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样写开头(高考作文训练七)(1)

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强调了开篇应以爆竹骤响之势震彻全文。

议论文的开头就是引论部分,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材料作文”的开头方式可以说有不止一种,而议论文的开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开门见山了,而开门见山最直接的作法就是构造“引材——评材——观点”式开头模式。

一、写作要求:

议论文的开头写作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要简洁。

(2)入题要快。

(3)要精彩。

在写给材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

1、不简洁

2、入题慢

3、缺乏过渡

“材料作文”的开头重在由材料引出文章主旨

二、开篇方法:

“三步开头法”:引——评——亮,即:引述材料——点评过渡——亮出观点

引:即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材料内容。

在审题后,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用简洁的语言作定向概括材料。其中概括重在一个“巧妙”上:概括的字数上要巧,最多不超过100字;概括的内容上要巧,做到简洁——拖泥带水会引起反感(阅卷老师对材料很熟);有度——紧扣题目,有所选择,目标性强。

评:即点评材料,联系现实,即把行文思路由“材料”转向现实生活。

在“引材”之后,要有对材料作写定向点评,作为过渡到中心观点上的桥梁。这样才会使观点的得出不会很突兀,让读者感到由材料到中心观点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亮:亮出观点,即提出论点,就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支持什么、提倡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扣材—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准确—论点应从材料的整体语意引伸出来,不要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鲜明—语言表达要清晰而简洁,尽量不使用抒情性及描述性语言。最好用判断句。

方法1:直接引用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如果所供的材料是名人名言,或者富有哲理的话则可以直接引用。

【材料】

东方诗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将会失去群星。”这句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开篇】

东方诗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将会失去群星。”(直接引用)如果我们因为逝去的东西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已,那么我们将逝去现在,逝去未来。(定向分析)所以放下过去,着眼当下,才是应有的生活态度。(提出观点)

方法2:直接引用 过渡延伸 提出观点

【材料】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开篇】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直接引用)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热衷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的拥有自己。(过渡延伸)寻找最初的自己,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是我们拥有自己的唯一途径。(提出观点)

方法3:概括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材料】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的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说:“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我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开篇】

培育人才必需讲究科学方法

同样是在沙漠里种胡杨树,沙尘暴后,年轻人种的树几乎全被风刮倒了,而老人种的树却无大碍。(引用材料)究其原因,年轻人过多关心树木,而老人则要树苗自己去找泉源,树木的根也因此扎得很深。可见过多的关心反而是一种祸害,科学的管理才能让树木茁壮成长。(定向分析)掩卷沉思,育人亦如种树:培育人才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提出观点)

方法4:概述材料 过渡延伸 提出观点

【材料】同上

【开篇】

培养人才,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同样栽种的胡杨,年轻人的细心呵护却使它失去了扎根深处的动力,老人看似不闻不问的举动却是真正给与了胡杨树抵御风暴的力量。老人的睿智在于他懂得:过分的保护是有害的,科学地对待才是明智的抉择。(概述材料)种树如此,育人亦然。(过渡延伸)可见,培养人才,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出观点)

方法5:联系实际 分析材料(形成对比) 观点

【材料】同上

【开篇】

挫折铸造成功

在这个全球化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挫折,(联系实际)但是我们要像沙漠中不被浇水施肥的胡杨树,勇于克服挫折,屹立于沙尘暴中,(分析材料,形成对比)可见,挫折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提出观点)

方法6:普遍现象 引用材料 分析材料 观点

【材料】同上

【开篇】

让自己在磨砺中变“锋利”

人生中,难免要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有着坚强的意志。(普遍现象)一老一小在沙漠中种胡杨树, 年轻人常浇水的树却被沙尘暴吹到了,老人不理睬的树却安然无恙。(引用材料)就因为不浇水,树不得不把根扎到地底的泉源,这样才有稳固的根基,(分析材料) 我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多一点磨砺,会为自己铸造精彩的人生。(提出观点)

方法7:概述材料 自问自答 提出观点

【材料】

墙壁上,一只虫子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已不是第一次了。        过了一会儿, 它又沿着墙根, 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

