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评课笔记同篇而异构)(1)

6月19日,本人有幸在祁门二中观摩了两位老师《卖炭翁》的同课异构教学,受益匪浅,心眼俱开。我没有教过《卖炭翁》这一篇,所以没有什么教学经验,说不上评课,只是以聊课的方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

徐老师的这堂课立足于古诗的文体特征,以反复品味、咀嚼语言文字为主要活动方式,把诗歌这一短小精致的文体充分泡开,让学生一点点浸润在诗歌的形象中和情感中。三分诗,七分读,以读为核心手段,扎实见功底。特别难得的是整堂课徐老师带领学生耐心地诵读,且活动多种多样,有反复读、重点读、想象读。带着学生从初读到再读,学生的感觉越来越好,学生的理解越来越透彻,教师也越来越有激情。整堂课真正将读这一活动贯穿始终并且发扬光大,让听者如晤智者,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同时,由读这一活动自然地、巧妙地带出了这堂课的主要问题:何人?何事?何种景物?抓住“轻”和“重”两个核心词汇引领学生对两个形象的理解,抓住轻和重来筛选诗句,如水银泻地般地铺展开来,真有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之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逻辑性。

白璧微瑕,略陈一点拙见。形象固然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但是《卖炭翁》除了形象这一元素,还有叙事这一要素。所以,老师在学生初读文本的时候是否该顺势而为,趁机把诗的主要叙事脉络梳理一下呢?先整体后局部,以填空的方式梳理古诗脉络,而不是把教师的预设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影响印象,比如概括为:烧炭—卖炭—夺碳。

轻和重是一个切入点,有正反对比的关系,有强烈的反差,那我们在切入点的选择当中是否还可以再精细一些、精准一些?一组切入点不够,再选一组切入点,比如说数量词的使用。通过数量词的对比来诠释轻和重,卖炭翁的数量词有十指黑,一尺雪,一车炭,千余斤,宫使的数量有半匹,一丈。不难发现,有关卖炭翁的数量词强调的是数量之多,而宫使的数量词强调的是数量之少,由此可以看出交易的不平等。我想如果能够抓住数量词的使用来品读卖炭翁的悲剧,那么这堂课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会更强。

老王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评课笔记同篇而异构)(2)

程老师的这堂课是朴素的课堂,返朴归真的课堂。真正做到贴着文本教学,贴着学情教学。她带领学生解释疑难字词,帮助学生解答实际阅读当中的困惑,这是文本素读的起点,也是文本素读的过程。程老师的这堂课也是极具教学张力的课堂,她由浅入深,抽丝剥茧,从了解所写故事梗概到把握人物形象再到抓矛盾性细节、抓对比手法来充分展现白居易写作《卖炭翁》的匠心和文本的形象主旨所在,教学流程顺畅自然,教学设计新颖独特。

教学张力往往是教学文化的矛盾结构,教学活动的张力有助于激发学生进入紧张、期待状态,有助于学生快速联想并深刻记忆。程老师的这堂课特别吸引我、特别有特色的就是善于找到一个人物的两面性、相对性关系,具体到文本就是“值得怜惜”和“不得怜惜”的矛盾。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又如何统一在一个人身上?陈老师对矛盾点的聚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及对已学作品的回顾、联系、拓展,都有助于学生真正领悟矛盾写法的匠心,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收获到更有用的阅读经验。所以我听了之后特别有同感,特别有共鸣。这样的教学镜头一定会长久地留在学生的心目当中。多少年之后,依然能够想起来《卖炭翁》的矛盾与统一。

个人对于这堂课提出一点商榷。我认为这堂课前半段的素读和设计堪称完美,后半段的教学活动似乎收得太快,教学生态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完全放慢下来,甚至于读的环节在后半段明显减少,这是遗憾。其实教学的后半段,当学生的领悟越来越深的时候,教学的节奏应该更加的舒缓。另外,教学中既有矛盾点,又有空白点,《卖炭翁》的空白点是宫使掠夺、卖炭翁一无所有之后,他将如何活下去呢?我们常说,死去容易活着更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续写卖炭翁今后的一个生活片断或最终结局,让学生通过语言方面的训练思想跃动起来,让写作加深、巩固对阅读的理解,如果能够以补白的方式来一个写作活动,那么这堂课应该更加成熟。

老王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评课笔记同篇而异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