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作队的同志,没想到还能吃上自己的生日蛋糕”2月21日,接过扶贫工作队员送来的蛋糕礼盒,83岁的王凤香热泪盈眶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日常帮助村民?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日常帮助村民(帮村民站起来)

日常帮助村民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作队的同志,没想到还能吃上自己的生日蛋糕。”2月21日,接过扶贫工作队员送来的蛋糕礼盒,83岁的王凤香热泪盈眶。

王凤香是孝南区陡岗镇朝阳村的一个贫困户。

自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以来,一系列转变悄然发生——村里有了卫生室、休闲广场,130盏路灯点亮了夜晚,8.5公里的通村路修到了家门口,50多个村民难题得到解决,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5.8万元……

解困境,从思想上站起来

朝阳村有46户贫困户,共115人,是孝南区建档立卡的深度贫困村。有孝感市、孝南区人大办公室两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伍。

“把政策落实好,把好事办好”,是区人大办主任陈俊宏对扶贫队员的要求。

徐国英,30年前流落至朝阳村,靠捡废品为生,住在村里被废弃的卫生院里,生活窘迫。但让他感到最为难的是,早期户口没迁移过来,办不了身份证。

“坐不了火车,银行卡也不能办。”儿子徐仕军的打工路也变得艰难。得知情况的扶贫工作队员第一时间赶赴潜江总口农场,查找关于徐国英的身份历史档案。经过多次协调,终于解决了徐国英父子俩的身份难题。

争取危房改造政策、筹集资金,工作队为父子俩建起了新房,徐国英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如今的他,一改昔日不修边幅、颓废不振的模样,变得热情主动。“工作队做了件大好事,帮了我大忙。”

86岁的五保贫困户刘文雅,近来领到了第一笔高龄津贴,这也要得益于工作队的帮忙。

“实际是1933年生,由于经办人当初工作失误,登记的是1942年,因此不能享受80岁以上高龄津贴。”陈俊宏说。

工作队走访得知情况后,先到公安部门问清年龄更正的程序要件,随后到档案局查找本人阶级成份登记表、最早的人口普查登记册等原始年龄凭证,请同村同龄人出具证明,帮刘文雅完成了年龄更正。

扶志向,从精神上站起来

“如果不是工作队,我可能还在浑浑噩噩过日子。”40岁的陈红波说。因患股骨头坏死,妻子离开了他,女儿也被带走,陈红波一度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我们刚来的时候,他就靠每天在河里钓鱼、捞龙虾卖维持生计。”陈俊宏说。2015年9月,陈红波被纳入精准扶贫户,扶贫工作队员为他办理了低保、残疾补助,生活虽然没有之前那么窘迫,但陈红波始终精神萎靡,觉得生活无着落、未来无希望。

“不仅要送钱送物,更要给他们鼓劲打气,增加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陈红波卧病在床期间,扶贫工作队员送政策、送温暖到家,为他出谋划策,鼓励他积极配合治疗,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争当贫困户,不如实干来致富。”几经劝导,陈红波终于“开了窍”,去年清明过后,主动跟着表哥到东北打工,从事墙面粉刷中“搭疤子”的技术活,每天能挣近300元。

去年10月,东北的工程结束了,陈红波回到村里。乡亲们见到他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前见人就绕道走,现在主动打招呼,就像换了一个人。”

没多久,闲不住的陈红波又到宜昌继续打工,2018年个人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

“政府帮,我自己也要‘奔’,不能等着靠着混日子,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拿掉贫困户的‘帽子’。”年后,陈红波对上门走访的包保干部说。

帮就业,从行动上站起来

鲁秀春,原先在朝阳村做着家电维修的生意。妻子患严重的内风湿,女儿尚在读书,全家仅靠老鲁每年不到5000元的收入度日。

“包保干部发现他有修电器的手艺后,便为他量身打造了促就业、增收入的帮扶举措。”陈俊宏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鲁秀春顺利通过培训考试,获得了电工操作的特种作业许可证,在孝感城区某电器销售网点做了一名空调安装工人。

尽管收入有所增加,鲁秀春并不满足于现状,去年又注册成为了孝维售后技术员,在网络上承接电器安装、家电维修等工作。

从坐等客户上门到在网上主动接活,从家电安装到电器维修,鲁秀春的生意越做越好。更让他感到欣喜的是,工作队还帮妻子在信息公司谋了份力所能及的活。

“去年我们家年收入突破了4万元。”鲁秀春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改装了2台电视机送给其他贫困户,成为了村里的脱贫典型。

“只要能就近找个事做,我都愿意。”看着越来越多的乡亲走上脱贫路,陈桂菊也不甘落后。

“她爱人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工作队便在村里帮她找了份工作。”陈俊宏说,在跟人社部门的充分沟通下,陈桂菊获得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朝阳村保洁员。

“有好政策,有工作,我家脱贫绝不拖后腿!”新的一年,陈桂菊信心满满。(记者李琦 通讯员周敦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