有两个人同时注视着这只虫子,第一个人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如此执著、顽强,真正百折不回啊!”另一个人禁不住叹了一口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何时才能爬到墙顶呢?稍微改变一下方向,不就容易上去了吗?”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开篇】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跌落下来,接着往上爬,再跌落下来,再往上爬(概述材料)这样,何时才能爬上墙顶啊?如果稍微改变一下方向不就容易上去了吗?只要改变方向就可以了。(设问自答)生活中好多时候也一样,看似山穷水尽了,其实只要我们变通一下,改变一下方式或方法,就可能会有柳暗花明。(提出观点)

方法8:排比比喻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材料】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点懊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处分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劝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点比你大,是由于上帝特殊爱好他的芳香。”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别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有名的盲人推拿师,为很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业绩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开篇】

春天因没有果实才有了花的璀璨;夏天因少了凉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热情;秋天因少了绿色才有了红叶的灿烂;冬天因少了生气才有了雪的洁白。(排比比喻)这正如: 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点大,是由于上帝特殊爱好他的芳香。(评析材料)所以,残缺也是一种美丽。(提出观点)

方法9:引用名句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材料】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而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却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

这个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开篇】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也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引用名句)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康德的内心总是天朗气清,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评析材料)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提出观点)

方法10:阐释概念 特征举例 提出观点

【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

【开篇】

不为浮云遮望眼

常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解释词语,判断定义)岁岁年年,它们经过时间的积淀和岁月的铅华洗抹,显得睿智、深刻,富有指导意义。(说明特征)然而,纵然常识与我们同行,随着时间的检验,我们却渐渐发觉:常识不是真理。(提出论点)

把常识装进口袋

“常识”,顾名思义,就是对日常生活有关方面的认识。(解释词语,判断定义)游泳时,你需要有游泳常识,如热身运动、应急处理,等等,(举例论证)有了这些常识,你方能在水里游刃有余,做一只“鱼翔浅底”的水精灵!常识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法宝,它虽普通却“神通广大”。(提出论点)

三、实战练习

(一)根据下列作文材料,分类写出标题与第一段。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开篇1】直引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成为真正“被需要”的人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心态很普遍,似乎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我认为仍需辩证地去看待这种现象。

【开篇2】直引材料 过渡延伸 提出观点

不为被需要所束缚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无论是在工作场合下与上司、同事的沟通中,又或日常生活事与家人、朋友的相处内,“被需要”随处可见。于此,我并不完全赞同,我们不可为“被需要”所束缚。

【开篇3】概括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以书之需,济人之需

人们在关注自身需求之余,还会进而渴望被他人需要。这种普遍存在的“被需要“的心态的背后,是个体生命对于彰显自我价值的渴求,是对于生命更高存在维度的憧憬与探索。

【开篇4】概述材料 过渡延伸 提出观点

我正在被需要

而今,我们已不需囿于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善象。我认为,这种心态的存在是当下个人素质升华的显性结果,也是社会群体气质改变的具体体现。

【开篇5】联系实际 分析材料 观点

不被需要的齿轮

在“全球化”“地球村”的议论甚嚣尘上的当下,芸芸众生似乎都只是“现代化”的这一机器上的小小齿轮,是否“被需要”业已成为评判齿轮效用的唯一准则。而我坚信,哪怕不被需要的齿轮,亦如毛姆所言:“自有其哲学。”

寻找人生价值

当我们读到作家描绘的家中四世同堂,每逢聚餐小辈们总是交由太祖母主厨场景,我们不禁微微一笑,为这份成全老人“被需要”心的温馨所打动。

【开篇6】普遍现象 分析材料 观点

“需要与被需要”的冷思考

一些群体、族群,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在“需要——被需要”这样的关系中建立起来。彼此需要是人类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的必要属性。到了现代社会,在社会分工生产中,“需要与被需要”有关系仍广泛存在。

【开篇7】概述材料 自问自答 提出观点

被需要,是一种选择

被需要,是一种常态。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假设:世界上的人都变得无欲无求,心如止水,这样,世界是否还能正常运转?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被需要的人,是社会所抛弃的。

【开篇8】排比比喻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满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能力强于寻找帮帮助者”的自豪……被他人需要是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显然人们在关注自身需要之外渴望被他人需要,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现象。

【开篇9】引用名句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他用之用

胡适先生曾提出“他用之用”,即被他人所用。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在此过程中,体现个体的价值,获得认同感。

局外人之思

加缪曾说过:“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的,他们所做的往往不是内心真正需要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加缪的这番话于今日依然可得应验。我们在生活中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很多时候也从被他人需要中获得自我肯定的价值。“被需要”俨然已成为现代人一种情感倾向。

