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行业又热闹了起来,“正义反抄袭”是它的主题语。草根我心潮澎湃不能自已,特做此篇小文安慰自己。
草根我热爱文艺,尤喜文字创作,十四五岁开始投稿,省市报刊也曾见稿寥寥数篇,如今提起来都汗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文艺界整体向西看,意识流魔幻主义现代派盛行,现实主义式微讲故事不再是主流。这可愁坏了刚刚着道的我,忽一日灵机一动,写电视剧,这个需要大众化老百姓看得懂。那时候年轻说干就干奋战大半年,创作出了《大地儿女情》,又买来两本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电视剧文本《杨乃武与小白菜》《辘轳女人与井》,认真对照修改,并在自己脑海中无数次地排演过,然后决定投稿。二十郎当岁的草根我身处基层孤陋寡闻,但知道有个“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于是身背尺把厚的手稿来到了京城虎坊桥(老地址)。整个九十年代《大地儿女情》三次打印无数遍修改,草根我五赴京城耗资数千,最终彻底的画上了句号归了零。当然收获也还是有的,编辑老师们热情接待客气遣送,相关部门出具公函提出意见,最令我终身难忘的是曾经的央视主管电视剧的老领导,当时已退下来的阮若琳老师不顾年事已高眼睛不好,竟然手执放大镜看完了全稿并回信鼓励,热情推荐至有关部门。如此德高望重的行业老前辈不遗余力扶持籍籍无名的业余草根作者,你说感动不感动!往事如烟,如今想来,那时的自己真像是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瘦马钝矛二傻子一般为了理想前行。然而……但是……自此心灰意冷,决心踏实挣钱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与电视剧绝缘。
跌打滚爬若许年,钱也没挣到多少,草根我开始了北漂,转眼到了2008年。是狗改不了吃屎是猫寻着腥味行,那时湖南编剧黄辉老师的《恰同学少年》刚播过不久正红火,建了QQ群定期讲课,还在新浪论坛开辟了“编剧天下”板块进行业务交流。我是久旱逢甘霖如鱼得水,成了黄辉老师讲课的受益者,又开始了满血复活。听了没有几节课,说写就写挽着袖子加油干,挑灯熬油大半年,边写边发帖在“编剧天下”上,这就有了如今的《坚守》。那时的整个电视剧行业正在经历商业化产业化变革,主旋律正剧没有“出口”,接下来整个行业更是在市场化的道路上狂飙突进。我虽身在京城,但仍然像没头的苍蝇,唯一学聪明了的一点是,我懂得了故事大纲故事梗概的重要性。具体的努力细节不愿再提了,想起来都是泪,收获到的都是零。二次写剧本中毒更深,直至今日十二年走不出《坚守》这个虚无缥缈的梦境中。无数次的修改,字斟句酌的推敲打磨,不断精进着我对《坚守》的理解与再认识,实在是无法割舍。多年来,虽然我始终在编剧行业门外徘徊,无经验但教训深刻,对它的运行规则也有一些观察与心得,愿意奉献给后来者。
首先这个行业“选题第一,策划先行”。电视剧投资大影响广,不是谁想写就能写的,选题策划是出品方制作人的专利,是行业高层集体决策或者说组织决定。那编剧是否具有选题策划的权利呢,也不能说绝对没有,但需要你是绝对的编剧大咖行业权威,而且先出大纲梗概反复研讨多方征求意见。像草根我这种写好了背着剧本去投稿的绝对傻叉。
其次这个行业“作坊式运作,装配化生产”,找“项目”接活儿是常态。成名成家的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师傅带徒弟,大编剧带小编剧,先入行再干活,协调关系与开会研讨比写字的时间多,而且写手“不能夹带私货”,要经得起各方检验。
三是这个行业是烧钱的“资本独大,效益优先”。这许多年来,产业化后电视剧都成了各种“项目”,赔钱的买卖没人去干,收视率成了硬指标,最红的演员成了香饽饽,创作只能为其服务。
蹉跎岁月半生已过,热爱是要付出代价的,牺牲我一个警醒后来者,一条路走到黑源于自己的性格,我将这叫做“执着”。好了,东拉西扯就写到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