,对我国的原子能与核工业建设进行领导。在专门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周恩来明确提出先抓原子弹的战略要求。随后他又提出“三高”指导思想,即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9)

周恩来和专委会成员贺龙、聂荣臻、张爱萍等

专门委员会成立之后,有效加强了对“两弹”工作的领导,并进一步促进了全国大协作。国家各部委、各地方纷纷派出人员参与,工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解放军各兵种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从专门委员会成立,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主持召开了9次会议。从科研到设计,再到生产,大大小小近百个问题在会议上得到了解决。

作为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周恩来往往要对很多事情当场拍板,这需要很大的魄力。钱学森后来颇有感触地说:周总理把当年组织指挥军队的那套东西都拿来用,效果很好,给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研制“两弹”的工作方法。

1964年10月16日,经过各方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等来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日子。周恩来派张爱萍坐镇现场指挥,他则和贺龙、聂荣臻等人在北京守在电话旁聆听现场的情况。

随着试验倒计时结束,一声巨响传来,巨大的蘑菇云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张爱萍用激动的声音向周总理报告:我们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电话另一头的周恩来冷静地问道:你确定是核爆炸吗?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周总理长出一口气。他立即向毛主席作了汇报,主席听了也十分高兴。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0)

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向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发出电报,表达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中国此次进行核试验,是因为迫不得已。

他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全世界都被这一消息震撼了。当时拥有原子弹技术的国家只有几个,且都是发达国家。很少人能够想到,国力还较为薄弱的新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自主研制出原子弹。各国纷纷对中国刮目相看,一夜之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

快马加鞭 中国研制氢弹速度世界第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根据毛主席“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指示,各方人员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氢弹的研制中。

周恩来当时向二机部部长刘杰询问氢弹的研制需要多久。刘杰回答道: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大概需要三五年时间。

周总理听了,若有所思地说五年是不是太慢了。

在当时掌握这两项技术的几个国家里,从原子弹到氢弹的间隔时间,美国用了七年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也花了四年七个月。而当时法国已经研制了四年多,还没有成功。作为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的研制技术一直是各国的机密,绝不会外传。

二机部在得知周总理希望加快氢弹研制进度后,经过多次论证,向专门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周恩来审阅后,提出力争在1968年进行氢弹的爆炸试验。也就是说,要以比当时其他国家更快的速度将氢弹研制出来。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周恩来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1965年3月,他向全体人员指出,我国历来反对核威胁和核讹诈,因此不主张像其他国家那样搞几百次核试验。在该方针指导下,我国的核试验次数远远少于美国和苏联。

在安全方面,周总理强调要将各种不利与意外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到万无一失。特别在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烟云上,不仅不能对我国人民造成损害,也要避免伤及邻国人民。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进行300万吨级的空投氢弹试验,比预定的1968年还提前了一年。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仅仅用了两年八个月,将其他国家甩在了身后。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1)

氢弹爆炸成功

人造卫星上天 《东方红》响彻太空

在抓“两弹”事业的同时,发射人造卫星的计划也被党中央提上了日程。1965年,钱学森等人上书中央,希望尽快发展人造卫星技术。周恩来将此事报告毛主席,毛主席表示同意。

经过商议,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1号”。《东方红》是一首陕北民歌,由《骑白马》的曲调改编而成。1944年出现在陕北一带,并在1945年后开始广为传唱。歌曲表达了广大群众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一片深情。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现场奏响的背景音乐就是它。

在专门委员会的指导下,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始了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周恩来作出指示,要求全国各界携手合作,为卫星研制提供帮助。

经过几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入轨。周恩来向毛主席报告消息后,毛主席在自己的书房里通过收音机听到了从人造卫星上传来的《东方红》乐曲,他感慨万千。

“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空间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式加入“太空俱乐部”。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2)

东方红1号

周恩来晚年曾经说过,解放后的二十年里他最关心两件事,一件是水利,另一件是上天。这里的“上天”指的就是“两弹一星”事业。在周总理组织领导下,各方人员解决了一个个困难,突破了一道道难关,在诸多不利条件下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成就。

在今天,当我国的国防科技和航空航天事业继续屡创佳绩之时,不要忘记几十年前周恩来做出的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