【开篇10】阐释概念 特征举例 提出观点

被需要背后的自我需要

所谓“被需要”是指人们希望能成为他人依赖以实现存在价值的心态,这种心态普遍而常见的,是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一员而发展出的特有机制。无论是父母无私的爱,还是来自朋友亲切的关爱,这当中都有“被需要”的影子。

(二)根据下列作文材料,分类写出标题与第一段。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开篇1】直引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一位音乐人曾言: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们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则语录给我们带来认识事物时两个步骤的启示博学和回归。

【开篇2】直引材料 过渡延伸 提出观点

走出去,返回来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开篇3】概括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全面比较,方能深刻

要想对音乐中的“中国味”有更深刻的感受,似乎只有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与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才能更好地做到。而我认为不仅是在体味音乐中是如此,在生活中认识体察事物时也不能眼前只被所考察的单个对象填塞满,更应在不同事物的比较中得出清晰的认识,方能有更深的理解。

【开篇4】概述材料 过渡延伸 提出观点

跳出箱子思考

音乐的“中国味”,我们只有在接触与之截然不同的异域音调后方可对其有深刻的感受,并有意寻找。普遍而言,看似越熟悉的事物我们往往越难以认识,而对其深入认识的唯一途径,便是跳出该事物本身,从远处加以重新审视。

【开篇5】联系实际 分析材料 观点

如何回到起点

在黑塞的小说《乡愁》中,卡门青在乡村山风的呼啸下进入城市,结识好友,研读尼采,听瓦格纳,最终从意大利回到瑞士的故乡,聆听着奶牛的哞叫与呼啸的山风。正像有人说去倾听世界的音乐,才能更深刻的去感受中国的音乐,并去寻找它。对我们个人,任何事物的方式从来都像是一个环状的茧,我们历经千山万水,才能回到起点,也才能发现起点就是我们行过的那些千山万水。

【开篇6】普遍现象 分析材料 观点

见之广,乃可思之深

遍闻欧风、和风、韩风,方知“国风”;通读道家、释家、法家,方知“儒家”;此所谓见之广,乃可思之深。

【开篇7】概述材料 自问自答 提出观点

差异铸就独特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是否与“听从我心,无问东西”相矛盾?当然不是,在独立思考中看到物我的差异,才能正直发现真正的自我。

递进的认识过程

中国风的歌曲很是风靡,但又有多少人有深刻的理解呢?有人在多元的风格的音调对比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宫商角徵羽”,更深入地寻找更多的“中国味”。认识事物想必大多皆是如此:在不断地对照外物中找到物质差异,加深了理解。

【开篇8】排比比喻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认识差异,珍视本质

聆听了西欧古典音乐的恢弘沉郁,北美流行乐的开放活力,东南亚民族乐的热情畅达,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它融会传统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深沉与果敢,豪迈与激荡,却也能平静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从此,我更有意识地去搜寻、去辨析,独属于东方音乐的“中国味”。

致广大,尽精微

驼铃阵阵,蒙着面纱的女子缓缓走来;古典吉它曲曲,和着奔放的红裙舞女的脚步;金属电音的嚣叫,突显青春的叛逆福音……在与不同风格音乐的亲密接触后,似乎那或柔或刚的中国味渐渐清晰。不仅音乐如此,对于在未知海洋里遨游我们,认识万物都应有博览广大而后极尽精微的精神。

【开篇9】引用名句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位探寻的过程。

拥世界,寻本我(题目好,观点鲜明)

尼采的人生三种精精神境界中曾论述过骆驼、狮子、婴儿。其中,狮子是寻找之意,婴儿是回归本我之意。予以为人们认识事物需经过此两种境界,探索外界不同之物,在比较中,更有意识的去探索本我。

【开篇10】阐释概念 特征举例 提出观点

构建个性化的自我

认识事物是一个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事物间的差异揭露其本质,方能突显个性。西洋小提琴优雅明丽,欧洲民乐轻快欢畅,中国古筝宁静悠远,喇叭唢呐欢腾热闹。经过异域音调的洗礼后,再响起中国音乐时便会心一笑。

(三)根据作文材料,写出恰当的标题与第一段。

【材料1】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一:泾溪石险人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开篇】

