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珍惜粮食的句子(田野新语不浪费)(1)

曾经,在经常性粮食缺短的年代,人们对粮食的珍惜,到了极至。

从中国人代代相传的谚语、俗语等中,便能得到最好的证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一天省一两,十年用车装。”“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三年稀饭买头牛。”还有现在几岁孩子便能背诵的那句珍惜粮食的名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些代代相传的句子,在一代代人的思想意识中深深扎根,尊重劳动、珍惜粮食,成为自觉。

因为不足,先人们对粮食的珍惜,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省吃俭用。一天省一两,一顿省一口,说的都是不吃饱,甚至是半饥半饱。三年稀饭,虽然不是指顿顿饭都是只喝稀饭,但为了买头牛,如此的节省,现在的人无法想像。

现在,生活物质不再缺短,可以用物质很丰富、充足来形容。现在的条件下,我们完全没必要为了节省而只吃半饱,或只喝稀饭,但我们仍然要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现在的人来说,不要说一粒粮食,就是十斤八斤的粮食,在家中都算不上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财产。但每一粒粮食,都经过了耕种收,经过了除草除虫,经过了浇水施肥,其中所包含的,是农民的辛勤和辛苦。珍惜粮食,首先是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成长、发展、壮大的深层次的推动力。

珍惜粮食,就要保护好、利用好家中的粮食。在自给自足的时代,农民收到家的粮食,都会用当时最好的条件和办法,保护好它们。人们用罐、缸、囤、仓盛粮,尽最大可能地防潮、防虫、防鼠,保护好他们的口粮,才能让一家人少饿肚子。隔上小半年,在天气晴好时,人们会把粮食搬出来,摊在太阳下好好晒上一天,晒去其中的潮气,晒走其中的虫子。

现在,农民收获的粮食,绝大多数是买掉,只留下很少一部分自用。年轻些的农民甚至一粒粮也不留,家里需要粮了,到超市转一圈,什么都有了。

不用大量存粮,农民家中曾有的罐、缸、囤、仓便很少了。一些农民留下来的那一二百斤甚至更少的粮食,盛放和储存便有些随意了。用化肥袋子一装,随便堆放在屋内一角。现在农民居住条件好,水泥地面水泥墙,老鼠想要到屋里祸害粮食,很难了。但长时间的随意堆放,受潮、生虫,还是难免的。一袋粮食,这样放上半年,想起来才打开看看,有可能已经不能食用。

记者经常到农村,在秋收过后的农民家里,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院子的一角,堆着几十个玉米棒子,无遮不盖。有着这样场景的庭院,是因为主人为了省心省力,机收完玉米,在地头就把玉米棒子卖了。而在整理土地,准备种小麦时,地边机械没收到的以及地里因倒伏等原因遗漏的玉米棒子,被带回家。脱不了多少玉米粒,卖不了几个钱,这些玉米棒子就被扔在院子的一角,鸡能吃多少算多少,剩下的虫咬霉变,不当回事儿。

一个这样的农家小院里,随意堆放着几十个玉米棒子,对一个家庭来说,即使全坏了,也基本上不能算什么损失,可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是靠一粒粒粮食筑建起来的。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现在买起东西来可以用“不差钱”来形容。米面肉油鱼以及各种食品,家里那是应有尽有。有一些东西买回来,暂时不想吃,就放着,一段时间后便忘了家里还有那些东西。等想起后找出来,可能早已过期。

对于已经富足起来的中国人来说,现在的确没有饿着肚子的节衣缩食必要,不浪费,就是在珍惜粮食。不管是收到家里的粮食,还是买回来的食品,我们都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让它们不浪费。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评论员 孙成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