居安当慎警

石险不覆,沸水蛙逃生,(概述材料)逆境中人们往往能提高警惕,顺利度过;(评析材料)但平流无石处的沉沦,慢慢加热被煮死的青蛙,(概述材料)又警示我们,顺境中人们往往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评析材料)可见,逆境中奋勇抗争诚可贵,顺境中提高警惕价更高。(提出观点)

【材料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开篇】

和谐的统一

一考生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材料3】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开篇】

“留”与“不留”

丹麦人用那把尺子,用他们严谨的态度,昭示一种敬畏,尊重自然法则,请留余地!贤者孟子谆谆告诫,用他的朴素劳动观,传递不变哲理,为子孙后世忧,请留余地!然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该何去何从?随波逐流抑或浪遏飞舟?因了敬畏,因了远忧,我们须为人生留有余地!

【材料4】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开篇】

停驻韶华

席慕容曾经说:“在我们的生命开始之前,世界早已存在;当我们的生命消逝之后,世界会一如既往。但我们的努力也已留下印痕……”逝者如斯,历史如抓不住的林间响箭,时间如捞不取的指间清泓,但当我们在这个节点只能说停驻韶华,这些又都不会过去。

【材料5】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开篇】

用微光照亮自我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的确,正因为常人舍弃了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融入世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独立人格遗留于世。

【材料6】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开篇】

比学习更重要的事——学会做人

在我们学校的外墙上,醒目地写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我是学生,学习对我来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人。

【材料7】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开篇】

我的人生我做主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话,辩证地揭示了自由与不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自由与不自由,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此的态度与作为,正所谓:我的人生我做主。

【材料8】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开篇】

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材料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开篇】

用独立与理性,摆脱评价浪潮

我走上地铁,看见无数的低头党们刷新着朋友圈的评论;我登录网站,看见数不清的网红们为了评论区的好评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我打开电视,看见各种被曝光的明星整容、艺人生活,甚至还有普通人的生活…… 不可否认,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我们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材料10】

预测,是指事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开篇】

无预无测,何来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诚然,世界一直都在变化,但正因如此,预测才更有其存在意义。若万物一成不变,那何须预测呢?预测也不是随意猜测,而是根据现有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推理,考验的是我们对大局观以及对细节的把握。

【材料11】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开篇】

事实胜于雄辩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的,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客观事实是不会被人们找出的一个又一个理由所掩盖,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材料12】

居里夫人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有的科学家从一块极小的陨石中努力寻找外太空的信息。

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很有启发意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开篇】

方寸之间,有智慧闪烁

有人说,认识世界的方式,无非是将一本厚书读薄,或是将一本薄书读厚。前者是日复一日的坚韧与勤谨,后者则是开拓思想边疆,向未知进军的挑战。

人类历史上,从来不乏这两种人,他们同样是闪耀的群星。

【材料13】

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很有启发意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开篇】

与真理邂逅

有人说,真正造成麻烦的不是为人所不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并不是如他们所想的那样。

这种现象在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再也常见不过了。盲目是这种社会症结所在。

【材料14】

没有桥,过河只能靠一只小渡船。滩险水急,小船最多只能承载20人。有一次,艄公清点人数准备开船时,发现一下子上来了22人。渡船来回一趟要一个小时,大家都怕耽误时间,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下去。大家斥责最后上来的两个人,但又没人说得清那两个人是谁。艄公因为人数超标坚持不开船。就这样僵持了两个小时。最后,一对小姐妹退回到岸上,乘客们停止争吵,船终于开了……

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很有启发意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开篇】

退让是一种大局观

当渡船超载时,你会是那个首先作出牺牲的人吗?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那么,如果每个人都不愿让步。渡船就永远也开不了了。总会有人首先退让。那个人为什么不是我们呢? 中华传统中的谦让,礼貌都去了哪里?

【材料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开篇】

清欢自从细中出  昔时苏东坡与客小宴,谈天说地间细烹苦茶两盏,哪管它工序如何细碎烦琐!八分讲究、二分闲心地制出这几杯袭人清茶,再配上几盘山肴野蔌、时鲜小炒,苏子不禁发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悠然感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16】

明代《菜根谭》书中说:处世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也有人说:不作为便无过,无过也无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开篇】

无过始于无求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能够达到无所欲求,进入逍遥之境的,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无求则无过,无过便是功。

,